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步平圆单推手
(1)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一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按触对方身体为准。甲提左脚,乙提右脚,向同侧开步,与肩同宽。随之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按至胯侧。然后甲乙右手提起至胸前交叉相搭,两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穴相贴,眼看对方。
(2)甲右手内旋屈臂,向右引至右肩前,坐腕立掌,掌心按在乙手腕外侧的外关穴匕乙右手外旋粘随甲右手前搠,臂呈弧形,掌心向内,意想手背。甲乙在两手运动时,两手滚 动。对手腕上的腕骨穴和阳谷两穴产生挤压,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按摩。
(3)甲右手向乙胸前推按;乙右手屈臂回搠至胸前、沉肘,手内旋向右引至右肩前,坐腕立掌,掌心按在甲右手腕外侧的外关穴上;同时甲右手外旋粘随乙右手前搠,臂呈弧形,身体微左转,掌心向内,意想手背。
(4)动作同(3),唯甲乙互换攻防位置。
(5)甲右手指向下滚压,同时向下采按乙手至腹前;前交叉,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穴相贴。
(6)动作同(2),唯方向左右相反。
3.马步立圆单推手
(1)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一方握拳前平举,拳而接触对方身体为准。甲提左脚,乙提右脚,向同侧开步,与肩同宽,随之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按至胯侧。然后甲乙右手提起至胸前交叉相搭,两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相贴。眼看对方。
(2)甲右手内旋向乙面部伸插,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同时乙右臂屈肘,右手向右耳侧引化,身体微右转;随之甲身体微左转伸臂;同时甲乙两手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穴相互滚压。
(3)乙右手内旋向外滚切甲右手腕,扶按在手腕上;用掌根按在甲腕上的阳池穴上,沿体侧向下按至胯前;甲顺乙势向下随至乙右胯前,眼看右手。
(4)乙右手推按甲右手腕向甲腹部推按;甲顺乙势,右手向右胯前引化,身体微右转;同时乙身体微左转,眼看右手。
(5)甲右臂屈肘,右手沿体侧上提至右耳侧;乙顺甲势,沿甲体侧向上随至甲右耳侧,眼看右手。
(6)甲右手内旋向外滚切乙右手腕,屈指握乙手腕向下采至腹前。同时甲乙左手抬起前伸, 在胸前交叉相搭,两手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穴相贴,眼看对方。
(7)重复(2)〜(5)动作,唯方向左右相反。
4.马步折叠单推手
(1)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一方握拳前平举,拳而接触对方身体为准。甲提左脚,乙提右脚向同侧开步,与肩同宽,随之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按至胯侧。然后甲乙右手提起至胸前交义相搭,两手腕外侧的阳谷穴和腕骨穴相贴。眼看对方。
(2)甲右手内旋向乙腹部伸插。乙右手外旋用掌背压甲掌背,同时向右胯侧引化,身体稍右转;甲身体微左转,甲乙两手背的中诸穴相互挤压。
(3)乙右手内旋,带甲手向右、向上划弧至后前,屈肘;同时甲顺乙势,右手外旋粘乙手 至乙右肩前,掌心向上,沉肩垂肘,眼看右手。
(4)乙右手向甲腹部伸插;甲右手向下、向右胯引化乙手,身体稍右转;乙身体微左转, 掌心向下,掌指向前。
(5)甲右手内旋,带乙手向右、向上划弧至右肩前,掌心反向下,屈肘;同时乙顺甲势, 右手外旋向上至甲右肩前,掌心反向上,眼看布手。
(6)乙右手向下沉压甲右手至腹前;甲随乙势,向下落至腹前。同时甲乙左手抬起前伸, 在胸前交叉相搭,两手外侧相贴。
(7)重复(2)〜⑸动作,唯方向左右相反。
(三)活步双推手
1.合步四正手
(1)双拥势
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双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接触为准。甲乙左脚尖外摆45度,提起右 脚向前上步,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右手前伸相搭,两手背相贴,生于抬起按在对方右肘部, 右腿屈膝前弓,形成双搠势。眼看对方。两手背相贴后,微用力前搠使中诸穴相互挤压,同 时左手按曲池穴。
(2)甲搠乙捋势
甲右腿继续前弓,右手微外旋前搠,臂呈弧形;乙右手内旋在甲手背上滚压,随之两手向右捋,同时左腿屈膝,重心后移,身体微右转。
(3)甲挤乙按势
甲右臂屈肘,身体微力转,用右小臂挤乙胸部,左手松开,扶至右肘内侧,与乙左手相接;乙身体微左转,两手扶甲右臂向下,向前推按,同时右腿屈膝前弓;甲随乙按势,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屈膝。
甲右手向下,外旋向右、向上扶按乙左肘部;同时乙左手外旋前搠。甲随乙搠势,左手内旋,两手向左捋乙左臂,身体微左转。
(5)甲按乙挤势
乙左臂屈肘,身体微左转,用左小臂平挤甲胸部,右手松开,扶至左肘内侧,与乙右手相接;甲身体微右转,两手扶乙左臂向下、向前推按,同时右腿屈膝前弓;乙随甲按势,重心后移至左腿,左腿屈膝。
(6)双搠势
乙左手向下,外旋向左贴甲右臂下侧滚出,扶按甲右肘部,右手随之前搠;同时甲右手外旋向上搠至胸前,左手按乙右肘部。甲乙各含搠劲,形成双搠势。
2.进三退三双推手
(1)甲乙相对站立,距离以双方握拳前平举,拳面接触为准,甲乙左脚尖外摆45度,提起右脚向前上步,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右手外旋前伸,两手交叉相搭,手背相贴,左手抬起扶按对方右肘部,右腿屈膝前弓,形成双搠势。眼看对方。
(2)甲重心前移,提起左脚;同时乙重心后移,提起右脚,右手内旋向甲胸部推按,同时 右脚向前上步,落在甲右脚内侧,形成按势;甲顺乙势,右手向左屈臂回搠至胸前,随之左脚向后落步,左手扶在右肘内侧。
(3)甲右手向下,外旋向右、向上贴乙左臂下侧滚出.扶按乙左肘部,左手内旋向上捋; 同时乙提左脚向前上步;甲提右脚向后退步,左手继续内旋;乙随之左臂屈肘向前挤甲胸。
(4)乙左手向下,外旋向左贴左臂下侧向外滚出,扶按在甲右肘部,右手随之前搠;甲右手外旋搦起,重心后移,提起左脚;同时乙重心前移提起右脚向前上步,落在甲右脚内侧, 随之右手内旋扶甲右手腕,向前推按;甲顺乙势,左脚向后落步,左手向左屈臂搠至胸前, 左手扶至右肘内侧。如此反复练习,也可甲乙互换练习。
第二节八段锦
一、八段锦的出现及其类型
八段锦是导引法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名称首见于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洪 迈《夷坚志》卷九记载:“政和七年(1114)李似矩……行所谓八段锦者。”由此可知,早在八百 多年以前的北宋时期,八段锦这种导引健身法就已在民间流行了。八段锦是八节连做的健身 运动。“锦”,原为织锦,在这里喻为精美可贵,含有“集锦”之意。至于当初为何只用八节术式?同五禽戏一样,至今还是个有待探讨的学术问题。但从坐式八段锦诀最后所说“子前午后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以及清代李青云把八段锦称为《八卦行功法》来 看,可能是由太极八卦学说而来的。因在北宋时期,太极八卦学说盛行,如同汉代五行学说盛行一样。所以五禽戏的“五”与八段的“八”,都可由当时的哲学风气去探讨。当然,其后出现的不同段数的带“锦”字的健身法,如四段锦、六段锦、十二段锦,等等,那只能视为“导引功法集锦工八段锦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健身者喜爱,也引起学者的兴趣。除前面已提到的《夷坚志》所述的以外,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1130—1200)也说:“愚四十年前注 《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屠龙术,不如四行之宰猪也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就今天所发掘出的材料来看,实际上有两种形式, 一为坐式八段锦,一为立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首见于《修真十书》,题为《钟离八段锦》,编者不详。有研究者说,该书所收入的是隋唐两宋时期的养生著作。进入明代,各种养生文集大都收入此法,而名称各异。 明代朱权《活人心法》称为“八段锦导引法”,而《保生心鉴》则称为“导引八图、有图八幅, 等等,名称虽不同,但其功法歌诀则基本一样,均为动静结合的套路(详见后)。
立式八段锦就其功法内容来说,首见与南宋曾情所撰《道枢・众妙篇》,但还未歌诀化。 以后又经过多人的加工,直至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才定型与定名。先由设在上海的同文书局署名梁世昌的石印出版,1890年出版的《幼学操身》,1898年出版的《新出保身图说》 又相继转载。以后此功法一直流传至今,基木上无大改动。
浏览1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