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研 究社指出,传统武术具有“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发育”W]的优点。当代,随 着竞技武术在体育语境中的发展,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格局中日益沦落为 中国武术发展的“配角”,以至于有的学者发出传统武术是“我们最大宗最珍 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4]的呐喊。传统武术从当初的“门庭若市”到今 天的“门可罗雀”,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沧桑。这不得不让人思索:传统武术作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为什么会丢失以前的辉煌壮丽而陷入如今的窘迫困 境?它能否在当今时代语境中走出困局,维持其当代在场性?

依托马克思主义出场学原理一一事物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取决于出场语 境,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武术当代出场语境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武术生 存困境的理解,有助于选择传统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这也是本研 究的价值旨归。

一、传统武术的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及路径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碰撞的机会增多。毫无疑 问,西方文化至今依然处于强势文化地位,流向各个国家,对各个国家的民族

[1] 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80.

[2]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137.

[3]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136.

[4] 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 17.

文化造成冲击。在这种文化全球化语境中,中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也不可能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在竞技体育领域,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的奥林匹克文化就是西方文化的 代表,它一方面倡导人类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超越对手、超越自 己,一方面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畅游五大洲。面对奥林匹克运动 风靡全球的运动文化氛围,各个国家一方面想借助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助推 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另一方面又在反思奥林匹克文化对本国传统体育的冲击。 在反思奥林匹克文化方面,各个国家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主动创改自己 传统体育项目,迎合奥林匹克文化精神,借助奥林匹克运动,提升自己的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等;有的 国家则坚守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特质,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体 育,如泰国的泰拳等;中国则是想以竞技武术为切入点,打开奥林匹克运动的 大门,助推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发展,尽管没有能借助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 会之机实现这一想法,但是,竞技武术申奥过程积累的经验对思考中华民族传 统体育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以恰当方式进入奥林匹克文化语境中发展,均是 有利而无害的。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武术 纳入了体育范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华武术已经发展成为竞技武术和 传统武术两大范畴。如今,从传统武术母体中诞生的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国竞 技体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作为现代竞技体育成员的 竞技武术永远不能和传统武术分道扬镰,假如它扔掉传统武术,完全与传统武 术决裂,设法丢弃那些将它与传统武术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它就 将失去它在竞技体育家族中所有的分量和身份,现代竞技体育家族就会将它无 情地抛弃。就传统武术而言,随着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 会的举办,当今中国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文化无处不在的场 域,已经成为传统武术当代发展不可规避的出场语境。

在奥林匹克文化出场语境中,当代武术人不得不深思的一个深层问题是: 传统武术是否有必要借助奥林匹克文化,以恰当的现代竞技语言方式来充分展 示和表达出它所负载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引领者走向世界?

其实,关于传统武术在奥林匹克文化语境中出场的问题,不同文化主义有 不同主张。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封存传统武术,将任何对传统武术的现代阐释 都认为是对其纯粹性的侵袭;文化激进主义者主张,根据奥林匹克文化旨趣, 不拘泥于传统武术固有的形式,与时俱进,彻底改变传统武术。笔者认为,这 两种主张都是不妥的,前者会造成传统武术的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后者容易造 成对传统武术的随意取舍。

汤一介先生认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 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1] 在奥林匹克文化语境中,传统武术出场应该基于文化的视域融合,关注传统武 术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历史和空间的文化视域的差异,在传统与现代、技击和竞 技之间寻求差异的融合,通过文化外在批判性重建方式,开展传统武术和奥林 匹克文化的语境对话,吸收、借鉴奥林匹克文化先进的文化要素,促使传统武 术文化整合,以一种既具有奥林匹克文化共性,又富有传统武术个性(民族 性)的传统武术竞技化形态出场,弥补其在奥林匹克文化语境中的缺场。

二、传统武术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出场语境及路径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阶段,通过政策调整 和体制改革,使城乡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就传统武术而言,城乡一体化发展使传统武术原本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生了 变化,工业社会结构取代农业社会结构,客观上改变了传统武术原初的农耕文 化出场语境,使其置身于工业化的社会出场语境。出场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 的出场形态和出场路径取决于事物的时代出场语境。空间生存语境的转换,不 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均迫使传统武术不得不依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出场 语境,抉择新的出场路径、方式和出场形态。

城乡一体化出场语境既然给传统武术带来空间生存语境转换的问题,那么 它是如何改变传统武术空间生存语境的,这是一个考察传统武术城乡一体化出 场语境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给传统武术带来的空间生存语境转 换问题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二是更新 人们的价值观念。

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对于农村而言,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就是一个瓦解传统农耕社会结构,建构现代工业化社会 结构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于农耕社会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被工业化生活方式的 取代过程。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传统农村看得见、摸得着的首要改变就 是形成一种新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1. 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66.


城乡一体化在改变农村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最明显的就是人们逐渐脱离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开始掌握工业社会 的日常生活技能,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间开始迈入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 生活方式较之于农村生活方式处于文化高位,“如同水往低处流的物理现象一 样,文化交流和撞击也有这种由高向低的特点”[1],城市生活方式开始成为 农村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农村人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和有意识地学习城市里面的 生活、礼仪等,可以说,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农村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向 城市生活方式靠拢并被其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 的记忆。笔者认为,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换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以及对生活的自觉较之于以前的生活方式都大幅度提 高。譬如就生活的自觉而言,人们经过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的脱 技能化和再技能化过程,不再是过着那种盲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惯性生活,他们会自觉自己生活的价值而不再单纯地重复旧时的生活。随着生 活方式的转换,他们的日常生活闲暇时间开始增多,他们不再安于过去那种单 调的生活,开始尝试享受城乡一体化给农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项目。 这势必对传统武术带来生存危机。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