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起来说,在健身导引中,最佳的术式是把意念、呼吸、肢体动作三者结合起来,以意念引导呼吸和肢体动作,并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当然,对此三者的运用, 不同的流派乂各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意念活动,有的侧重于呼吸运动,有的侧重于肢体运 动,它们各有特点。但将其结合起来锻炼时,对人体的作用就产生和谐、全面的效果,即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三、健身导引的行功要领
健身导引的功法虽然各有其不同的要求,但从总的方面来说,也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守的要领。这些要领就是:松静自然,意气相随,动静相兼,渐进适度。
(一)松静自然
这是指练功时,练功者的身体首先要消除其固有的紧张状态。这是因为人在常生活或 工作状态下,由受一定的动机、目的或自卫等的驱使,人的精神与形体总是处一定的紧张状态。通常所说的“屏除干扰”,其干扰就是指这种身心的紧张。人在练功时,如果这种紧张或干扰不屏除,上面所说的各种手段就不能有效地运用。通常所说的手脚不听使唤,就是如此。所以在健身导引中,无论采用哪种功法都要首先使身心进入松静自然的状态。
松静自然不但要做到身体放松,还要做到精神放松,因为只有精神不紧张,肢体才能放松。但放松又不能理解为松弛、松懈或松散无力,而是松而有紧,紧而不僵,身心相随,舒适得力。
松静自然,除了要使身心放松外,还要做到“静,这里的“静”是指练功时精神活动宁静。 这种宁静不是要大脑像睡眠时那样,而是排除与练功无关的杂念,处于虚静的状态。人的大脑只有处于这种状态,其意念才易于发挥作用,以意领气,以气促动。因而这种宁静,实际 上是为了更有效地练功。所以古代的修炼者都以《老子》中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作为行功的导语。
这个要领中的,自然是指练功的动作、呼吸和意守活动等,都应该顺应自然,不能勉强。当然,这种顺应自然,是合乎人的身心活动规律,特别是练功原理的。违反了练功原理, 其动作呼吸以及意守等活动就会出现不自然,因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还会有害。有的 学者举例说,当你摆好一个座位的体势,比方说“腰脊竖直,正头平视,上体像一条垂直线那样;而当你练到一定的时候,你自己就会感到左右有点变化,或前后有点变化,或左前、 右后有点变化,这时你对动作就要做些调整,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过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 移,在原来调整过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变化,又需做些新的调整。这就是顺应练功的动态平衡原理;如果不作调整,就违反了练功的动态平衡原理。
(二)意气相随
这是对练功的意和气的要求。前面说过,练功中的意是练功者的意念活动,是大脑的功能。练功时意念活动的锻炼,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着良好的影响。气,即人体的真气,包括呼吸之气和练功家所说的“内气”。意气相随,就是要用自己的意念去影响呼吸和“内气”运动,使体内的气息运动和意念活动一致起来。进行呼吸锻炼时,要使呼吸随着意念的活动缓缓进行,把呼吸由自然状态逐步锻炼呈柔细匀长,好像“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内气”锻炼, 是练功者以自己的意念活动结合呼吸运动去影响“内气”的活动,使“内气”随着意念活动缓缓进行,以便“以意领气"气随意行”,进而逐步达到“意气相随”的境地。例如,气沉丹田或以意引导内气在体内某一部位上活动,或在体内沿一定的路线运行,等等。从以意领气到意气相随,也不是勉强进行所能达到的,而是在自然状态下,因势利导,通过正确锻炼逐步达到 的。
(三)动静相兼
这里的“动”是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即内气)的运动。形体外部运动可视为“外动”,体内 气息运动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亦可视为“外静”与“内静动与静都是 相对的。健身导引的主旨,乃是促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更好"动”起来,从而起到平秘阴阳,调 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精、气、神的作用。人体由弱变强,就是通过这种运动来实现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要发生疾病,而要保持气血通畅,就必须使其运动。
所以健身导引是以动强身为其基本实施原则的。但“动'’又须以静来协调,即所谓“形要小劳, 无至大疲”,也就是要有动有静,有劳有逸。这在第一章中已述,可参看该章。
(四)渐进适度
导引健身,贵在坚持。因为人的身体由弱变强,是一个锻炼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坚持又须循序渐进。因为导引健身的效果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锻炼而产生的,其功法过易或过难,过浅或深都不易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练习导引应先由易由浅入手,练好基本 功,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对导引功法的掌握,逐渐加深、加难。这同一般的体育锻炼 没有什么不同。
同时,在导引锻炼中,对锻炼的身体反应要注意适度。一些练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
(1)意念活动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若有若无”,“勿忘勿助”。就是练功时既不要忘了意念活动,又不要特别去帮助它;既不要强行意领,又不要强行意守。
(2)呼吸运动的柔和、细缓、均匀、深长,是在练功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应在整个练功过程进行锻炼,不宜过分地人为去作。过分地人为去作,一般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3)姿势、动作的掌握,总的要求是松缓自然,舒适得力。如果感到不舒适得力,就必须调整。调整的标准就是舒适得力。总之,练功的“火候”以适度为好,过与不及非所宜。
以上要领是对健身导引的一般性要求。至于各种不同的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的练法可按照具体要求去进行。
第二节五禽戏
一、五禽戏的含义及其历史演进
“五禽戏”首见于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其后南北朝时范哗所撰《后汉书》亦记载。 这里所说的“五禽”并不是单指鸟类,而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鸟兽。“戏”为戏弄、嬉戏、游戏之意,即轻松、愉悦地活动身体。《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佗语普(华佗弟子吴普)口:人体 欲得劳动,但不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鸥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为五禽 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猿,五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弓。体中 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所记与此相同,只是“熊颈”为“熊经”,“颈叫“经”当时通用。
以模仿动物的自然活动作为导引,是先秦时期的“神仙家”的爱好,而在秦汉时代的文献中更是随处可见,且名目繁多。在新由土的马王堆汉初帛画《导引图》和张家山汉初竹简《引|窈中就有熊经、鸟伸、龙登、蛇堕、虎引、凫沃、猿呼、鹤北、鸡伸、尺蟆、复鹿、度狼、 鹤唳,等等。稍后,《淮南子•精神训》中列出六种动物,而华佗传授的又只有五种动物。为什么只选五种而不是六种?有学者认为,华佗(约150—208年)是汉末著名医家,我国古代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点,来认识和推断人体生理及自然变化等规律的。华佗 的五禽戏是本于《黄帝内经》五行归类而来的。按《黄帝内经》:五脏与五行相属,五禽戏亦有与五脏五行相应之可能。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实据。不过当时医学中盛行五行归类,华佗的五禽或许与此有关。
史书中只记载了华佗传授五禽戏和五禽之名,并未记载其功法。历史学家曾孟朴考证: 《太上老准君养生诀》中所述“五禽之戏”,“华佗授广陵吴普,即此”。该书记载着五禽戏功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亦记有此功法,但两者稍有不同。前者虎戏之后为熊戏,后者 虎戏之后为鹿戏与史书所记相符。
在导引发展史上,五禽戏是导引术中首次形成套路的健身法,这是导引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从此人们便可借以全面的锻炼身体。当然也可针对某种“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它的特点是依据人体的特点,模仿“五禽”的动作进行肢体锻炼。据上述两所记:练习虎戏和鹿戏时,要“四肢距地(即四肢按地);练习熊戏时,要“抱膝蹲坐”;练习猿戏时,要“攀物自悬、练习鸟戏时,要“翘足伸臂工。
浏览1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