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提供给中国传统武术的另一个哲学基础,是它蕴含的阴阳互动的世 界构成论。整部《周易》均在表述宇宙的阴阳生生之大德,“《易》以道阴阳”、“生 生谓之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互动,万物滋生。这是《周易》所描述的关 于世界万物起源、构成、生化、变迁的模式。《系辞上传》日:“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 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这一阴一阳的交互作用,就是天的法则,也就是(易经》 的道理。这句话道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是(周易酒学的总纲。《周易》认为 整个宇宙及其所有事物,都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运动、 变化、生成、更新的。这种观点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原理、方法、形态提供 了哲学依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潟以卦象的方式表述其对阴阳的看法的。《周易》卦爻阴阳的符号系 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步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 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出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 维。阴阳符号系统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卦分阴、阳两类,乾卦由三阳爻组成,为纯阳之卦;坤卦由三阴 爻组成,为纯阴之卦。震、坎、艮三卦皆由一阳爻、两阴爻组成,其爻画皆为五,为 奇数,为阳圭卜;巽、离、兑三卦皆由一阴爻、两阳爻组成,其爻画皆为四,为偶数,为 阴卦。由此可以看出,八卦的构成与排列,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 八卦经过重叠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阴阳思想是其核心。阴阳的表现形式是 “气”。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这是(周易》对阴阳二气运行规律的把握。 阴阳二气互动,建构了 “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 阳,每一事物也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从功能和属性上对万物所作的分类。 “阳”代表光明、正向、运动、白色、刚强、外在、正数、实际、俯下、左边、德生、开放 等一系列含义;“阴”代表阴暗、反向、安静、黑色、柔和、内在、负数、仰上、空虚、右 边、刑杀、关闭等一系列含义。“阴阳”的分类只能在有关联的事物或者是同一事 物的前提下进行。有关联的事物如日和月,都是天体星球,日为阳,月为阴。而 人和月、人和日就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就无法分阴和阳。除此之外,任何事物都 可以分为阴阳两面,如人的性别可分为男人(阳)和女人(阴);人的个性有冈u强、 向上、光明的一面(阳),又有软弱、退却、阴暗的一面(阴);人的身体有后背(阳) 与前胸(阴),上肢(阳)与下肢(阴),体表(阳)与内脏(阴),六腑(阳)与五藏(阴) 等。总之,宇宙万物万象具有的形态,无论多么繁复多样,总会有一方属阳,一方 属阴,永远离不开阴阳的范畴。因此,阴阳属性的关系可以描述和解说宇宙和生 命中的任何变化。阴阳哲学被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广泛运用而成为基本理论,主要 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的整体和谐出发而形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也就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万物都 秉受天地阴阳二气生成,都具有阴阳的两个方面。这种共性构成了整个客观世 界,这就是“道”。阴阳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的变化之理,就如天地的昼夜四时一 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日、月、寒、暑,冬至春来。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屈则彼 伸,此进则彼退。如此一屈一伸、一来一往,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逼迫又不相离, 永恒地运动而互相交替,其发展变化永无止息。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 律。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吉与凶,祸与福,生与死,治与乱,新与旧,兴 与衰,正与反,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移位。如:“生”就意味着“死”的开始,“成功”就意味着走向“失败”。因 此,从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种道的衍化,就使把握传 统武术基本理论阴阳互动中的“易”的智慧和法则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提出的 “'道"易'"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被广泛应用, 即使是到了现代,仍有其重要价值。如何正确把握住“易”呢《周易狱为,首先要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两 面性。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显现的一面即阳面,又要看到事物潜伏的一 面即阴面。以现代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体最本质的生理功能兴奋与抑 制为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在兴奋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抑制的迹象。这就像 《乾-文言传》所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这里的“几”是几微,指事物所显现 出来的微妙变化,犹如“苗头”。“苗头”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不容易捕捉 到的潜在的一面所显现出来的微小变化,也就是迹象,它往往预示着未来事物的 发展方向。《系辞传》日:“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意思是说知道事机的 微妙吗?君子对上不谄媚,对下不轻侮,坚持正义,遵循事理,就可以说知道事机 的微妙了。‘几'是动机的微妙变化,能够预先判断吉凶的征兆。君子看破动机 的微妙变化,就能迅速因应,果断行动,不会整天迟疑等待了。这就是从事物的 微妙变化中能够得到行动的准则,找到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迅速采取行动,掌握住主动权。还是以人体最本质的生理功能兴奋 与抑制为例。在跑的运动中,后蹬是人体产生向前的基本动力。在后蹬的过程 中,主动肌兴奋收缩,被动肌抑制放松。其兴奋和抑制的程度越高,后蹬的效果 越好。然而,兴奋是产生疲劳的前提和必然,抗疲劳训练与疲劳恢复就成了运 动训练的核心科学。把握住能够恢复疲劳的度,则是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深度疲劳带来的是 灾难性的病变,一般性的疲劳又达不到训练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正确把握这个 度,在《易道语学中就又涉及阴阳互动基本理论中的另一个技术性问题,即处理 或者说是调整阴阳的消长平衡过程中的度的问题。正如乾卦龙有悔,盈不可 及“一样,上九的亢龙为什么走过了头?因为它只知道进,不知道进极就要转向 退。正确把握事物进退、存亡、得失相互转化的规律,才能随时变通而不失阴阳 调和之正理。如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并不是平平 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之中, 即所谓“阴平阳”,也就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如果这 种动态平衡被破坏,疾病就会产生。在运动训练中,一味采用大运动量、大强度 训练,不知道可恢复疲劳的临界点,造成疲劳的积累,就会使运动训练失去作用, 甚至造成伤病事故。这就是没有把握住处理问题的度,使事物过“亢”而走向“盈 不可及”的穷极之地。这使我们又看到了《易经》哲学的另一个侧面。我们知道,《易经》哲学对阴 阳矛盾斗争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是比较彻底的,而阴阳的整体和谐与统一是 《易经》哲学试图阐明的另一个侧面。探索阴阳的整体和谐与统一,就是探索生 物的生化收藏和生长壮老由于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阳能 化气,阴能成形。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使事物不断处于协调平衡状态, 因此就有了阴阳调和。阴阳和谐既是矛盾运动规律,又是生命之原理,还是事物 稳定性的保证。如《乾-彖传》日:“乾道变化名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 道变化即天道变化。天道规律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这 种变化使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这是阴阳正而不偏“太和”的结果。从万物自 身来说,也唯有保持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合和,才会使其自身能继续存在而不天 折。所以程颐解释说:“'保'谓长存,'合'谓常合。”朱熹又说:“‘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所以阴阳之“太和”是天地大化流衍的根 本。所谓“太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 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这里所谓的“太 和”也叫“大和”。还因为这种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被称为“中”,所以“大和” 又被称为“中和”。所以清代著名易学家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也说:“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看来执“中”而协同是 《易经》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阴阳对立的统一和谐除了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还是 一个极其重要的值得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武术以及一些传 统的养生与修炼的历史上,就没有记载把一些无氧运动项目作为其运动形式来 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这与“亢龙有悔,盈不可及”的理论以及整个中国传统体 育的基本理论应该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的。从《易道》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所缢 含的我国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出发,到将阴阳理论与五行法则相结合,我国传统 武术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逐步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并且 使这一理论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武术内功修炼与 养生实践中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
浏览1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