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与社会的整体性
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和整体。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来改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完整统一性。如强调“仁”、“礼”,主张“正心”、“养性”。武术养生中对“武德”的倡导便是这些主张的突出表现。“不明德不可习武”,使武人"不傲于世、不见于势”,保持平和心境,即可积精健体,顾养身心。
(三)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是一个多种器官构成的复合体,每个器官都各自负着重要的功能,这些功能结构之间 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牵连,共同构成生命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我国哲学生命整体观的又一基 木认识。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病因形成论
第一部分结构或某种功能出现病变,其原因在于与之相关联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作用。 因此,疾病的调理不能仅局限在病变处本身,而应整体调节。武术养生的锻炼正是着眼整体性。
2.经络观
人的整体性联系,具体体现是贯穿于全身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一网状结构,把全身表里有机地联结起来,因此经络的锻炼成为武术养生的一大重点。
3.形神观
我国哲学认为,人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为形,即筋、骨、皮、血、肉等;一为神,即人的内在功能与精神意识。神与形相随相合,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方面。形为神的基础,形与神俱”是生命最佳状态。因此,武术确立了调形与调神相结合的养生原则。练形肘要正, 坚强其表,练神时宜养、凝神聚气。总的练习时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乙。
三、察动静之机、阴阳之妙
这是武术养生的运动观。突出表现在对动、静的辨识上。它破了单纯意义上的动势,把运动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
(一)灵活、多变的动态练习
动为“生之源”。哲学要籍《易经》首开倡导动之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吕氏春秋》亦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就养生而言、动是促进血液循环, 强化生命机能的手段。“养身莫于动”是许多哲学家的一致看法。纵观武术,多数拳种以动为 主。如少林拳之刚猛,八极拳之开展,八卦掌之轻灵。另又产生了以动方法的武术养生内功, 如易筋经,即是“武医结合”的典范。武术的“动”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人对旺盛生命力的热情咏叹及丰富的创造性。
(二)独特的静态养生法
认识到静态养生的价值以及静对动的特殊作用,是我先辈的一大贡献。对静的提倡最为积极的,当数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更庄子也反友强调:“虚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他们把虚静作为参悟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静”态养生作为“自我净化”的手段,具有十分积极的科学意义。在“静”的状态中,能 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使情志束缚得以解脱。“静”可消除紧张、使形体放松。拳谚首:“静而能松、松而能定”。
(三)动静结合的全面运动
动与静二者不可偏其一。宋代朱子日:“夫人心活物,当动而动、当静而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武术养生总以动与静相结合,提倡“动静兼练”,要求“动如江河,静如山岳”使动静互为补充,体现出“阴阳之道”,完成全面锻炼的效果。武术家辩证地提出“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养生观,把运动推向又一个深的境地。「是便有了“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诸般要求。至此,我国武术养生的独特运动风格得以形成。
养生研究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智慧力的集中表现,其中必然蕴涵着种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这些思维方法赖以产生的哲学内涵。关注其广阔的哲学背景,是透彻理解武术与我国文化的必要步骤。武术以数千年的深刻的积淀、与现代科学思想的有机构结 介,将是武术发展的方向。
第五章大学生养生理论研究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振兴,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民族的素质, 而构成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健康的体魄。只有不断地增强人民健康的体魄,才能不断地提高民族的素质。因此推广和普及养生之道,健康之法,不仅仅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健康长 寿,而且也是关系到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大事。早在数千年前,传统体育养生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广为运用。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以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传统体育养生法,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第一节大学生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呈部分,它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与近代体育的基础理论有着很大程度的沟通性。近代体育中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与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是吻合的,所以我国传统养生学完全可以科学地融入我国的学校体育之中。通过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学习,为学生正确地了解健身的含义与方法,树立科学理性的终身体育思想有着现实的意义。 学习我国传统养生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山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学者杨力教授提到:养生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 养生越早,效果越好:养生越晚,代价越高!这段话正是恰到好处,它提醒了广大青年人:养生越早越好!
由于在校大学生正是学业的黄金时期,他们无暇参加这种似乎是很费时的运动;其次大学时期在精力上比较旺盛,许多疾病还没有明显表现出米,从而忽略了身体锻炼;再者,大多数人对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了解不够,体会不深,活动不多,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爱好。 根据运动生理学研究,人的衰老过程是从30多岁开始的也就是说在发育成熟之日起,衰老即已开始。在校大学生掌握和运用传统的体育养生,这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在校大学生自身生长发育,形成科学健身的正确观念和终身锻炼习惯。
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养生原则
在校大学生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应遵循传统体育养生的养生原则,传统的体育养生能够健身、防病、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注重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主要原则有三个方面:
(一)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的练功概念即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个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才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因此,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 谐,气血周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
传统体育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之目的,所以,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会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西方一家保险公司调查了 5000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 40〜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原因在于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 外运动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从而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利早天。 因此,传统体育养生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锻炼身体开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则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二则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大晒网是不可能达到锻炼目 的的。传统体育养生不仅是身体锻炼,亦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浏览1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