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毛泽 东的话来说,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绝对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转化的 必然性),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孙子兵法》云:“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 位,曰有短常,月有死生。”中华武术基本没有西方式绝对、极限、标准、规范、模 式一类的僵死观念,而是具 精益求精、自由发挥那“变通” 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胜际追求的是自我保存和权利维系之“百战不殆”,而不是霸权主义唯我独尊之“百 战百胜”。由此中国人对相关结果的态度是韧性战斗的“永不言败”,而不是 一战定乾坤的“愿赌服输”,矛盾不解决、斗争不止息。

这扬长避短“稳求全胜”背后的操作原则有两个基本考虑:一是为客不为 主的“后发先至”,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先发制人”。有道是“人不犯我、我 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理、有利、有节”,跟所有技击技术一样,中 国技击技术精神的底蕴和实质,当是暴力冲突中生命权利的自我维系,亦即所 谓的“防身护体、维权保命”,而这种自我维系,又是通过“环境应对”而不 是“开拓进取”方式来进行的。它的战略倾向,大多是“以静待动”、“以守为攻” 的防卫反击,其所反映的是一种“为客”的因应策略而不是“为主”的宰制思维。二 是反抗压迫的“造反有理”,而不是放弃斗争的“逆来顺受”。所谓“有感则应、因 敌成形”,“有压迫就有反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作为一种应对 肢体暴力的对抗性手段,技击的基本内涵不可能是妥协、放弃、屈服和顺从,而 只能是反抗、斗争、不屈和拒绝。从整体的文化背景上说,所谓“非攻不禁武、知 兵非好战”,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强加于人的宗教战争和商业战争,没有海盗抢 掠、黑奴贩运、灭绝土著、海外殖民,但却有着大量保家卫国的土地战争和反 抗压迫的农民战争,有着“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那土地集中和分 散的自发震荡平衡。五干年记录成文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当弱势群体实在 无法生存时,会用暴力反抗去建立新平衡的循环史。

再说一次,中国技击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天上地下、唯 我独尊”,而是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其落脚点也不 是使气霸蛮、恃力逞强的“弱肉强食、赢家通吃”,而是凝神敛气、随机就势 的“自我维系、各得其所”。西方式所谓“公平竞争、优胜劣败”的竞技文化,其 意蕴往往是霸权主义统治的单一领域。它从“规则公平”的前提假定出发,通 过“程序公正”追求一种结果的绝对不平等。而中国人“别无选择、扬长避短” 的技击手法,从力量和信息绝对不公平的前提出发,追求“物物而不物于物”,通 过对相关环境和条件的工具性利用,却有可能给弱势群体生存保留了多样化空 间;由此弱者也完全可以通过 韧性战斗的不懈努力去“为自己讨个公道”

 

(三)战略偏好:稳求全胜

从战略偏好技术层面看:西方拳击强调打破平衡,借助实力抗衡而宰制一 切;可中国武术却讲究维持稳定,通过多方协调的综合平衡来体现中庸。

中国武术“中庸平和”之目的在于回应冲突的解决问题从技术角度看,“中庸平和” 则的规定,追求一种“随遇平衡”作为一种环境应对的操 是一厢情愿的攻占掠取,而之基本社会功能,是因应挑战、反抗压迫的维护生命、自我完善。学者们往往 把中国武术中这种着眼生命权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两大操 作特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抽象概括为全方位的泛和谐精神,这确 实并没有离题太远;但如果把这种精神解释为消解原则、逆来顺受、任人摆布 的妥协屈从,从理论上彻底消解生命应对自保的存在理由,那恐怕就很有问题 了。有道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生死之间命悬一线”,这里需要有高度的智慧、技 巧和实力,但却很难有“两可”那折中、调和、妥协的余地。作为一种技击技 术,武术操作必须要正视冲突、应对挑战而不是抹煞矛盾、逃避斗争,这里的 关键词是因应、反弹而不是驯服、接受。武术实质不外是解决肢体冲突的手段,由 此其精神也可以归结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善于斗争、善于胜利”。诉 求的前提是稀缺而不是满足,失去平衡才会要求重建平衡,由此中庸平和的目 标追求和操作选择并不意味必须放弃抗争,而只能是采用巧妙和合适的斗争方 式,避免两败俱伤的实力抗稳求全胜是中国武术的基本战略方向,由此清晰地透出它背后那中国文化 “中庸平和”的方法论特质;其总体倾向并不在追求卓越和突破,而是着眼完 美和稳妥,在操作上更多强调其肢体状态的中正安舒和运行过程的从容中道,要 求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那“顺人而不失己”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 全面实现自己之目的。由此讲究尊重现实、直面矛盾、谋而后动、蓄而后发、有 备而来、势尽而止、留有余地、顾及其余,于是告别各种各样的紧张、浮躁、疯 癫、狂妄以及昏沉、散乱、窘迫、 对型的负反馈平衡而不是“为主” 应冲突的解决问题。

里无论招式还是劲路,都是从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生克制化,并不是由自我中 心一厢情愿的操作愿望来提问题的。它要求走出自我中心、一往无前的迷信,寻 找主体目标与外部条件的最佳组合,力图在运行中建构一个借助多种作用的随 遇平衡。它不仅有自我身心、表里、形神和前后、上下、左右多方的整合,而 且还有敌、我、友和历史、环境、条件的多方协调。在这里,自我讲内外一体 的整合,友邻讲共同利益的协合,敌手讲你来我往的应合,环境讲相互适应的 磨合;这种战略的出发点是“以弱对强、以小制大”,关键点是“扬长避短、避 实击虚”,落脚点是“变化无常、博大精深”。应该强调,技术上的中庸之道 关键在于操作上合度得宜的“合理主义”而不是妥协调和的“折中主义”』在 这里,整体把握的“天人合一”(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前提那全息映照、直 观体悟)是其认知的基本模式,而多方协调的“中庸之道”(借“阴阳相济、五 行生克”为方法那反馈调适、随遇平衡)则是其操作的基本框架;由此明显区 别于西方式主客对待的认知模式和实力抗衡的操作定势。至于其具体评价,则 要看这操作方式跟其操作目标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不能离开相关的操 作目标和运行条件,孤立地比较两种文化各自具有的形态特征。

从哲学背景看,武术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逍遥自得,明显不同 于西方式“主客对待、宰制外物”的弱肉强食。就社会行为而言,这里所谓“和 谐”主要是执着于某种价值方向那“公平、正义”之最终目的,它更多的是维 系自身的历史性存在,而不是无端改变自我的固有本质。放弃正面冲突的实力 抗衡,不等于回避矛盾的不作斗争。有道是“和而不同、以他平他”;武术技 击并不是孤立自在的单个整体,更不是与环境和对手始终和谐相安的关系整体; 它的生命和存在其实是建立在与对手生死对抗博弈之上的。但是它的处理方式 却并不是自我中心的单向突进,而是协调多方的综合平衡。

如前所述,有人借武术的中庸平和诉求而干脆否认武术技击的生存竞争本 性,用一种所谓“普世”的竞争形式取代所有的竞争方式。他们认为:“追求 '公平'、倡导'竞争'的西方文化使得西方武技走向'竞技'的领域”,而 “追求'内敛'、崇尚'伦理'的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武技娉变为中国武术”,但 这恐怕只是“想当然”的意识 形态标签。无论中西,其武技与竞技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二者存在普遍联系和要素相关,但防身护体的 肢体打斗技术跟性别炫耀的身体娱乐活动,其实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至于中西武技的文化背景,其实 是这样的:西方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文化的特征是恃强凌弱、唯我独尊的侵略 文化,市场竞争所带来所谓“优胜劣汰”的弱肉强食单一取向,更明显地压缩 了社会多样性的生存空间;由此不能以西方的价值坐标去规范其他文化现象。他 们以表面平等掩盖事实不平等的“赢家通吃”规则,加剧了当下世界矛盾的冲 突。此公还有其他关于武术的不少概括性说法也同样让人难以认同。例如中国 的侠义思想讲究“当出手时就出手”那亮直无伪的率性而行,就并不是他所说 的什么“神秘”;

浏览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