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卫生歌》原载于明代周履靖编撰的《夷门广牍》,内分唐・孙思邈《卫生歌》、宋•真德秀《续卫生歌》。同时期和此后的一些其他养生书籍均如此记载。但也有养生书籍将后者 题为《陶真人卫生歌》,如明代的吴正伦《养生类要》,胡文焕《新刻类修要诀卷卜》均如 此。而按其前言,此歌诀不似出自陶弘景之手,如云:“世言服灵丹,饵仙果,白日而轻举者, 但闻而未见也。至如运气之术,其近养生之道,人禀血气而生。……予所编《去病歌》,盖采诸家养生之要,而为言。能依而行之,则获安乐。若尽其要妙,亦长年之觊(音记,冀望之 意)。”“运气之术”在陶弘景时代还未盛行。据此这后一篇视为前一篇之续,当是可信的,必是孙思邈之后的养生家所作。
《唐宋卫生歌》的旨趣不是为“轻举者”的修炼,而是为获得“安乐”和“长年”。孙氏《卫生 歌》一开头就说明其旨趣,“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工就是说,父母给予的身体应当好好地保养,使人的寿命活得更长。“箕畴”是指传说商代名臣箕子所作的《洪范九畴》 所说的“享用五福”,其第一就是“寿故言"箕子五福寿为最真氏《卫生歌》也是开宗明义: “万物唯人最为贵,百岁光阴如旅寄,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因而必须懂得养生之道,“去其害生者”,以全其生,以“尽终其天年工此也是意在长寿。
《唐宋卫生歌》与其他养生歌诀不同,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和世俗性的特点。
(一)综合性
无论孙氏卫生歌还是真氏卫生歌,其内容都不是只谈某些方面的卫生知识,而是对人的身体、生命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诸如饮食起居,行止坐卧,修炼避忌,戒性节欲,无不涉及。 初步分析,涉及上百种卫生因素,真可算得上卫生小百科。
(二)生活性
所述这些有影响人的身体和生命的因素,都是人们常生活离不开的或常遇到的,其中最多的是饮食方面的因素。俗话说.: “病从口入。”《卫生歌》中有比较充分的叙述。
(三)世俗性
《卫生歌》可以说是“不语怪、力、舌、神”的,尤其是真氏《卫生歌》,正如其前言中所指出的:“世言服灵丹,饵仙果,白日而轻举者,但闻而未见也对于这些“闻而未见”的“世言”,均未列入《卫生歌》。
所以《唐宋卫生歌》既是对唐宋以前的卫生经验的概括,又是对这些经验的普及和传播。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有个别条目不符合科学。这点将在解说中指明。但总的来说, 《唐宋卫生歌》是一部珍贵的我国古典养生文献,值得人们认真研修。作者所说的“能依而行 之,则获安乐,若尽其要妙,亦长年之觊”,是可信的。
作者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深受道、佛的影响,他的《卫生歌》中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的这些养生思想。而真德秀的《卫生歌》,则完全汰了孙思邈的这些养生思想,可以说是纯世俗性的。真德秀(1178—1235)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理宗时历任职泉州、福州,内召为翰 林学土参知政事兼侍读,学者称西山先生。其学以朱熹为宗,著有《大学衍义》、《唐书考疑》、《文章正宗》、《西山甲乙稿》、《西山文集》等因此他的《卫生歌》具有理学家修炼思想的痕迹。
第二节武术运动中的传统养生思想
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普遍的愿望。 健康长寿与自然界、先天禀赋、疾病因素以及后天调摄息息相关。即使先天禀赋过人,如果不注意后天保养,也会早衰和夭折。如何进行后天调摄、保养就是养生。
中医强调人体的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人能够通过摄入食物、水和新鲜空气使后天精气充足,这种气推动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生命活动正常。中医还认为人体内的气会随着季节、昼夜及所处的环境而升、降、出、入平衡,如果气机失调则会出现病态,只有人的气与血、津液都流动通畅,人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养生肤语》记载:“虚病宜存想,固密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散发之功以解之。“见,根据不同的病症施以不同的方法或内收集中意念,或按摩掐捏使经络疏通,起到扶正祛 邪、协调阴阳、平衡肌体、消除疾病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健身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强身健体作用的锻炼项目。
一、明清是武术与养生的深层交流时期
即使是简略地浏览一下我国文化史,也会清晰地发现,我国古代的养生术,绝非是依附于传统武术而发展的。在整个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养生术不但是一个独立于武术的文化形态,而且,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的发展历史要短于武术。
从形式与传承上讲,古代养生可以分为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和武术养生等,因为这些学派中都有相当分量的养生内容。然而,纵观武术与养生的历史关系,可见道教的思想和理论对各种形式与传承的养生影响最大。各家对养生的理解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门派之说只是就其分布领域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谈养生,基本可以指代道教。
如果我们可以把古代养生作为一个学科的话,那么,它绝非传统武术的二级学科。古代养生的历史传承,以道教和中医为主,涉及众多的主流学派。严格地讲,中医与道教在许多方面是很难分清的。历史上大多数的中医名家都是道教徒,而且,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从道教思想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教可以包容中医。我国古代的诸多学派,都曾经是养生的载体。或者说,我国古代的养生学,为许多主流学派的理论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追寻人类最佳生活方式的人类文化系统”,武术与养生的交流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虽然武术与养生的整体交流较晚,但是,武术从养生中得到的益处,却是不可低估的。与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一样,明清养生思想与养生术的普及,使 我国古代养生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我们并不否认此前的武术与养生之间必然发生的联系, 但是,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由于传统武术与古代养生在此时的一并普及与昌盛,必然使两个本来就有着潜在统一性的文化形态进行了较深层次的交流。养生大规模地进入武术, 使不少养生术直接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辅助训练手段,并使很多武术技术在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大幅的改造。
二、武术的养生理论基础
(一)形与神俱、形神统一是武术的整体养生观
我国武术与传统养生理论均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 作为传统养生理论之一。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因而形神统 一,形神兼养成为古代养生者的追求目标。所谓形神,形指形体,躯干四肢、筋骨等外在而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人体健康的思想。传统养生方面《庄子》提出了“形而神舍” 的观点,认为“精神”是延长生命的主要手段“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运用形神二元论解释人体健康与长寿,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上,度而岁乃出”是因为能 做到“形与神俱九《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越女论剑说:“凡于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越女所讲的这番论剑理论运用动静结 合的道理来阐述击剑时进退攻守的原则和“形神俱有”的习剑原则,这一原则、道理对于武术的健身锻炼有很高的价值。在武术中提倡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典型代表如太极拳,太极拳强调通过以内养外法则,以意识为主导,运用意、气、劲、形运转的原则与方法达到在内练主导下的内外合一,太极拳古拳谱规定:“心为气,气为旗,神为主帅,神为躯使,刻刻留意, 方有所得”;“变转虚实须留神……势势存心揆用意,若言体用谁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都说明了太极拳运动中要以意识支配动作:神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伤。因此,武术中特别强调“形神兼备”的练功原则,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 健康长寿的目的。
浏览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