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因重内丹、内功、内养而独树一帜,是中国武术内家流派的领袖。 其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湖北武术的核心内容。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周易》为中国哲学 的正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日: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 可援《易》以为说J正是这部无所不包的中国哲学巨著及其延伸的哲学思想,企图从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阳互动的建构方式、循环变易的运行规律,来体现 《易》道对中国武术的融入,并因此开创中国武术思想方法与基本理论。这种由 《易》道引申的对中国武术的思想方法及基本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易》道作为道教思想理论的生发源头,也是道教武术的思 想与理论源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追溯这种源头: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天人合一是《周易》确立宇宙模式的首要前提,即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 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联 系的。一方面,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身 五脏构成一个整体,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 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是收受通应的,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观。 正如《观卦-象辞》日:“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里的“神”不是人格神、上帝,而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神道”就是指自 然规律的微妙变化。“以神道设教”,就是把人的活动认为是遵循自然规律而得 到的东西,并以此教导于天下。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的对自然规律观察而确立人的活动的规律,所表现的正是自然 与人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的模式是《易》道精神之一,整部《周易》都贯穿着这样的思想: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卦・象辞》);“日月得天则久照,四时变化 则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象辞》);“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 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日阳,立地之道日柔日冈上立人之道日仁日义” (《周易・说卦》)。这种以天道比拟人道,以自然比拟社会的观念,强调了人顺应 自然规律,从自然界得到物质而生存和繁衍;同时,人的道德精神及一切活动也 要与自然达到统一。就如《乾卦-文言》日:“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 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里所表达出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不 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而是更多地表达出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 的合一,是精神领域中人与自然的交融和统一。反过来说,一切出乎自然的必然性现象,都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意义。阴阳符号系统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卦分阴、阳两类,乾卦由三阳爻组成,为纯阳之卦;坤卦由三阴 爻组成,为纯阴之卦。震、坎、艮三卦皆由一阳爻、两阴爻组成,其爻画皆为五,为 奇数,为阳圭卜;巽、离、兑三卦皆由一阴爻、两阳爻组成,其爻画皆为四,为偶数,为 阴卦。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直接而明确地 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理论,引申出以精气神为基础的合于天道的生 命本质观,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调摄情志、形神共养等生命养护的武术内功(内 丹)修炼方法。从《易道》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我国武术内功修炼产生积极影响 的我国古代养生学著作《黄帝内经》,在整体恒动观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影响下,在 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并推出了形神合一论的基本观点。形神合 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统一。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形神合一构成了我国生命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武术天人合一 理论的重要内容。形神合一论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上进一步完善了天人合一这 一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武术、养生学,特别是武当武术内丹修炼的基础。它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守神全形:《黄帝内经潢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者,君主之官 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 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突出了心(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指出 应“积精全神”来延年益寿。因此,魏晋著名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 “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守神全形的观点。(二)保形养神:形健则神旺。《黄帝内经》在强调养神的同时,也重视养形的 作用,指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水盛衰。”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内形伤则中气为之消靡,外形伤则肢体为之偏废。”“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 为神明之宅兼治病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都是强调养形的重要 性的。(三)形神共养:《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日:“上古之人,其知道 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特别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是进一步阐明了春夏秋 冬四时的形神共养之健身方法。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 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鬓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 之应,养生之道也从《易道》天人合一的理论出发,我国养生理论延续几千年来,无一不是以此 为基础而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并结论性的认为:人类的生命养护等养生、修炼 等方法,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时应 变,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在防病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养生和修炼的目 的。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汩:“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灾害 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主张依据自然之道安身立命。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 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就是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主动去适应自然,按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去修炼与养生,才 能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然而,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除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外,还有精神领域中人与自 然的交融和统一。在传统武术内功及养生修炼时,人与自然交融统一的天人合 一,是修炼时所追求达到的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对伦理道德的规 范和遵循,才能圆融精气神,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易道》的天人合一的理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古代的先哲们逐步完善。《庄子・知北游》称「人之生,气之 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灵枢经》曰「神者,水谷之 精气也。”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 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 登于天,查乎如人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已。”(《管子・内业》)精气变 化能产生万物,包括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同样是天地 之精气结合而成。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些 观点都符合《易施的天人合一理论。《胎息经》曰:“气人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 谓之死。”气是神的基础,是构成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形,无气则 无神可言。精气神成为人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化 生。精气神合而为一构成生命的特征体系,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 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内功,包括武当武术内丹以及养生修炼,都十分注重遵循天 人合一的基本理论。而采用修炼的基本技术则为“调”,力求达到益气、保精、养 神的目的。

浏览1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