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拳的手形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有十二个字,即提拿 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

梅花螳螂拳的风格特点:灵活多变,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

[1]所谓“六合”,即上下、左右、前后几个方向及肩与胯、肘与膝、脚与手、心与意、意与 气、气与力等密切配合。

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纽扣之扣,故又有“采衣入扣” 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 拳术。

行功歌诀

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 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基本内容

七星螳螂拳体系的核心是拳法,以罗汉短打秘诀为纲要。七星拳徒手套路 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 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 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七星螳螂拳讲求“八打、八不打,八刚、十 二柔”,手法上强调勾、搂、采、挂、崩、劈、刁、砸、粘、拿、帮、靠十二 字诀。

七星螳螂拳功法主要有罗汉十八功、三回九转排打功等,注重练内气、内 劲,培养整体力。

罗汉十八功为十八式,在练功方法上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 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练功贵在精、气、神,精神饱满,内劲充足,内 功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螳螂拳功夫的境界。三回 九转排打功,使人通周身气血,排到哪气可到哪,此功可增强抗击,增加臂 力、腿力,能使身体坚实强壮。此功既不伤皮肉,亦不损筋骨,是强壮筋骨的 极佳功法。

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内容和技击特点上都极为相似,但是,七星螳 螂拳练拳时强调七星式,即七个部位:头、肩、肘、拳、膝、胯、脚,并将其 作为实现各种技击的手段。

六合螳螂拳的基本内容

六合螳螂拳徒手套路有:三捶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 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

六合螳螂拳和其他螳螂拳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外形而言,六合螳 螂拳偏柔,套路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爆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 其为软螳螂。在身法要求上,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 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 杆,手似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与形兼备。

六合螳螂拳的步形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 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手形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手 法多缠绕旋转,可归纳为十六字(勾、搂、刀、采、崩、砸、挂、劈、粘、 黏、帮、贴、闪、转、腾、挪)。在技击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 击不止,腿法以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 为主。

三、螳螂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螳螂拳流派较多,各流派在技术动作和演练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 核心技术特点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长短兼备、刚柔一体、勇猛快速、内外合 一、灵活多变的技术特点造就了螳螂拳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以活 为主、以速为先的演练风格,同时形成了技击时迅速而连贯的反复出击,劲道 威力惊人,手法细腻而紧凑,千变万化的技击特点和风格。

螳螂拳歌诀

气沉丹田足生根聚精会神身下沉

猿臂螳勾似蛟龙步如蛇行滑拖跟 一动全身凝一气拧腰调膀胯须稳 快而不蛮散不乱短中寓长刚柔存 黏粘帮贴来叫提拿封逼送十二顺 十二纲要卧牛地久练除疾兼护身 模拟螳螂攻防术并非螳螂化人身

万绿丛中一点红螳螂之花存武林

螳螂拳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对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思想的体现。可以说, 道家思想对螳螂拳文化特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螳螂拳作为象形拳的 一种,在它创编的初期和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遵循着“应物象形” “顺应 自然”的法则,关注自然生命及其智慧,注重对物象取意精神的刻画,注重 “内外合一”的追求。这深刻地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以求“天人合一”的 思想。

第八章

地躺拳

地躺拳,又称地趟拳、地功拳、八折拳,是中国优秀的拳种之一,因其拳 多用“滚、翻、跌、扑”等技术动作而得名。它给人的印象是,旋转、跳跃、 翻腾、倒地,伴随着各种惊险、飘逸的空中和地面动作,是一种表现形式新奇 的拳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躺拳被列为武术比赛项目,深受人们 喜爱。

一、地躺拳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地躺拳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地躺拳是在醉拳的基 础上发展而成的,两者的区别是醉拳以醉形进行摔跌,而地躺拳是无醉形与醉 意的摔跌;另一种说法是,武术各种拳术都掺用摔跌动作,只是地躺拳以摔跌 动作为主,故称“九滚十八跌”,俗称“就地十八滚”等。地躺拳的记载最早 见于明代。

明代郑若曾的《江南经略》载有:“九滚十八跌打挝拿”之术。明代大将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也载有:“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 跌……皆今之有名者。”[1]其中,在三十三势拳经中又有“抢背卧牛双倒” “打滚”“后靠跌”等多处有关“滚、跌”之法的记载。

但是,因缺乏文献资料的明确记载,关于地躺拳的真正起源到目前为止依 旧是一个谜。按文献记载,地躺拳极有可能产生于明代,但是地躺拳究竟为何 人所创依然是一个武术之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躺拳被列为武术比赛项目。1996年,《武术套 路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将地躺拳列为其他拳术中的第三类,与 象形拳工]同属一类。随着《规则》的不断完善,作为武术竞赛拳种之一的地 躺拳,开始出现在国际和国内各种武术赛事舞台上,得到世人的认可。如今,

[1] 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07.

[2] 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主 要有猴拳、鹰爪拳、蛇拳、螳螂拳、醉拳、鸭形拳等。

谈到地躺拳,就不得不说杨福生和赵长军两位对地躺拳的贡献。

杨福生,地躺拳第四代传人,1955年5月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霸县 (今霸州市)。杨福生自幼随父杨文涛习武。6岁学习少林拳、地躺拳、翻子 拳、擒拿格斗、刀、枪、棍、剑、钗等拳法和器械,以及各种对打、套路。青 年时又拜津门武术大师邓红藻、刘万福,云南武术大师沙国政为师,修炼通臂 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1970年,杨福生获全国武术邀请赛地躺拳和地躺双刀单项第一名。此后 至1982年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武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自 1980年开始,杨福生任天津南开武馆地躺拳的教练。1995年任天津民建联盟 科技学校武术教练。后来相继入选《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国人才世纪献 辞(第二卷)》,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武术名家“武林百杰”。

赵长军,1960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武英级运动员。六岁拜民间武术 家袁润生为师开始习武,1968年拜民间武术家张俊德为师,1970年入选陕西 省武术队,师从白文祥、马振邦,开始系统的专业训练。1972年第一次参加 全国武术比赛,获棍术优秀奖;在1978-1987年间,连续十次荣获国际和国 内武术比赛“个人全能冠军”,夺得金牌54枚,是迄今为止中国武术界唯一 的一位“十连冠”。由他演练过的“地躺拳” “追风刀” “疯魔棍”被誉为 “赵氏三绝”。尤其是地躺拳以高、飘、迅猛和气势连贯享誉国内外武坛。

1990年应邀执教马来西亚国家武术队并带队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取得 团体银牌。199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 是当时武术界唯一当选人士; 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华十大武星”。 可以说,他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尤其是地躺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浏览1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