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统武术的三种语境关系及其影响
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城乡一体化出场语境和“文化中国”出场语境, 是传统武术面对的时空一体化语境。换句话说,这三种语境既不是时序化地先 后出现在传统武术面前,又不是空间化地叠加式降临,而是同步化包围着传统 武术,彼此间互相渗透、左右着传统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给其带 来的发展危机和机遇也是同步的、并存的。
奥林匹克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世界文化。就此视角而言,奥林匹克文化出场 语境给传统武术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传统武术的当代出场如何处理传统武术的 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中,我们需要辩证 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 的。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只有不丢掉民族性身份,才能在奥林匹克文化之林中立 足,为世人所共享。民族性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个性,不可抛弃传统武术文化的 个性。但是,如果在实践中过度强调传统武术文化的民族性,那么就可能使传 统武术文化发展走向排他主义,走上孤芳自赏、游离于奥林匹克文化之外的路 径;如果过度聚焦传统武术的世界性,那么就可能使传统武术失去民族性,在 奥林匹克文化之林中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无立足之地。
就传统武术而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有一条铁律是不变的,那就是传统 武术必须沿着时代的出场语境,选择自己的时代出场方式和路径,形成自己的 时代出场形态,彰显时代性,发挥其时代价值功能,从而维持其时代在场性。
“文化中国”出场语境给传统武术当代出场带来的影响是,当代传统武术 如何沿着中华民族文化路径出场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孕 育着中华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根” 和“魂”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中国”的世界出场语境中,传统武 术由于其独到的魅力、独到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 出场路径走出去,那么其必将是海外友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窗口。
从上述可见,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武术如何出场,维持其当代在场性,已 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传统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 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1]笔者认为,面对奥林匹克文化、 城乡一体化和“文化中国”相互交错的时空一体化出场语境,传统武术当代 出场既要关注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问题,又要聚焦于传统武术 的文化性问题。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是有机 统一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四者是互相依托、互相融合的关系。民族性是时代 性、世界性和文化性的根基,时代性、世界性是民族性和文化性的提升,时代 性、世界性和文化性必须服从于民族性。
总之,在当代出场语境中,传统武术出场形态既不能停留于简单的形式化 改进,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形式超越,只有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世界 性和文化性的真正的科学文化,才能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推 “文化中国”的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3.
中篇 武术拳种篇
传统武术多元化是以门派为标识的多元化
。20世纪
80年代国家体委对武 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
,按照
“源流有序
,内容清晰
,风格独特
,自成体系
” 的标准划分
,武术有
129个拳种门派
。至今
,传统武术多元化的显现形态就可 以视为
129种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各门派在现实中影响力不一
,有的影响 力大些
,名气较响
,如
’'天下功夫出少林
”的
“少林拳派
”等
;有的影响力 小些
,知名度较低
,如苌家拳等
。基于此
,本篇选取人们耳熟能详
、影响力大 并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少林拳派
、武当拳派
、太极拳派
、形意拳派
、 八卦掌派等
16个拳种门派做详细的诠释
,从而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武 术多元化的认识和把握
。
第四章
八卦掌
“瞬息万变的神秘步法,掌随身变的高超掌法,连绵不绝的八卦阵。”这 是小说中对八卦掌[1]的描述。八卦掌是“游身连环八卦掌”的简称,是一种 以“掌”为技击手段,以“行步走转(走圈)”为练习主线的拳术。“八卦” 一词最早出自《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八卦”指的乃是 “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个方位。事实上,八卦掌的 “转掌走圈”恰是依据这八卦方位行步走转而来的。
一、八卦掌的起源与发展
(
一)
八卦掌的起源顾名思义,八卦掌与中国古代八卦学说有关。《武术•上册》将八卦掌定 义为:“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 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技] 可见,八卦掌就是以《易经》八卦理论为基础,将八卦图蕴含的原理和变化 规律作为拳纲来行拳的一个拳种。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例如:“嘉庆丁巳(嘉庆二年,1797年), 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 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 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 习可也。’ ”W]
但是,目前有史料表明,清朝河北文安人董海川[]是八卦掌发展史上的 巨擘,对八卦掌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董海川是如何学到八卦掌 的,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诸如说他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为道 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为安徽青阳县九 华山毕霞澄道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1]还有说他学八卦掌于 江南的董梦麟[
2]等。
笔者认为,这些关于董海川学八卦掌之说,多有附会之嫌,缺乏可靠的历 史资料证明。即使是主张董海川把道教的内功修炼和武术的攻防招法结合起来 编创八卦掌的说法,也缺乏可信的史料支撑。但是,透过这些说法可以看出, 八卦掌是在道教文化哲理和道教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疑问,董海川 对八卦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八卦掌的缘起,我们的观点和任海 的说法一致,八卦掌应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把它的出现仅仅归功于某一个 人,可能不太合适。……但是,不论怎么说,董海川在八卦掌发展史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3]
董先生墓志铭[4]
先生姓董讳海川
,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
。少任豪侠
,不治生产
。法郭 解之为
,济困扶危
,不遗余力
。性好田猎
,日骋于茂林之间
,群兽为之辟 易
。及长
,遍游四方
,所过吴越巴蜀
,举凡名山大川
,无不历险搜奇
,以 壮其襟怀
。后遇黄冠
,授以武术
,遂精拳勇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
, 竟充宦官
。先生嫉恶如仇
,时露英气
,同人即起猜嫌
,改隶肃邸
。因老乞 骸
,始得寓外舍
。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
,各授一艺
。 尝游塞外
,会数人各持利器
,环而击之
,先生四面迎拒
,捷如旋风
,观者 群雄
,无不称为神勇
,惮其风采
。及至弥留之际
,从者启其手足
,诚如铁 汉
。越三日端坐而逝
,意者以为羽化
。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
。因莹葬 于东直门外
,距城里许
。哀痛难忘
,议立表识
,以伸向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铁岭贵荣撰
沈阳清山书
武遂古郡玉振郭玺亭刊
[1] 余志超.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5.
[2] 《阴阳八盘掌法》(任致诚,1988)说:“振清先师与董汉清(董海川),同为董梦麟先师之 高足。”
[3] 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9.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编:第三十一辑[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68.此碑文是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为其所立的,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 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
浏览1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