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八卦掌身形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 提裆。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 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身法讲究“以掌为法,以走为用”,螺 旋拧转贯穿始终,同时将踢打摔拿融于其中,虚实相间,变幻无穷,所谓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 八卦掌的器械(二)八卦掌的核心技术八卦掌圆圈歌圈里为里圈外外,圈为先天八卦盘。
- 里掌要顶指要领,外掌要撑力要全。 调理阴阳和气血,益养精神妙如仙。
- 练艺转掌是首功,以圈为法要走圆。
-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它的核心技术 在于它以“掌”为主要的击打手段,无论是尹式八卦的“牛舌掌”、程式八卦 的“龙形掌”还是史式八卦的“八字掌”,均以“掌”法为技击手段。以掌代 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同时,八卦掌以走为 上,八卦掌高手在行拳时“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步的走转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横破直、以 曲代直的独特方式用来击打对手,可以起到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的效果。
- 八卦掌的器械种类有很多,如刀、枪、剑、戟等,其中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刀的体积要比普通的单刀大,由于刀身较长,其基本风格为人随刀转。另 外,八卦掌器械中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 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的器械练法仍遵循随走随变、身随步换、势势 相连的特点,要求械随身走。
三、八卦掌的技术特点与文化特性
(
一)
八卦掌的技术特点八卦掌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 十趾抓地。在八卦掌习练过程中,要依照“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这 三步功夫逐步练习、循序渐进。
首先,“定架子”,要求每招每式都规规矩矩,做到姿势正确、桩步牢固、 行步平稳、宜慢勿快。
其次,“活架子”,强调练习动作间的协调配合,在走转变换中灵活运用 基本要领。
最后,“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在动作招式的运用中可以随 意穿插、变换自如,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八卦掌歌诀曰:“十要九论理要明,生克变化妙无穷。若能悟通此中妙, 周身混元任意行。”[1]八卦掌在技法上注重“十要”“九论”。所谓“十要”, “是一要有意,二要有气,三要有顶,四要有塌,五要有提,六要有裹,七要 有垂,八要有挪,九要有松,十要有顺”工]。“九论”[3]是指论身、论肩、 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基本 技法,诸如“三形三势”“三空三扣”“三圆三顶”“四坠四敏”等。
(
二)
八卦掌的文化特性八卦掌最典型的文化特征是:八卦掌将八卦学说和道教的内功修炼注入拳 中,融为一体。
“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从圭从 卜。圭指土堆,八尺标杆为圭表,用来测日影,又称八尺圭表;卜卦言以圭表 测日影。卦在《易经》中分为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谓八卦,就是由阳爻(一) 和阴爻()两种符号构成的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每个卦有自己的方位,而且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八 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六十四卦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它可以无限扩 展开来。从易之理数来看,要把六十四卦与九宫联系起来才能体现易之数理。 八卦图是以阴阳太极图为中央,八卦符号为八个方位构成的。八卦掌以推、 带、托、扣、拎、刁、搬、钻为八法,将八卦学说原理和运行规律吸收在八卦 掌中,以转掌走圆、腰髋转动等为运动形式。八卦掌和八卦学说的结合,一经 对比即可看出。根据八卦学说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八卦掌有八种基本掌法和六 十四式,同时八卦掌还有九宫八卦掌,尤其“八卦掌走圆转换,其意为统揽 阴阳,足踏八卦,正与八卦之变卦相同气
4。从这些对应关系中可以明显看 出,八卦掌与八卦学说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孙南馨.中国武术实战法[M].海口: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3: 3.
[2]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武术:上册[M]. 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1985: 58.
[3] 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胯为先锋。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周 身。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 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大指微扣。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脚 尖。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瞠泥,平 起平走。论谷道:谷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入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论腿:上腿带动胯部, 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4] 《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25.
第五章
八极拳
武术谚语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又称“开 门八极拳”[1]、岳山八极拳,是武术中短打类的拳种之一。它以刚猛脆烈、 朴实简洁、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经历代八极拳名家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是中国武术著名的拳种之一。
“八极”最初是一个古地理概念,它源于汉代刘安的“天地之间,九州八 极”(《淮南子•地形训》)。八极拳的技法要求恰恰是劲力迅猛、力达八方。 故而,八极拳中“八极” 一词亦取“八方极远”之意,与八极拳的技术风格 和技法要求相吻合。
一、八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虽然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优秀的拳种之一,但是在武术界关于八极拳的起源 时间和地点始终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因在明代大将戚继 光的《纪效新书》中载有:“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巴子拳 棍”亦即“八极拳”;一种说法是八极拳起源于武当,由道士所创;一种说法 是八极拳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所创;一种说法是八极拳起源于河南嵩 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还有一种说法是八极拳是清代一号“癞” 的云游高人所创,后传河北孟村人吴钟。
以上种种关于八极拳起源之说均缺乏相应的史料佐证,故其起源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提到八极拳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八极拳发展史上两个 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吴钟,一个是李书文。
当前国内八极拳习练者多将吴钟奉为八极拳祖师。吴会清在其所著的 《八极拳谱》中记载:“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著者也。其术授于
- “开门”之意按八极拳武术前辈的说法,一指打法,开门八极拳讲究挨膀挤靠,苦练胸前靠 打、靠山背,从而练就全身上下铁板一块,打开门户让敌攻来;二指八极拳门户小,要敞开门户,广 收门徒,使八极门发扬光大。
癞,精于癖,技之高妙……谱之中以癞为一世……”[1]文中说到的“癞” 真名不传,籍贯不详,因此,“癞”是否真有其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历史 考证。
据《沧县志》记载,吴钟“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 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
2]。后有一自称“癞”的道士至吴宅, “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事之”[3]。从习十 年,学得八极拳术。两年之后又得“癞”之弟子“癖”赠《八极秘诀》一卷, 并传授大枪奥妙。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吴钟独身一人三进三出南少林,机关暗器无一 沾身。镇寺钦差称其为“吴神枪”。此后,“神枪”吴钟名扬四海,与当时的 武林名家康大力和李章结为好友,并称“武林三杰”。
此事后来传到燕京,康熙帝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褪听闻吴钟大枪技艺精 妙绝伦,便邀至王府与之较艺。《沧县志》载:“钟由浙北旋赴燕京,与恂勤 郡王允褪较艺,殳端涂粉,粉沾王眉,王未觉也。王疑其有幻术,更试以面 糊,仍着眉未觉,王始信之,因延之上座,师事之。”[4]
乾隆四十年(1775),吴钟当时已经年过六旬返回孟村,侍母尽孝,并在 吴氏家族中传授武艺。当时族人中习练者甚多,成名者却只有其独生女吴荣、 侄子辈吴钟毓和吴溁。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溁奉命开始撰写第一部“八 极拳谱”,全称为《吴氏开门八极拳》。这标志着八极拳门派的正式创立,尊 “癞”为一世,吴钟为二世。
浏览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