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
城乡一体化必将使走出乡土的人们在跨越了乡村共同体、打破城乡旧有的 区域分割之后,开始用城市新型化思想观念审视与反思自己个体生命价值和社 会存在意义。新农村的生活状态使人们逐渐摆脱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 进入一种自觉自在的现代的生存状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得到了更新,势必要对 过去一些乡土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抉择。
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一方面是传统武术的 神秘性被抹去,人们已经能够详尽科学地解读和知晓与冷兵器时代相关的传统 武术技击性的运作方式和原理,这导致传统武术往日高深莫测的神秘性从人们 的生活世界退场;另一方面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农村青少年价值观 念的转变,对传统武术的在场性造成了巨大冲击。诚如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所说的那样,当今社会追求最大物质利益而使一些传统 武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武术传承方面,有的项目已经后继无人,面临 着失传的危险,这种人走艺绝的现象并不少见。
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语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知不觉间
[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1: 275.
发生了变革。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中,给传统武术带来了两个不可规避的问 题:一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武术以何种路径和形态走进新农民的 生活;二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武术以何种出场形态、方式适应城市的 生活节奏。
冯骥才先生说:“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 留。”如果传统武术的记忆和传承都丢失了,那么我们现代武术人难辞其咎。 因为传统武术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记忆,伴随和见证了 中华民族文明的历程。
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语境中,面对上述问题,文化反省是传统武术有效的 出场路径。所谓传统武术的文化反省,就是当代武术人应该立足于现实,自觉 反省传统武术文化,否定、超越农耕社会语境中传统武术的出场路径和出场方 式、形态,对旧的在场性进行“扬弃”,实现传统武术文化创新。然后,传统 武术沿着这条文化反省的出场路径,以健身和教育为主导形态出场,出场于新 农民的生活,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
笔者的主要立论依据是:首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在城市也罢,健 身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和重要的文化需求,人们把其作为维持健康的 重要手段。传统武术自诞生以来就有健身价值功能(太极拳的“详推用意终 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由于人们的主体价值选择和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并 不是等同关系,所以冷兵器语境中人们对传统武术技击形态的钟情,并不代表 传统武术就不具备健身形态。事物的出场形态取决于事物的出场语境。在城乡 一体化出场语境中,人们健身的文化需求增加,迫切地召唤着传统武术以健身 形态登场。其次,新农村的空间变换和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需要,呼唤传统 武术以教育出场形态走进中小学,成为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曾 走访调研山西省太谷县(现为太谷区)和江苏省太仓市,发现太谷县中小学 全面普及形意拳教育;太仓市31所中小学均开设武术教育。传统武术的教育 形态出场,既解决了新农村中小学武术教育缺场的问题,弘扬了中华民族文 化,又解决了传统武术后继乏人的问题。最后,在城乡一体化语境中,虽然具 有民俗文化属性的传统武术开始在民俗文化旅游语境中登场,走进人们的休闲 娱乐生活之中,但是在笔者看来,诸如此类的出场形态不是传统武术在城乡一 体化语境中的主导出场方式和形态, 对维持传统武术在此语境中的在场性不具 有决定性作用。故言,健身和教育是传统武术在城乡一体化语境中的主导出场 形态。
三、传统武术的“文化中国”出场语境及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世界上,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都注重自己的文化发展。法国已故前总统密特朗 就曾说:“一个失去自己语言的民族,谁也不会理睬它。”[1]尤其在政治家眼 里,文化的输出就是一种思想、价值观的输出,是为政治外交服务的。20世 纪4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拉尔夫•特纳提出:“对外文化工作必须根 据国家的需要,同政府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保持一致,配合进行°”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建》中指出,文明的冲突是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尽管文明与文化有所 区别,但是它们亦是密切联系的。
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在综合国力 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就中国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道 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 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 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如今,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价值逐渐走向世 界,得到世人认可,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在形成“文化中国”新的世界出场形 态。“文化中国”新的世界出场形态目的就是在全球化发展时代语境中,以中 华文化为载体,对外积极宣传和推介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让世人看到、 了解和理解乃至维护、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与理念,从而在世界上树立积 极正面的中国形象。2005年中国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中国文化节, 宣传手册上就写着:拥有上下5 000年的悠久历史和13亿人口的中国,正以 惊人的步伐迈入21世纪。正当这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光辉再现并活跃在世界 舞台之时,肯尼迪中心的中国文化节将向人们展示这个国家传统与崭新的面 貌,熟悉而神奇的风采。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作为为数不多的见证中华文明历史进 程的传统文化,作为内蕴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它应该在“文化中国” 出场语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认为,武术源于中 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发展和弘扬 武术,具有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和城乡一体化出场语境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内 外源性并存的文化危机,笔者认为,“文化中国”出场语境,恰恰为传统武术 走出上述困境带来了机遇。如今,诸多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如澳大利 亚中华文化节、墨西哥中国文化节、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美国中国文化节、加 拿大中华传统文化节等,为传统武术提供了出场机会。再有就是中国在其他国 家建立的孔子学院,也是传统武术崭露头角的重要舞台,如国家汉办和北京体 育大学成立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师资培训基地,考核、选拔、培训武术师资去国 外孔子学院任教。还有其他一些民间和官方对外交往团体,也为传统武术 “走出去”打开了方便之门,如2014年苏州大学东吴艺术团应美国波特兰州 立大学汉语文化推广中心邀请赴美开展艺术交流,其中就有武术表演,等等。
尽管“文化中国”出场语境给传统武术带来了机遇,但是,笔者认为, 传统武术要在“文化中国”出场语境中真正起到扮演重要角色的作用,就必 须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出场路径,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出场形态出场。既要着眼 于优秀传统,又要聚焦于现代意蕴。
浏览1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