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极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变化突然注重攻防技击

八极拳招式讲究,逢进必开[1],逢开必进,开中有进,进中有开;静若 处子,动如脱兔,全身上下,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八极发力通身是 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奇妙无穷。真正做到“虚实动静

[1 ] “开”是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的意思。 随机变,刚柔相济两相宜,阴阳二气勤引导,内外合一任屈伸”。八极拳非常 注重攻防技击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 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其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便以引手 诱敌而动,随机用崩开裹进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进发,三盘连击,一招三 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技击歌诀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三盘连击进则发退则稳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蓄劲身如弓出拳快似箭

八极拳的劲力讲求,崩撼突击,劲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 电,以刚劲为主。八极拳的劲力多以沉坠劲、十字劲和缠丝劲为主,练习的顺 序注重从沉坠劲到缠丝劲的层层递进,渐入佳境。八极拳要求,劲力要内外兼 修,刚柔相济,既有明劲,亦有暗劲。其中,沉坠劲和十字劲是八极拳中的刚 劲,缠丝劲是柔劲,且发劲时多伴哼、哈发声。

八极拳劲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力达四梢,内外上下气力相辅, 劲断意不断,形断神相连。歌曰:“疯牛惊象龙虎行,开步打拳一团风。行如 风,稳如钉,四面八方任我行。”

爆发力极大拥搓代缓

八极拳是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八极拳技击手法讲究寸截寸拿,硬 开硬打。真正具有挨、戳、挤、靠、崩、撼之特点。拳诀曰:“一寸、二裹、 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再加之力发于脚跟,行于腰际,贯 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

八极拳步法多以不丁、不八、不弓、不马,用拥搓跺碾步和翻身跺子为 主。有“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步法歌诀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练功要领

一练劲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 三练寸截寸拿寸出入四练懒龙与卧虎

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融儒佛三家思想精华为一体

八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众多门派中的一支,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 地汲取着华夏优秀文化的精华,凝练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八极拳文化。其不仅具 有纯熟的攻防实战技巧和灵活多变的招式招法,更渗透着意蕴深刻的东方哲学 思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八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门规戒 律,“宁可饿死,绝不卖艺”,严禁门徒为自己的“小利”而跑江湖卖艺、转 让武技。八极拳的门风要求门徒必须服从社会“大义”,习得的拳术技艺都是 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学得惊人艺,卖于帝王家。”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八极拳的又一重要文化特征。八极拳的意正身 直、内外合一、上顶下沉等,都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统一。八极拳的练气,不过于追求所谓的意守丹田、气息运行的大小周天,只 是把呼吸及身体顺其自然地进行调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练习八极拳,注重佛家的顿悟和觉悟。八极拳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技击 核心的“六大开”“八大招”也都是极为简洁的动作,只是想要练出境界,也 并非易事。一个架子成千上万次的揣摩才能找出真谛,一个拳路千百遍的演 练,再加上师父言语上的点化才可成就八极拳的境界。

总而言之,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八极拳历经数代的八极拳传人的辛勤付出, 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更加完备。从传播地域来看,八极拳以孟村为传播源,随 后传入天津、北京、台湾等地区,后来又相继传入国外,如日本、韩国、美 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如今,八极拳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身份立足当代,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新的时代形态,发挥其新的时代功能。

第六章

戳脚与翻子拳

戳脚与翻子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两个不同拳种门派。戳脚,又称九枝子、 九番鸳鸯腿、趟子腿,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种,有文趟子和武趟子之分,文 趟子以幅度小的低盘腿法为主,武趟子以中高盘腿法为主。翻子拳,又名翻 子、番拳、八闪翻[1](主要是拳法密集、劲力脆快、套路短小、直进硬逼, 又称“八闪翻”,是根据它有前、后、左、右、上、下、中、双八种闪翻技法 而得名),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但是,在现实中,习练戳脚的人多兼习翻子 拳,习练翻子拳的人也多兼习戳脚。因此,又有戳脚翻子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戳脚翻子应该是指戳脚和翻子拳,而不是一个专门拳种。现 实中,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戳脚翻子),多是两者兼习之故。这也符合武术中 一个拳种流派兼习其他一个或者几个拳种流派的做法,如练劈挂拳的兼练八极 拳、练八极拳的兼练劈挂拳、练形意拳的兼练太极拳等。但是,这种兼练都很 少在名称上做改变,原来叫什么拳的还是叫什么拳,只有戳脚和翻子拳出现了 这种名称的改动,将两个连在一起叫“戳脚翻子”。这可能恰恰说明戳脚和翻 子拳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一个以上肢拳法为主,一个以下肢腿法为主,两者 兼练,方能做到实战攻防中上下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戳脚翻子拳的起源与发展[ ]

截至目前,戳脚究竟起源于何时,武术界还没有足够的史料佐证。但是, 在戳脚门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戳脚是由冯克善传入河北的。据《太平天国 野史》记载: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领袖冯克善和其部将杨 景、唐友义在献县被捕,后越狱隐匿在河北饶阳县、蠡县、高阳县、莘县附 近。冯克善化名赵灿益(也有人认为化名赵益灿、赵灿意),人称赵老灿。他 不仅精通戳脚,还精通翻子拳,而且兼习少林拳、八卦掌等拳种。他在饶阳隐 匿时,将戳脚传授给段老绪(至今,在饶阳的戳脚界流传着一段戳脚拳十三 歌诀曰:“十三脚恩师传,漂流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 灿。”)。与此同时,冯克善将翻子拳传授给刘家三兄弟(刘观澜、刘攀贵、 刘贵磬)和王老禅(有资料称王洛梓)。后来,段老绪、王老禅和刘家三兄弟 在一起切磋并互换拳技精要,其后继者多将戳脚和翻子拳兼练。

同样,关于翻子拳的起源,武术界也不十分清楚。据说是明代少林僧人传 给了河北高阳(又说饶阳)的段老绪,段老绪一家认真练习,有一次段家所 在的村子受到抢劫,段家好汉们靠着翻子拳打败强盗,从而使翻子拳远近闻 名,从而在冀中流行起来。结合上面的流传的戳脚起源来看,段老绪是戳脚和 翻子拳后继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由此,也就很容易理解,习武者戳脚和翻子 拳兼练的现象,戳脚兼练翻子拳,翻子拳兼练戳脚,造就了戳脚和翻子拳相互 为伍之势。关于翻子拳的明确记载见于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 篇》,书中提到“八闪翻”拳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翻子拳”。

由于戳脚和翻子拳多兼练,因此,戳脚和翻子拳两个门派的传承人多是集 戳脚与翻子拳武艺于一身的高手,在传授中,也多是戳脚和翻子拳同时传授, 从而形成了戳脚和翻子拳属于一个拳种门派(戳脚翻子)的印象。其实,它 们属于两个拳种门派。

在大部分北方地区及南方个别地区,均有戳脚和翻子拳流传。其中,较具 有影响力的是河北、北京和东北三大派。三大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套路内容和 演练风格中。河北派和东北派戳脚均有武趟子九套、文趟子九套。河北派和东 北派戳脚都有“九枝子”之称,“九枝子”指的是“九趟鸳鸯脚”套路(戳 脚武趟子)。河北派戳脚文趟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晚于武趟子;东北派戳脚 文趟子形成于清末民初,由“花枪胡老奉”(即胡奉三)创立并传出,东北派 戳脚文趟子又称“胡氏戳脚”。北京派戳脚翻子没有文、武趟子之分,因是由 “九枝子”(戳脚武趟子,其风格特点与河北派戳脚武趟子相近)和翻子拳组 成,称为“戳脚翻子”,所以被称为“戳脚”拳的一个分支流派。

浏览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