据《江南经略》记载,南拳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小知录》记 载: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其拳有“南拳” “赵家 拳”“勾家拳”“劈挂拳”……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要南拳门 派的拳谱记载:清初,南拳得到空前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的系统化南拳。
近代以来,说到南拳的发展,就不得不提陈享和黄飞鸿两位武术界的传奇 人物。
陈享( 1806—1875),字典英,号达亭,清朝晚期武术大师。其幼年聪 颖,爱好武术。7岁随族叔陈远护学习技艺。陈远护乃少林俗家弟子,曾师从 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的“独杖禅师”,为“洪佛拳”高手。在陈远护的悉心 教授之下,陈享15岁时已练就一身本领。1823年,17岁的陈享为求深造,经 陈远护推荐,拜当时广东著名的拳师李友山(新会七堡人)为师。李友山擅 长棍法和腿功,四年后陈享尽学李家拳艺,集南拳北腿绝技于一身。后因偶然 的机会认识了广州十二甫的名医邓彪,并听说少林高僧还俗隐居于罗浮山,他 便在征得其师傅的同意后,动身前往罗浮山,又拜蔡福(青草和尚,花名烂 头和尚)为师。此后近十年,蔡福将佛家心法、少林内功及医术悉数传授给 陈享。
黄飞鸿(1856—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是岭南洪家拳宗师及名 医。黄飞鸿父亲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是故,黄飞鸿自5岁开始 习武,习得父亲传授的虎拳、鹤拳。后又拜铁桥三(梁坤,广东十虎之一) 传人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飞砣绝技,并且从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后来 黄飞鸿对从其父黄麒英和林福成处所习的洪拳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并集各家 所长创立了 “虎鹤双形拳”。套路中既取虎的“劲”(如虎之猛)和“形” (如虎爪),又取鹤的“象”(如鹤嘴啄食)和“意”(如鹤的灵秀飘逸)。整 套动作既有佛家拳的凌厉攻势,又兼具洪家拳的严密守势,拳势威武,刚柔并 用,长短兼施,是黄飞鸿一门之代表拳法。
晚清时五郎八卦棍传入黄飞鸿手中,黄飞鸿将其融入南派武术,并由高徒 林世荣[1]将其发扬光大。此棍法长短兼施,双单并用,法门多而密,以圈、 点、枪、割、抽、挑、拨、弹、掣、标、压、敲、击等为要诀。风格朴实无 华,结构严谨、威猛沉雄、利于实战,为南派上乘棍法之一。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目前流传的绝技有:双飞 砣、子母双刀、五郎八卦棍、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 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五行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等。此外,黄飞 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黄飞鸿弟子有梁宽、林世荣、陈殿镖、凌云 阶、邓芳、邓秀琼、莫桂兰等。
后来,南拳广泛流传于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江 西、江苏、浙江等地,并逐渐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拳种。如,广东的南拳有洪、 刘、蔡、李、莫五大名家等,湖南的南拳有巫、洪、薛、岳四大家等,湖北的 南拳有洪、鱼、孙、孑L、字五大家等,广西的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 等,福建的南拳有五祖拳、白鹤拳、青龙拳、梅花桩等,浙江的南拳有洪拳、 黑虎拳、金刚拳、四大金刚拳等;江西的虎拳和四川的余拳等。
二、南拳的基本内容
南拳内容丰富,有广东南拳、福建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四川南 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等之分,各地区的南拳大多自成体系。
(一)广东五大名拳
广东“五大名家”是南拳杰出代表,分别是洪家拳、蔡家拳、莫家拳、 刘家拳、李家拳,且多数是从福建南少林寺传过来的。
洪家拳也称洪拳,洪拳系包括三进拳、铁线拳、二龙争珠拳、夜虎出林 拳、少林五拳(龙拳、虎拳、豹拳、鹤拳、蛇拳)、十形拳(包括前少林五拳
[1]林世荣( 1861—1943),清末民初武术家,186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平洲平北西河村,幼随祖 父习家传武术,少年曾在屠猪店里当伙计,后师从林福成、吴全美、黄飞鸿等。
及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
蔡家拳的拳术套路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 四象拳等。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蔡家三矢大钯、双刀。
莫家拳是南方拳术中少有的突出腿法的拳,其腿法有撑鸡脚、穿心脚、虎 尾脚、钉脚、勾镰脚。
刘家拳的拳术套路有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行拳等, 器械套路有刘家棍、刘家刀等。
李家拳,广东武术历史上有两种不同风格的李家拳,一个是新会李家拳, 一个是惠州李家拳[1],两者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广东五大名拳中的李家拳 指的是新会李家拳。拳术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三十六肘、哨打、 短扣、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
(二) 蔡李佛拳
清中叶前,广东的五大名家影响最大,但清朝末年,蔡李佛拳取代了五大 名拳的地位,成为广东最大的流派。蔡李佛拳,顾名思义,这门拳法是由三家 拳法合成的。蔡李佛拳的创始人是陈享。陈享自幼跟陈远护学佛家拳,先后又 师从李友山和蔡福学习李家拳和蔡家拳。他悉心研究总结实践和教学体会,熔 三家拳法于一炉,形成自己的风格,命名为“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共有四十九个套路,这些套路按难易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三类。初级套路有四门桥、走马生、小梅花拳、小十字拳、马轮槌、截虎拳 等;中级套路有平拳、扣打、八卦心拳、中大八卦拳、梅花八卦拳等;高级套 路有虎拳、鹤拳、狮拳、白模拳、醉八仙拳、达庭八卦拳、雄人八卦拳、佛 掌等。
(三) 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 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 从而整体合一。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 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记 牢、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 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技]
它主要手形为凤眼拳、柳叶掌,传统拳术套路有小念头、标指、寻桥三
[1] 新会李家拳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拳基础上改进而成,以 长桥大马、以身偏身、朴实刚劲为主;惠州李家拳为惠州近郊火地村李义(别名存义)所创,此拳具 有将南拳北腿熔于一炉的特点,讲究攻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以灵活著称。
[2] 徐燕琳.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89-190. 套。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 形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四) 五祖拳
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综合白鹤、行者(猴)、达尊、罗汉、太祖五 种拳派的技法而产生,属于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五祖拳是结合南北派拳术 而创立的一门拳术,武术套路达二百多种,各套路拳法既能单练又能对练。器 械类有川耙、钗、月牙枪铲、方天画戟、齐眉棍、丈二棍、朴刀、宫刀、开山 大斧、柳叶刀、剑等,民间常用的器具,如锄头、雨伞、板凳、扁担等也可以 作为器械使用。
(五) 鹤拳
鹤拳原称“白鹤拳”,在今永春、福州、福清、长乐等地广泛流传,在我 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也有所传播。鹤拳发展至今演变出了宗鹤拳、飞鹤拳、食 鹤拳、鸣鹤拳四种不同的拳种。
三、南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南拳的标志性技术特质是麒麟步和桥手。
麒麟步是南拳的独特步法,它是由盖步、绕步、上步坐腿成半马步转弓步 组合而成的多动作的步法。动作过程要求活而不乱,刚而不方,沉稳有力,还 讲究“意欲往右先向右”的规律,辗转折叠,出入有法。桥手是南拳运动固 有的手法。南拳的桥手是指前臂的尺骨侧和桡骨侧部位,桥有圈、盘、切、 沉、劈、压、架、抽、攻、滚、剪、缠、穿等法。两种类型:一种是刚劲型的 桥法,如切、沉、劈、压、攻、抽、截、剪、挞;另一种则是刚柔相济的桥 法,如圈、盘、架、滚、缠、穿,多表现为先柔后刚,仍以刚为主。
南拳典型的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套路短小,攻击性强
南拳套路多短小精悍,动作紧凑,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 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
浏览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