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在对武术的认识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自学亦是大学生、习武者及武术爱好者 掌握武术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武术书籍中记载的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从其“偷 师”陈氏太极拳到创立流传极广的杨氏太极拳均是通过自学实现。因此,下面几个章节将介 绍几种自学武术的正确方法。武术图谱是通过图形和文字说明来传授、学习和记忆武术套路与动作。武术图谱分为图 解与拳谱。图解是把武术动作画成图像,再加上手脚及其身体各部位的走向虚实线来表述武 术动作攻防技能的来龙去脉。拳谱是通过文字形式以自然界的各种表象来反映武术动作技术 含义,也就是用来表示各种技术动作的组成、结构、攻防含义等信息,是武术界共认的技术语 言,是指导习练者掌握动作、修炼技术的重要技术资料。阅读武术图谱是习武者的一种基本能 力,因为只有看懂了武术图谱之后,才能进一步对武术套路动作及攻防技能进行了解、掌握、完 善与提高。因此,具有一定的读懂图谱本领,是培养识图和解谱能力以及进一步习练武术的 基础。解谱老拳谱、拳论等原始资料,皆来源于口传笔录,以致一些论述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本来意思 皆非,不知真意为何,使习拳者不知如何遵从。下面举例说明读谱常常遇到的不同情况之处理方法。音同字异,一字之差,境界天壤之别 中国字的读音相同而字不同,常给我们正确理解 拳谱精华带来很多麻烦。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习武者当年随其父练“打展手”,“展手” 二字从其父口中说出,到他头脑里就变成了 “斩手” o他那时年纪小,也不知深究,就想当然地 “斩”了起来。下的工夫可就大了,几乎进入了熬功夫的状态。“斩”来“斩”去,总觉“斩”得不 够狠,不够味。与父亲打出的劲势形态总不一样,认为是自己的功夫不够,还要加强多练。其 父偶然见他“打斩手”之情景,也觉得不对劲。有一次父亲问他:”这打展手是哪个‘展‘字?” 他脱口而出说:“不就是斩杀的斩?腰斩石人的斩吗?”其父亲笑了,说:“怨不得你的气力是放 在手掌上,而不见身上的展放之势。’打展手,是指舒展开自身之展。又有‘丹田‘一口气放到 四肢指梢及躯体皮毛,自觉丹田内气炸之势摧涨到全身,全身同时舒展放开,便是打展手的意 境。此法与收束势,乃吞吐之法势。谚语云'束展二字一命亡'、'闪展无全空'。'展',乃各 种拳招攻势之大法。而‘斩’只是一个具体的攻防手法而已。‘展‘与‘斩‘二字读音相同而字 不同,但无‘展‘之‘斩‘,施招用手的拳艺境界可谓天壤之别。”自此以后,该习武者牢记其父教 诲,习拳观谱,听人论拳,每字必究,对许多读音相同而字不同的拳学概念仔细分辨,最终受益 匪浅。因而,在习拳练艺时一定要先清楚是哪个字,莫要想当然,才可不失其真传又如,“蠕蠕之动”和“如如之动”。前者是形容“形体的缓慢之运动”的状态,是拳术中外 形的借喻之“蛇动、蚕动、蠕动、蛹动”的几种,大动如蛇之动,小动如蚕、如蠕虫、如蚯蚓之动, 及根不动梢动的蛹动,皆是比喻外形运动状态的。后者是说明“拳道”的“道体”之运动状态, 是“以静用动”法则的本质。而上述之“蠕蠕”二字和“如如”二字,亦是读音相同而字不同的例子。然“蠕蠕”和“如 如"二字含义有天壤之别,两者不能替代,不能相等。如果不知道这点,谈拳论艺,就有可能因 混淆而闹出笑话。因为确有人曾将“蠕蠕之动”来替代“如如之动”而论拳,今特此辨明。传抄字误,搭配不当,意思全非 曾有一篇《三皇炮捶传抄老谱》,序文第3段写道:“唯 有三皇炮捶表里精细,内中有情理,下步有圈筋。此拳以气为主,以理当先。气者君也,理者臣 也,君臣相配,乃能制胜。”本段文字论述的重点是“气”、“力”,以及君臣主从匹配的道理、法则。只有“气”、“力”君 臣主从匹配得当,才是制胜的关键。文中“以理当先”,明显是“以力当先”的笔误。虽然传统 拳术理论中确有“一理二气,理者为君,气者为臣”的说法,但这是对“理”、“气”的主从认识, 而序文中的这段文字显然讲的不是这种关系。在这段文字中“气”是指内劲,因序文中还有 “气道”一说可证。“力”是外形的代名词,因序文中尚有“身法”一说可为证。可知“气”、“力” 二字,实际上讲的是“内气为君,外形为臣”的匹配,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境。这也可 从古拳论的“神、意、气、力”由内致外的主从匹配顺序的说法得到佐证。试以上述观点改动原文,则成:“唯有三皇炮捶,表里精细,内中有情理,下步有圈筋。此 拳以气为主,以力当先。气者君也,力者臣也,君臣相配,乃能制胜。”这样是否更顺理成章且 使练法有准则了呢如果进一步,想证明“拳本一家”,需要再细致地分析、认识、考证。对于文中“表里精细” 中之“细”字,可能是“粗”字的笔误。传统拳术各家历来认为,“内气功夫为精,外形的功夫为 粗”,故应为“表里精粗”才是。既然有“气”、“力”的君臣内外主从之匹配,必然是“表里精粗” 才合情理。这可在《杨谱・太极轻重沉浮解》中:“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 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的说法,得到证实。各家的认识是何等的一致,由此可见,各家论 拳不一,然其功夫意境不二。即拳本一家之事实,已不可质疑!谐音讹用,一种功夫,几成两家 拳术中有“靠法”。有一种功夫叫“金背铁山靠”。何 为金背?何为铁山?教者讲不明白,习者难以体会把握。一说:背如金坚,肩似铁硬;一说:靠 如铜墙铁壁,无坚不摧;一说:以金背、铁肩之势靠击,最具威力。如果习拳者还不明白,就干脆 说:“此功夫失传了是否是这样呢其实,所谓的“金背铁山靠”就是“近臂贴闪靠”的谐音,而谐音讹传或误传夸大其说,成为 “金背铁山靠”。教者不知如何而教,学者不知如何而练。而拳家真传是“近臂贴闪靠“,其名 所立,就是在讲靠法的练、用之要领。此正是“名与实相符”的佐证。靠法之用:当对手进到“我”的“地盘”范围内时,“我”的手、肘击打方法不便施展,必须用 肩、胯的靠法击打。此法即时最敏捷而效果极佳,用时必近臂贴住靠击或微闪蓄势靠击,属于 贴闪连环、生生不已的靠击,或左右肩连环靠击,皆可迅速击败对手。又如:“我”攻击到对手 的“二门”内之范围时,亦要运用“近臂贴闪靠”的方法,才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战胜对手的良 方。但凡攻击或防守而实施运用“近臂贴闪靠”的方法,必须要“泼皮、胆大、功夫纯”,才能达 到运用精熟的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的意境,效果绝佳。故较技攻防中所实施运使的“近臂 贴闪靠”,名与法叙述得贴切、清楚、明白,教者好教,学者好懂,容易领会,按法修炼又容易掌 握,是一直在拳家中承传的真功夫,何曾神秘地失传了呢这就是“金背铁山靠”和“近臂贴闪 靠”的实情。以误(讹)传误(讹),难明其义,知者能知 武术大师李紫剑所著《狂生谈拳录续二》第 142页中记有“通背捶”歌诀:“因上盘昔宝自当,仙人背后把人匡,卧牛摆头身出力,金于斗林 来本堂。”笔者读后莫名其妙。后得知他手中原件即如此,虽知是当年记录之人笔误,但为保 留原作,只字未改,广泛征求知者指证,以期恢复原谱的原貌。于此可见紫剑先生治学态度之 严谨。复读上文,隐隐约约有似曾相识之感,反复默读,不由地记起留传的“八步近缠身“拳法 歌诀中的前4句,与上述4句颇相近。录出并分解如下:阴手盘虚兹固裆,仙人背后把人伤,卧牛摆头神出力,金鱼斗鳞在池塘。歌诀第1句是“圈拦手”,即阴回保护自己少腹裆部不被对手击中,同时下身坐马,另一手 立掌击打对手腹部。此招防中有攻、攻防同时存在,以防守手法立法,妙哉第2句是对手左直拳击“我”面部而来,“我”起右手内架拦,进右步插在对手左足前,同时 左手由己右小臂外侧上摘对手左肘外,左足跟进落实,右手下回环至对手后背,击打对手背部, 同时左手左踩,右足根后趟其左腿,使对手随我左旋身而跌扑在地。上述接手变势攻击动作瞬 间一气呵成。招法剪打之妙,歌诀已自传神。接手变招之妙,在于“交手法”之纯熟。第3句是对手拽“我”长辫(清朝以前,男人皆留长辫,故有是法),“我”缩身化力,侧身上 步,用头击打对手的胸部、面部。顺势借力,头击之巧妙,自显笔端。第4句是对手右手直掌、立掌击“我”胸部而来,“我”起左手斜领其右腕外侧,同时上左步 微右转身形起右手,由己左小臂外反手接其右肘外侧,左手顺势入己右怀内,以左肘顺势横击 对手右腕窝或胁肋部,此名“金鱼斗鳞肘”。如以右手领截,左手内反摘其右肘弯内,上右步, 使右肘击打对手胸部,名叫“钉心肘,一抢里、一抢外,招法名称不同。然“交手变招”之势相 同,皆妙不可言。以上即为四句歌诀的招法名称及实施运用的大概解释,未必很准确。把这四句歌诀同上 文提到的河南竹林“通背捶”谱中的那四句歌诀相对照,似可以推测出那四句难以理解的话说 的是什么了。
浏览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