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派戳脚有文趟子九趟和武趟子九趟,共十八趟。文趟子的架势较小, 武趟子的架势较大,但在腿法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多以中高腿为主。腿法有八 字:提、圈、掀、点、插、摆、踢、蹬。

北京派戳脚的“九枝子”风格特点与河北派戳脚武趟子相似,而翻子拳 的风格却是各有侧重,“燕青翻子”结构紧凑,“寸手翻子”爆发力强,“小翻 子”小巧玲珑,“大翻子”武美刚劲。它的腿法也有八字:掀、摆、前、后、 点、圈、查、寸。

北京派戳脚主要传承人是吴斌楼。吴斌楼( 1898—1977),名学海,字斌 楼,出生于河北省蠡县西齐庄的农民家庭。6岁起随“铁腿”魏赞魁(他所习 练的戳脚翻子有“御翻子”的称号)习练戳脚、翻子拳,并得到师爷魏昌义 (魏赞魁的叔叔)的指点。后来随父亲到北京谋生,因九节鞭和娴熟的鞭里加 刀技艺,在走镖生意中,摘得“花鞭吴斌楼”的美誉。

1935年,吴斌楼创办了 “艺林国术社”(社址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后 赴日本比武,三招挫败了日本著名武士嘉廷真雄。在参加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 大会时结识了姚广志(戳脚翻子的嫡系传人),两人整理出了濒临失传的“燕 青翻子八大开”。吴斌楼在丰富拳术套路的同时,又发展了戳脚翻子门的器械 套路(地趟滚龙刀、双头蛇、拦面叟、鸡爪钩、牛头大镗和双镗,分水峨眉 刺,鸳鸯盆、判官笔、龙头杆棒、虎尾鞭等)。同时还留有《岳氏散手十八 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拳》等著作。

东北派戳脚和翻子拳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与“奉天三老”口]有密切关系。

清朝末年(1900年前后),人称“铁胳膊”的河北莘县人王占鳌的弟子 徐兆熊(人称“铁罗汉”)闯关东到了奉天(沈阳),授徒传艺,专教翻子拳 和戳脚,得其精华者有郝鸣九、杨俊峰。

郝鸣九(1853—1940),字鹤翔,辽宁沈阳人。年少时酷爱武术,师承直 隶省绪口驿的翻子拳和戳脚名家徐兆熊。徐兆熊于光绪初年闯关东时,在沈阳 长安寺内设拳场授艺,郝鸣九是徐北熊的顶门弟子,系统继承了徐北熊所传的 翻子拳和戳脚(武趟子)武功。还从“神枪”耿应龙习枪法。他以武会友, 从沈阳到北京,又到沧州,广泛涉猎各派拳械技法,博采众长,学习了解各派 拳械技法,并吸收其精华,为东北地区戳脚翻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 螳螂拳名家程东阁,劈挂八极拳名家马凤图、马英图,青萍剑名家米连科等均 有换艺关系,彼此互为知己。光绪年间,郝鸣九应奉天府尹之邀,出任府内教 师,教授武艺。民国时期,在东北大学及其附属高中三义中学担任武术老师。 在此期间,培养出一批武术人才,入室弟子有夏鹤一、于伯谦、于仲伦、姜 涛、安士发。郝鸣九不仅武功卓绝,而且彬彬然有儒将之风,在武林内德高望 重,被尊为“奉天三老”之首。

胡奉三(1852—1942),原籍河北省,本名胡凤山。青年时专习形意拳 法,又慕名投拜河北饶阳戳脚名家段老绪为师,钻研翻子拳法和戳脚腿法及枪 术。后来,他结合少林拳、形意拳和戳脚精髓创立了 “胡氏戳脚”。胡奉三是 戳脚门文趟子创始人,是左把戳脚枪的鼻祖,因武德高尚、武技高超获“胡 家拳” “花枪胡老奉”的美誉。

[1] “奉天三老”是指郝鸣九、杨俊峰、胡奉三。

艺成后闯荡黄河南北,曾被东北军二十七师和二十八师所聘,任高级武术 教官,后被选入张作霖帅府专任府内武术教师,教授张学曾(张作霖之子)、 鲍玉才等。他对武术的贡献是同郝鸣九、杨俊峰在一起,在开拓东北戳脚武术 上有创新。胡奉三创立了戳脚文趟子和左把戳脚枪,是戳脚文趟子和左把戳脚 枪的鼻祖。“胡家拳”“花枪胡老奉”之名誉满关东。他还培育出戳脚文趟子 名家多人,有巩天民、于伯谦、胡星五、胡静环等。

杨俊峰(1857—1937),师从“铁罗汉”徐兆熊,不仅擅长翻子拳、戳脚 (武趟子),而且擅长白猿棒、十八拦刀、昆吾剑等,还师从河北“神刀”周 六爷后人钻研滑展拳,技艺精湛。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迁移乡下。后移居吉林 授徒传播武艺,徒弟有其子杨钺、于伯谦、胡星五、袁庆春、李振平等。

郝鸣九、杨俊峰、胡奉三都精通翻子拳和戳脚。根据风格不同,郝鸣九、 杨俊峰习练的戳脚称为武趟子戳脚,其特点是:武美刚劲,放长击远,注重中 高腿法,讲究直取强攻。胡奉三的拳法风格是动作严谨灵活,注重低腿法,称 为文趟子戳脚。

自此,关外的戳脚有了武趟子和文趟子之分,主要腿法有丁、踹、拐、 点、蹶、错、蹬、跟八腿。翻子拳风格是出手敏捷,“中直八刚十二柔”,具 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特点。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三位武术 名家,由于武艺超群,德高望重,在传播和发扬武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深受 关内外武术人士的敬慕。

“三老”所传习的戳脚、翻子拳法,经过后继者于伯谦等人的推进发扬, 就形成了今天东北派戳脚翻子的风格。

二、戳脚、翻子拳的基本内容

戳脚的基本手法有:劈、挑、冲、架、拍、穿、剪、搂、捋、推、刁、 擒、缠等。步法有:玉环步、转趾步、倒插步、穿林步、旋转步、麒麟步、跨 栏步等。劲法有:绵、软、埂、脆、滑五种。基本腿法有:提、圈、掀、点、 插、摆、踢、蹬八法。

徒手套路有武趟子、文趟子两类,每个类型各有九趟,共十八趟拳术套 路。器械套路有:左把枪、右把枪、左右换把枪、燕尾刀、姜家刀、武侯刀、 单操刀等。

翻子拳[H的基本内容,最初,只有“站桩翻” 一个套路。后来,又陆续

[1]西北流行的翻子拳,其劲法与劈挂拳的通透劲和开合劲相融合,动作中吸收了螳螂拳的招 法,形成吞吐发力、搅靠劈重、迅猛遒劲、气势浑厚的风格,已经成为通背拳系中的基本拳法之一。 发展出翠八翻、健宗翻、一字翻、轻手翻、八手翻等套路,再后来,又和其他 拳种结合,发展出鹰爪翻子等套路。

站桩翻的歌诀是:出手打鼻梁,缩手奔胸膛,卸身迎门肘,挑袍双上手, 往上打,双掴手,铁幡杆,顺手搂。

三、戳脚、翻子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戳脚典型的文化特征

戳脚最突出的特点是:拳脚并用、突出用腿,讲究“手是两扇门,全靠 脚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

戳脚分为文趟子、武趟子两种类型,文、武趟子构成一阳一阴的关系。武 趟子[1]的特点是:动作架势较大,动作舒展,风格为硬攻直进、放长击远, 有九路腿法,一步一腿,连环发出,左右互换。文趟子是由武趟子演变而来 的,其动作特点是:动作架势较小,柔中带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戳脚注重 以躯干带动四肢,以臀部发腿,由脊背出手。

戳脚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拳理拳法深刻诠释着中国古代哲学 《易经》和道家思想内涵。文趟子拳谱和所存资料《拳勇概论》中说:“拳勇 之术,有本有末,本何在?曰劲,劲乃功夫,真气使然。”其理是以道家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的元气说为根据的。故其又说:“以气为本,以心为根,意自神生,力 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戳脚重以足膝效法“坤”卦,以头效法 “乾”,以肩背宜于松活效法“巽”,以裆胯宜措紧效法“兑”,以胸应练起效 法“艮”,以肾为“坎”,以心为“离”,融入了《易经》的卦理卦象。这在 文趟子“八势”“八法”中均得到具体体现,尤以低腿著称的“八腿”更是 “坤”卦易理在拳法中最具象的应用。

翻子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这是形容翻子拳运动技术的拳谚。翻子拳 一般短小精悍,打起来风驰电掣,拳法密集如雨,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像放鞭 炮一样,势如破竹,拳拳迅猛相连。主要特点是:拳不空发,手不空回,一法 多用,多法合用,往返连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要求技击时,侧进斜击, 脚不过膝。在流传中,翻子拳也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西北地区的翻子拳注 重以腰发力,动作浑厚。东北地区的翻子拳,动作脆快。

[1]武趟子又叫九转连环鸳鸯脚。

第七章

螳螂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本是一个成语。原意是说,螳螂正在准备捕蝉, 却不知黄雀也在后面准备吃它。多用来比喻一个人目光短浅,只知道算计人, 没有想到别人也在算计他。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拳种门派中,就有一个与此 成语相关的拳种,那就是象形拳之一的螳螂拳。

浏览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