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养生的吸收与融合,在众多的武术拳种和流派中,意义是不同的。正像我们上面谈到的,从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是把其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于段而引入,有些则是养生的观念对整个技术训练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仅仅作为一种辅 助手段,客观上已使武术的整个训练系统有所改变,必然会使其生存境遇有些改善。如果是种大幅度改造的话,那么,养生对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手段的辅助问题了。实际匕此时的养生,已经至少成为这一武术拳种或流派的次要目的,甚至,当养生者从养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拳种或流派的时候,养生已经成为它的第一目的。笔者认为,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
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传统武术对古代养生的引进与消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是益处与实惠。手段与目的,永远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应该懂得并学会利用这种转化,更好地思考一下我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养生观念对武术的改造,是有极为重 要的事实基础作为支撑的。武术本来就有“动以养形”的强大功能,当其中加入“静以养神'’的指导理念后,这种武术,必然也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武术养生功。这些古代养生的重大呈果, 对于提高武术的锻炼价值,是有极大帮助的。无论传统武术是把养生术作为自己训练手段的一种补充,还是作为一种训练体系的指导理论,在客观上,两者融合的结果,都将使武术的训练手段“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当我们自豪地宣扬我国武术具有与技击、表演相并列的养生功能时,我们绝不可以对古代养生为武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置若罔闻。当然,这并不是对 武术养生之独特性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对武术为古代养生学所做出贡献的抹杀。我们承认学科融合的贡献是双向的,然而,武术毕竟也是一个受益者。
第三节武术养生机理
武术养生是社会功用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一种古老的攻防格斗技术,同时兼有养生之 效,即以一种“破”的形式涵容了“立”的呈分。养生的深入研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西方产生了以竞技体育为主流的体育养生方式,而在东方则形成了以自我内练为重要特征 的养生体系,武术就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精品。武术具有鲜明的运动特点,拳脚交错,刀剑纵横。但如果认为武术只是一种体能意义上的形式表现,那是对武术的曲解。把人视为阴阳复合体,以拳械为符号,在攻防意识的组合练习中展示着形与神的完整,意与气的统一,以 及内心世界对自然的体悟与契合。从这个意义匕来说,武术可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 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养生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之所在。武术的养生,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理解。
一、品制万变,归根复元
这是武术养生的哲学基础。对了人的生命价值及生命构成的认识,是武术养生的出发点, 是形成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
(一)重人贵生
此为武术养生体系产生的认识基础。我国哲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地位的思考,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产生于周、秦之际的《礼运》中指出,“人者,无地之心也”, 推重生命的不朽性。荀了在《工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 无义,人有气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明确提出人的核心地位。老子也有类似论述。 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到,“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能收万物之色, 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能收万物之味。”在这种“重人”的价值观作用下,确立 了我国哲学以“贵生”的“人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框架结构。“贵生”思想在古代生活实践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也影响到了武术领域。它对习武宗旨,用武规范作了种种界定,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养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人贵生”的观念促进武术在“攻与防”的同时,关注“养已”的呈分,从而产生了“固本强兀、健身与防身”并举的机制。
(二)气
此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在我国哲人眼中,世界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气”的变化规律,即“理载于气”。认为人本身由“气”构成。庄子明确提出“人之生也, 气之聚也”。气是人体内部精微细致的联系、谐调各脏器间的功能。因此,“练气,“养气”成为各派武功必备的基本功。如《少林拳术秘诀》辟专章“气功阐微”论述练气要领,太极拳更处处以练养神气为纲要。在武术练习中,普遍要求“气沉丹田”,以培养充实本元之气,达至。中气充足、精神百倍”的效果。
(三)阴阳
此为武术养生的平衡法则。阴阳是我国古人对世界的辨证认识,将气分阴阳两大类,阴 阳之间的矛盾运动——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自然也包含人的生命系统里。人体即由阴阳构成, 即“生之本,本于阴阳: 健康与疾病是阴阳矛盾的具体体现,人的功能优化态即是人体阴阳的平衡态。因此,在武术养生练习中,处处以调阴阳为动作,内功的运动标准、注重均匀全面的锻炼。在拳术套路中讲究上与下的对称练习(上为阳、下为阳),在掌法练习中注重覆掌与 仰掌的交替使用(覆掌为阴,仰掌为阴),而四肢外形与内部脏器的结合练习(四肢为阳,脏器 为阴),更是为武术养生家们所反复强调的。人体自身的阴阳相互依存,疾病的产生即是在阴阳失调所引起。因此,内向性的调节各功能之间的和谐,便可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基于这 一认识,确立了武术养生以自我康复为主的养生体系。
(四)八卦、五行
此为武术养生的运动坐标。“八卦”是我国哲学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将系统归属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五行”是这一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方法,即将万物依:“金、 木、水、火、土”进行分类。在武术养生中,首先将人体内外各部分全面投影到这一坐标系中, 建立各自对应关系。
“八卦”与人体相对应:
乾一首,兑一口,离一目,震一足,巽一股,坎一耳,艮一背,坤一腹
“五行”与人体内脏相对应:
金一肺,木一肝,水一肾,火一心,土一脾
其次,根据“八卦、五行”理论对人体进行全面系统锻炼,从功理上清晰地把握养生的运动轨迹。如形意拳的五行拳,即是化五行原理入技,以五拳对五行、增强气力、坚实脏腑。
另外则更为明显,即以拳理对应哲理,甚而以哲理悟生拳技。“八卦、五行”在武术养生体系中的痕迹、俯拾皆是,它使武术带有浓郁的东方思辨色彩。
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是武术养生的生命整体观。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整体性地看待事物是我国哲学研究的基木方法。
(一)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国哲学的传统。古人认为,人乃自然精华所凝,即“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无人相通,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 这一规律才能健康。老子将这一原则称为“道法自然二是无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
“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在武术养生中最为有力的贯彻,是武术仿生养生系统的形成。大多拳种在套路中参以仿生内容,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八卦掌中的“蛟龙山水”,红拳中的“大鹏展翅''等。另一些拳种,则完全以仿生构成其技法,故又称其象形拳,如螳螂拳、鹰看爪拳、 猴拳等。但非单纯机械模仿、而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的原则。练习中对时间方向选择,是“天人合一”整体思想的另一体现。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气血随四季变化有所不同,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臧即使一日之间,生命状态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子午流注''的理论。在练功中方向的选择也受到许多人的重视,有 的主张面向南方,使人体阴阳于地磁场相合顺,有的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等,以加强人与自然的诸和。
浏览1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