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总之,经过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如今的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百花园 中的一朵奇葩。在技术体系上,竞技武术套路形成了以长拳、南拳、太极拳、 刀、枪、剑、棍等为主要架构的系列比赛内容;竞技武术散打形成了以拳、 腿、摔为主要内容的体现中国武术以“远踢、近打、贴身摔”为特色的技术 规律。在竞赛上,竞技武术形成了规范的竞赛赛制,如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等赛事。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市场观念 在竞技武术领域也有所体现,各种竞技武术商业赛事不断。就武术散打而言, 从2000年至今,举办过“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美散打对抗赛”“中泰 对抗赛”等商业性比赛。这些商业性比赛一方面宣传了武术精神,另一方面 也产生了一些经济效益,对推动武术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周伟良先生曾经将明清时期称为“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轴心期”。因为那 是传统武术门派和各拳种理论层出不穷的时期,同时也是武术家聚集出场、群 星璀璨的时期。可以说,我们今天的传统武术发展仍然行走在这一跨越百年的 传统武术文化余脉上,当今中国传统武术的在场依然是这一轴心期的传统武术 文化效果使然。当下,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双重历史语境,使传 统武术受到严重挑战。尤其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一 元与多元、差异与共识的文化矛盾日益突显,如何在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价值 中确立传统武术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维持其当代的在场性,已经成为一个 时代课题摆在广大武术仁人志士面前。从当下传统武术生存语境来看,传统武 术正面临着内源性和外源性双重文化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正是传统武术不断衰 败的表征。我们究竟如何在这一传统武术轴心文明余脉上如何发展中国武术? 大概下面的三条道路是我们绕不过去,也是不得不思考的。路径之一是:中国 武术发展是在上一个传统武术轴心文明模式下,“照着讲”;路径之二是:中 国武术发展是在承传传统武术轴心文明余脉基础上,“接着讲”;路径之三是: 中国武术发展是在为创造新的武术轴心文明而“重新讲”。从上述中国武术历代出场形态的考察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启迪,那就是: 离开武术出场语境研究武术在场形态,容易导致对武术的片面解读,从而会自 觉或不自觉地走上形而上学道路。当下,不论是竞技武术发展还是传统武术发 展,都应该根据时代实践语境,牢牢地把握住时代问题本质,根据新的出场语 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推动中国武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武术的发展正在逐渐走出明清时期一这一传统武术轴心文明不断衰 败的阶段,同时走进一个新的时期,一个以竞技武术为主的新时期。其立论依 据主要有四点:第一,“出场是对在场状态的超越与变革,是对在场的重 写”技]。因此,竞技武术出场,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武术在场状态的超越 与变革,是对传统武术的重构一一种随着时代发展既有承传又有创新的重 构,是传统武术为维持当代在场性而创造的一种崭新出场形态。第二,竞技武 术是一种在传承传统武术基础上参照西方体育思维模式建构的武术,既有继承 又有创新,是对传统武术的一种“扬弃”。可以说,竞技武术当代出场形态是 在现实出场语境中,一方面根据当下时代要求筛选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传统武术 文化成果,一方面吸取时代先进文化成果,两个方面互动整合,沿着竞技体育 出场路径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当代的武术文化形态。它具有一整套完备的技 术、理论、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体系,“独霸中国武林,成为中国武术 形象‘代言人’”[1]。第三,竞技武术学校教育体系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其一,学校武术教育形成了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系统教材 体系;其二,学校武术教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备竞技武术人才培养 体系。时至今日,竞技武术已经培育了大批武术人才。程大力先生早在2003 年就指出,“按体育院校系统计算:已经培养了将近50届只会样板武术而对传 统武术一无所知的学生;按体委运动队计算:如果其巅峰运动寿命大约为5 年,那也至少有10代运动员只会样板武术而对传统武术一无所知。” 而今 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竞技武术人才。对于一个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是其不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说,这些竞技武术人才是竞技武术持续发展的力量 源泉,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力军。有了这支生力军,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 来的中国武术发展必将呈现以竞技武术为轴心的发展格局。第四,竞技武术已 经初露引领中国武术发展的端倪。譬如,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颁 布施行的段位制中,武术段位制的考核以竞技武术长拳为主要内容;全国中小 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内容仍然是以长拳为蓝本。可以说,竞技武术依靠其强 大的人才优势,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如今中国武 术发展各个领域和各种武术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竞技 武术熏陶,留有竞技武术的“魅影”。据此,笔者可以断言:不论我们在主观 感情上愿意与否,中国武术发展必将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语境中,通过与多元 文化主体的对话、协商和精神交往实践,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竞技武术 为核心的武术新轴心文明,引领中国武术发展走向新的篇章。

这些年,尽管竞技武术取得傲人成绩,但是关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论 争仍然不绝于耳。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是依靠体制优势,以中国武术的代表 自居;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去除难度动作,和传统武术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区 别。这种论争诚如《争议背后的本质探骊一一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生存语境 解读》所言,“争议的焦点就是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身份问题’,谁能代 表中国武术?”[1]暂且不论论争双方孰是孰非。其实,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 任何一种文化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其构成要素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 俱进,不断地汲取时代的精华,通过不同文化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创造出新的 融合。在交互作用和融合过程中,新的要素不断地加入,旧的要素不断地消 失,从而扩充文化新的内涵,增强其生命力,否则就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因 此,就文化发展而言,当代竞技武术出场形态,我们可以解读为:在文化全球 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新历史语境中,中国武术根据时代实践需要,打磨出 的一种新的中国武术形态。竞技武术的这种打磨,一方面是在时间坐标轴上承 传传统武术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在空间坐标轴上提炼时代文化的精华。传统武 术的出场“永远是对出场路径、出场方式与出场形态的时代选择”[1]。就这 一意义而言,可以把竞技武术理解为:传统武术为了维持其当代在场性,在当 代新历史出场语境中的一种新的出场形态,或者说是出场语境变换,在场性召 唤传统武术重新出场,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一种当 代的新出场形态。

毫无疑问,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母体中诞生出来的。就赛制而言,竞技 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西方体育思维方式影响下,中 国武术开始出现了模仿西方体育竞赛模式开展武术比赛,如1923年全国武术 运动大会等。笔者曾从武术西化、定量化角度,将竞技武术形成分为三个时 期,一是民国时期竞技武术雏形的诞生;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96 年,竞技武术成长时期;三是1996年至今,竞技武术发展壮大时期。由于与 本研究无关,笔者就不再赘述各个时期竞技武术的发展特征。

第二章

当代传统武术的出场语境与路径

传统武术是当代较之于竞技武术的一种武术称谓。它具有农耕文明基因, 扎根于民间,生存于民间。在古代,它作为一种“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 身上贴骨的勾当”[1]深受人们的追捧,“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近 代,随着西方自然体育观的引入,传统武术的教育、健身价值开始得到发掘, 如北洋法政学校“注重体育,议添技击一门,以振作精神”[2]。

浏览1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