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统武术的三种语境关系及其影响

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城乡一体化出场语境和“文化中国”出场语境, 是传统武术面对的时空一体化语境。换句话说,这三种语境既不是时序化地先 后出现在传统武术面前,又不是空间化地叠加式降临,而是同步化包围着传统 武术,彼此间互相渗透、左右着传统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给其带 来的发展危机和机遇也是同步的、并存的。

奥林匹克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世界文化。就此视角而言,奥林匹克文化出场 语境给传统武术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传统武术的当代出场如何处理传统武术的 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中,我们需要辩证 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 的。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只有不丢掉民族性身份,才能在奥林匹克文化之林中立 足,为世人所共享。民族性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个性,不可抛弃传统武术文化的 个性。但是,如果在实践中过度强调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性,那么就可能使传 统武术文化发展走向排他主义,走上孤芳自赏、游离于奥林匹克文化之外的路 径;如果过度聚焦传统武术的世界性,那么就可能使传统武术失去民族性,在 奥林匹克文化之林中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无立足之地。

就传统武术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一条铁律是不变的,那就是传统 武术必须沿着时代的出场语境,选择自己的时代出场方式和路径,形成自己的 时代出场形态,彰显时代性,发挥其时代价值功能,从而维持其时代在场性。

“文化中国”出场语境给传统武术当代出场带来的影响是,当代传统武术 如何沿着中华民族文化路径出场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孕 育着中华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根” 和“魂”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中国”的世界出场语境中,传统武 术由于其独到的魅力、独到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 出场路径走出去,那么其必将是海外友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窗口。

从上述可见,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武术如何出场,维持其当代在场性,已 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 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1]笔者认为,面对奥林匹克文化、 城乡一体化和“文化中国”相互交错的时空一体化出场语境,传统武术当代 出场既要关注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问题,又要聚焦于传统武术 的文化性问题。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是有机 统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四者是互相依托、互相融合的关系。民族性是时代 性、世界性和文化性的根基,时代性、世界性是民族性和文化性的提升,时代 性、世界性和文化性必须服从于民族性。

总之,在当代出场语境中,传统武术出场形态既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形式化 改进,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形式超越,只有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世界 性和文化性的真正的科学文化,才能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推 “文化中国”的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3.


 

中篇 武术拳种篇

传统武术多元化是以门派为标识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对武 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按照源流有序内容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标准划分武术有129个拳种门派至今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显现形态就可 以视为129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各门派在现实中影响力不一有的影响 力大些名气较响'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派有的影响力 小些知名度较低如苌家拳等基于此本篇选取人们耳熟能详影响力大 并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少林拳派武当拳派太极拳派形意拳派八卦掌派等16个拳种门派做详细的诠释从而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武 术多元化的认识和把握


第四章

八卦掌

“瞬息万变的神秘步法,掌随身变的高超掌法,连绵不绝的八卦阵。”这 是小说中对八卦掌[1]的描述。八卦掌是“游身连环八卦掌”的简称,是一种 以“掌”为技击手段,以“行步走转(走圈)”为练习主线的拳术。“八卦” 一词最早出自《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八卦”指的乃是 “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个方位。事实上,八卦掌的 “转掌走圈”恰是依据这八卦方位行步走转而来的。

一、八卦掌的起源与发展

八卦掌的起源

顾名思义,八卦掌与中国古代八卦学说有关。《武术•上册》将八卦掌定 义为:“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 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技] 可见,八卦掌就是以《易经》八卦理论为基础,将八卦图蕴含的原理和变化 规律作为拳纲来行拳的一个拳种。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例如:“嘉庆丁巳(嘉庆二年,1797年), 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 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 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 习可也。’ ”W]

但是,目前有史料表明,清朝河北文安人董海川[]是八卦掌发展史上的 巨擘,对八卦掌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董海川是如何学到八卦掌 的,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诸如说他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为道 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为安徽青阳县九 华山毕霞澄道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1]还有说他学八卦掌于 江南的董梦麟[2]等。

笔者认为,这些关于董海川学八卦掌之说,多有附会之嫌,缺乏可靠的历 史资料证明。即使是主张董海川把道教的内功修炼和武术的攻防招法结合起来 编创八卦掌的说法,也缺乏可信的史料支撑。但是,透过这些说法可以看出, 八卦掌是在道教文化哲理和道教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疑问,董海川 对八卦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八卦掌的缘起,我们的观点和任海 的说法一致,八卦掌应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把它的出现仅仅归功于某一个 人,可能不太合适。……但是,不论怎么说,董海川在八卦掌发展史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3]

董先生墓志铭[4]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 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 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 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乞 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会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 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风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 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莹葬 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向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铁岭贵荣撰

沈阳清山书

武遂古郡玉振郭玺亭刊

[1]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5.

[2] 《阴阳八盘掌法》(任致诚,1988)说:“振清先师与董汉清(董海川),同为董梦麟先师之 高足。”

[3]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9.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编:第三十一辑[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68.此碑文是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为其所立的,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 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

浏览1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