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分出南派和北派:南派行功时多采用站式,动作柔和,亦称“文八段、北派行功时,多采用马步,动作刚劲,亦称“武八段”。无论是文八段还是武八段,在 基木功法上并无显著区别,只是在精气神的贯注上有所不同。
八段锦虽然是在宋代才出现,但其基木术式早已见诸古代导引文献,特别是祛病导引文献。可以说,它是对古代祛病导引、补益导引和健身导引的诸多动作术式的精选、提炼而构成的套路式的导引健身法。所精选、提炼的这些动作术式都是对人体不同部位有显著作用的, 并且又是能够旁及其他部位的典型性的动作术式。由这些典型性的动作术式构成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动作套路,与原先的那些单个动作术式有质的区别,它已成为一般性的、整体性的健身防病的手段,而不能把它与“辩证施功”的祛病导引或医疗体育等量齐观。
八段锦这种健身防病手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不仅对导引术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出现“四段锦”、“六段锦”、“十二段锦,“二十四段锦”乃至“百段锦”,还影响到医术,如明代《保婴神术•察色验病生死诀》一书中就出现称作“内八段锦”、“外八段锦”的望诊要诀。但这些名为“八段锦”,实际上多为约数,并不是指八种方法,可以视为“集锦”,与导引法中的八段锦实为名同而实弁。
二、坐式八段锦
第一段:叩齿集神
【原文】
叩齿集神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双手击天鼓二十四。此法先须闭目瞑心盘坐,握固、静思;然后叩齿精神;次又两手抱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乃移手各掩目,以第二指压中指击弹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
【解说】
(1)叩齿,可去心火;集神,集体中之神,使之凝聚。上下牙连叩36次,使微微做声,但不可行之过急,叩之极响,以徐缓轻微为主。过急则伤神,极响反足以动心火,无益。
(2)昆仑,喻头。古人认为,昆仑,为山中之主,而头为人身之主。行功时,两手交叉, 十指紧叉住,抱住后脑。掌心贴置耳根,拇指向下,两肘屈呈二角,平于肩,平心敛气。如是微微呼吸,九息而止。呼吸宜极缓极微,不宜有声,有声则气散。
(3)天鼓,即左右两耳聪门。鸣击,以手指叩之做声,使耳聪而外魔不易入侵。即以两掌 平置耳聪门,叠食指于中指之上,作力下弹,使邛门上发极洪亮之声响,先左后右,左右各弹24下。24之数,喑按24气。盖欲此24气,遍布于耳门,使命门之根基牢固,以延年益寿。
此法先须闭口冥心盘坐,握固、静思;然后叩齿集神;次叉两手抱向颈后,数九息,勿令耳闻。乃移手各掩耳,以第二指压中指击弹脑后,左右各24次。
第二段:摇天柱
【原文】
左右手摇天柱各二十四。
此法先须握固,乃摇头左右顾,肩膀随动二十四次。
【解说】
天柱,指与后颈骨衔接的脊梁。摇摆两肩,扭动颈部,即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摇 摆,左右相间,各行24次,以去心火,并祛外邪之侵扰。
第三段:舌搅漱咽
【原文】
左右舌搅上腭三十六,鼓漱三十六,分作三口如硬物咽之,然后方得行火。此法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方漱之,至满方咽之。
【解说】
(1)口中之舌亦称“赤龙”,舌为生津之具,津为唾液腺的分泌液,为保命之源,故亦称命根。搅舌,以聚津液,用舌尖抵上腭,先从左方卷向右方,再从右方卷向左方,共36次。如是频频卷动,使津液聚集于口中,搅动时宜缓不宜疾,否则伤源。
(2)鼓漱,即聚口中之津液,鼓气使之出入漱动。36即周天之数,鼓漱36,即鼓动周天之气完聚于身,将舌头搅出之津液,聚于一处,然后向前吐出,至舌尖处,则收而纳之,至舌根处复吐巾,一出一入共36次。
(3)津液,亦称“神水经36度鼓漱后,已调和匀净,分布满口。此时全身之气息,亦已调和匀净,可分三口咽下,暗合三才之象。《总诀》中所说的“龙行虎自奔”的“龙虎”,喻阴阳相交,全身如天地交泰了。
第四段:单关辘转
【原文】
左右单关辘结,各三十六次。
此法须俯首摆撼左肩三十六次,右肩三十六次。
【解说】
辘泸,原为井上取水之装置,此处为旋转之意。即指肩臂转动。先将左臂曲折,连肩向左旋转36次,然后右臂亦向右旋转36次。这是周行血脉之法。左右72度之后,仍紧紧握拳还原。
第五段:摩肾堂
【原文】
两手摩肾堂三十六,以数多为妙。
此法闭气搓手,令热后摩肾堂。如数毕,仍收手握固,再闭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即用后法。
【解说】
这里的“闭气”即使全身之气内聚,不散于外;搓手左右来往,调和脉络。闭气搓手,则气聚脉调。
第六段:双关辘轮
【原文】
双关辘掠三十六。
此法两肩并摆撼至二十六次,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后伸两脚。
【解说】
双关辘泸,即左右两肩旋转摆撼36次。摆动毕,下肢已疲劳,故宜放仲。其法,先将盘叠之脚放下,然后徐徐伸出,至舒直为度。动作不宜过快,两脚久困之后,骤然伸开,则下肢脉络必受损伤。
第七段:托天按顶
【原文】
两手相搓,当呵五呵后,叉双手托天按顶各九次。
此法又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
【解说】
1.叉双手,两手互交,十指相问。
2.托天,指手不举物凭空上托。即手背向天,翻掌向上,用力托去,如托重石在手,腰身俱极力上耸,手背直对顶门,两臂举直后,即徐徐落下。凡一上一下为一次,连续9次,仍 握紧拳,置诸膝上。
第八段:钩攀
【原文】
以两手如钩,向前攀双脚心12次,再收足端坐。
此法以两手向前攀足心12次,乃收足端坐,喉口中津液生,再漱再吞,一如前数。携肩并身24次,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鼻皆须闭气少顷。
【解说】
钩攀,是运用周身筋络血脉之法。低头不仅头前顷,上体亦需略俯。先将手指放开,两 臂伸直于前。手掌相对,慢慢将上体俯下,双手即从两旁挽入,攀住足心,使头与尾闾形成 平形。然后徐徐收起,一俯一起为一次,行12次乃止。低头攀足12次后,即徐徐收回伸直之 脚依旧复原,盘膝而坐,冥目静心,以喉津液生,如前赤龙搅水津之法,将舌满口搅扰使津液聚而再如法鼓漱,咽下。鼓漱36次为一度,咽3度。咽时必闭气,如咽硬物,要泪汨作响。 因神气鼓津作响,津之所至,神气亦至。上至聪门,中至各部,下至丹田,神气无不周行, 而心亦会安定下来。
此段功法在钩攀之后,还要想火烧身。即“总诀”所说的“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河车,喻神水,搬运即运用使之流动,即鼓漱津液之后,精气神流转于周身百脉之间,心定神宁。发火,即以意念想体中丹田之火,自下而上烧遍全身,使形神均得到锻炼。想时,口及鼻均须闭气少顷。
【简评】
坐式八段锦“总诀”原载于《修真十书》,有图8幅,名为“钟离八段锦工明清两代各养生书籍均选载,并屡为注释。其中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对每个图诀又分别作了注解,而清代养生家李青云,不仅将此“坐式八段锦法”改名为“八卦行功法、并对总诀逐句作了解说。上述“分段图解”中的“解说”主要来自他的注释。此坐式“八段锦法”,高濂说:“乃古圣相传,故 为图有八。”又说:"行功何必拘以子午,但一日之中,得有身闲心静处,便是下手所在,多寡随行。若认定二时,忙迫当如之何?人道者不可不知。”此言甚是。
三、立式八段锦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功法】
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沉肩虚腋,两手自然下垂。含胸收腹,腰脊放松。 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两手掌向前伸,手心向下,两手向前外划弧,顺势翻转掌心向上,两手十指交叉于小股之前,随即再翻转掌心向下,由胸前向上划弧,缓缓托于头顶之匕故“两手托天”;同时缓缓抬头上视,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并以缓缓吸气相配合。上托时脚跟抬起;稍作片刻停顿之后,松开交叉的双手,自左右两侧向下划弧,缓缓落于小腹之前。眼随手运转,同时配以缓缓呼气,脚跟也随之落地。稍作停顿后,再如前法,反复练习4〜8次。
浏览1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