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下传》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滩常变。”孔颖达在《论易之三 名》中引用郑玄《易赞》和《易论》时日:”《易A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五经正义》中的《周易正义》说变易为变,不易为常。变易不易合起 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常变观。《周易》不仅有常变之名,更有常变之实Q《系辞》日:“《易》之为书也,不可 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 适。”然而,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周易》既在“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 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恒常通久中表现了 “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常中有 变”「变中有常”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规律。正如《蛊卦・彖》 所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复卦-彖》所日「'反复其道,七 日来复,天行也。”《肃卦-彖》所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事物运动,由始 到终,终了又始,循环往复,变又不变,这就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 爻辞)。"复’的意思就是无论事物怎样发展变化,最后还是要回到开始的地方, “复”就是变中有常的天道运行规律。《周易狱为变是宇宙的必然规律,无事无物不然。《坤-文言》曰:“天地变 化,草木蕃「《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系辞》 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认为“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同 时也认为在“变”中事物的发展往往表现为泰极而否、否极泰来、盛极而衰、衰极 而盛的反复之道;而且还认为如《系辞》所描绘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一阖一辟谓之变’的这种变化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变化的发展过 程中所包含的刚柔、进退、阖辟的交替更迭;甚至还包含了如《系辞》所曰:“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变通者,趋时者也”等变化中所表现的 日新之业,趋时之变。这就使《周易烟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变”呈现出了 其周期性、循环式,同时也包含了进化内涵的发展。在我国的诸多领域,都从《周易》的“复”、“变”理论中派生出了诸多具有指导 意义的、十分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复”、“变”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宇宙中 无事无物不以“变”为必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认为这种“变”具有以下几种 特征:(一)周期性特征,即周期节律性。宇宙万物在循环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周期 和节律性。在《周易》卦爻象数体系中,有一卦六爻的周期性节律、八卦的周期性 节律、十二卦的周期性节律、六十四卦的周期性节律等;在自然界,有自然节律和节气。如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家发现并创造的,最初主要是服务于农 事活动,尔后逐渐延伸到医学和体育上,为诊治疾病和养生服务。二十四节气的 更迭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即一年 为一个更迭周期。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迹叫黄道,黄道是一个三百六十度 的大圆圈。将黄道等分成二十四段,即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以 年为周期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的,它反映了大范围内气象变化的总趋势Q这种 气象变化的总规律,后来被用来服务于体育中的养生。这就派生出了人体生命 活动与养生所要遵循的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这首先是因为每一个季节均有 自己的主气特征。如风为春季的主气,暑为夏季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然为 秋季的主气,寒为冬季的主气。根据中医脉象学说,体内脏俯也对应自然界面运 动变化。肝木旺于东,肝气通于春;心火旺于南,心气通于夏;脾土旺四时,脾气 通于长夏;肺金旺于西,肺气通于秋;肾水旺于北,肾气通于冬。人体的生理与病 理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脏器活动,与相应的节令和气象有一致的周期节律性。 又因为养生学在“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原则的指导下,比象日月的运 动规律,总结出人体阴精阳气消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比象月的变化周期对应 人体气血虚实时。《素问•八正神明论》日:“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 郭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部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说人体 气血随月之盈亏而实虚。而日节律则是“平旦人阳气生”,即清晨阳气开始生发; “日中阳气隆”,即中午人体阳气最旺;“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正午过后 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减弱,至半夜子时则人体的阳气最弱,阴气最盛。这种以日 为周期的循环节律,在我国的武术内功及养生保健中,被用来安排选择练功时间 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类圆性特征,即循环运动呈类似圆的方式往复。这种类似圆的循环运 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Q真正意义上的圆形运动是从始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到始 点的绝对圆形循环,而这种圆形循环无论是在宇宙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在生命 发展的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类圆,是从事物运动的大规律而 论的,即既有前进或后退、上升或下降的单向直线运动,又有有进有退、有升有降 的圆形运动。无论是进还是退,是升还是降,都是运动的局部;整体的运动一般 还是通过有进有退、有升有降,还有大量的无所谓进退、升降及局部小圆形循环的呈类圆性特征的运动形式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类圆性运动是宇宙大规律的 一般性特征,是万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循环是 形,变化是质。循环变易是一种周而复始,但绝非绝对回归于始点的宇宙运动普 遍适应的一般规律。出自《易道》的循环变异的运行规律,在我国传统医学、武术 内功修炼、传统养生,特别是这些学科中,都在使用的经络学说的发展和丰富的 过程中,更是有着普遍适用性指导意义。“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多循行于深部;“络”有网络的意 义,为径的分支,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周身,无处不至,分布较浅。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全身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道路。由于经络遍布全 身,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宫九窍 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对于人体的生命意义主要 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气血,调阴阳。据我国养生学重要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之 《灵枢-本脏》指出:“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黄帝内 经》之《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所谓“气血”,实际 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说明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经络是联系和调整身 体内阴阳平衡的通道,而气血则在这一通道中起着信使的作用。当然,气和血在担负沟通人整体的阴阳平衡方面又有着各自的内涵。人体的物质基础及在此基 础上的代谢水平的发挥,反过来又濡泽着经络通道,使其保持通畅。二是反映痛 候的窗口,抗御病邪的通道。《黄帝内经》之《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 下,知其寒溢。何经所在。”《灵枢-九针》又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 各有穴,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点。”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之 外”,人体内的各种各样的疾病,总是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不同的脸色、 舌苔,异于常态的气味、声音,不同部位的疼痛或异样感觉,以及通过脉象异常的 触察等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成了中医了解体内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趋 势的依据。人体内的疾患除了通过这些方式表现出来,也通过经络的形式运于 体表。即:脏腑有病自然会通过经络一穴位这些点线结构而在体表透出“消 息”。一般地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会造成有关部位胀痛;如果经络气血运行不 足,则会造成有关部位麻木不仁,功能减退;而经络症候却又反映着相应脏腑的 疾患,如手太阴位与肺、足阳明位与胃等。中医通过这些窗口了解疾患,并根据 疾患情况对症下药,予以治疗。三是能联系内外环境,沟通大小宇宙。人体生命 是神、形一体的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小宇宙”。而经络则沟通内环境各层次 间的气血通道。经络以其分布于肢体内外而分阴阳。根据“内为阴,外为阳”的 概念,凡分布于内侧的为阴,分布于外侧的为阳;内脏则是以“藏精气而不泻’的 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两者结合起来阴位属脏,阳位属腑。五脏六腑与体表通过经络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经络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体内脏 腑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是沟通内外环境的通道。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 息相关。人体这个小宇宙的气息活动,也像自然现象一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与 自然界这个大宇宙相关。经络在阐述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关系时,还将经络 的数目与时令配合起来解释。不同的时日,经脉气血流注的情况也自然不一样。 经络不仅是行气血、调阴阳之通道,也是联系内外环境的要律。不了解这一点, 不论是武术内功修炼,还是保健养生,就难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浏览1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