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用脑又不损脑呢?首先,用脑要有节律。人的身体的变化节律基本上与天地阴阳变化的节律是一致的。人体是随天地阴阳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的。《素问・八正神明论》 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 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种月节律现象在妇女身体上表现为月经周期;在用脑方面则表现为脑力活动变化周期。奥地利科学家研究了数百名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考试呈绩,发现以33天为一个波动周期的智力节律。当智力节律处“高潮期”的日子里,人的头脑灵活,记忆力强, 思维敏捷,比平时更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智力周期处于“低潮期”的时间内, 人的头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遗忘,判断力减弱;曲线跨越中段的那些日子称为“临 界期”,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粗心马虎,易出差错,机体各方面的协调性都较差。此外, 一年四季变化的节律对人脑的功能活动也是有影响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保养人的精神在一年四季中应有所不同。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呈秀,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这里的“志”是指人的情 志,它是随着天地四季运转而变化的,人的养生要随天地四时运转节律进行,人在使用大脑时当然也要遵循这个节律。

其次,用脑要动静适度。如何用脑才有益于身心健康,除了要与天地阴阳运转节律相适应外,最重要的是用脑要动静适度。这里的所谓“动”是指紧张而专心致志的脑力活动,不是指一般消遣性的、娱乐性的琴棋书画和阅读。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撰写一木书,搞一项发明创造等,这都是要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的。所谓“静”是指对这种紧张脑力活动的放松或停止。 孔子说:“张而弗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弛一张,文武之道也。”(《礼 记•杂记下》)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早晨睡觉醒来和晚上睡觉前的记忆力最好。这是因为早上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活力增加,加上没有其他信息的干扰;临睡前,知识信息进入大脑后就 睡觉,没有后干扰,有助于知识的条理化。所以,早晨和晚睡前用于记忆、背诵,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另外,用脑动静适度,还应调节用脑的强度,在强度人的脑力活动一段时间后,将大脑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轻松一些的对象上去、如写作与文艺欣赏交替,阅读与散步交替,伏案与远眺交替等等。

再次,要配以适当的文体活动。在用脑之余配以文体活动,是防止脑疲劳和保护大脑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这已是现在人所共知的,这里就不再细说了。这里要提及的是南宋爱 国诗人陆游在年老多病时仍然笔耕不辍,并进行导引健身活动,他在《春晚二首》中叙述了自己的这种活动情景:

门巷萧条老病侵,春晴方快又春阴。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

这里的“五禽”即五禽戏。可以看出,陆游在平时也以五禽戏来健身。我们也不妨在阅读、 写作或进行其他脑力活动之余,来练一练五禽戏。

3.失眠会损脑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手段。中医学认为,睡眠是阴阳消长平衡的过程,阳气入于阴则寐,阳气出于阴则寤。寤(醒)寐(睡)是人体阴阳、动静之间的对立统一、相互交替的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长期适应自然界变化中逐渐形成的心身活动规律。自然界的阴阳交替运行就是黑夜与白昼的交替运行。白昼为阳气所主,属阳;黑夜为阴气所主,属阴。与之相应, 随着昼夜的运转,人也就出现睡眠与觉醒的运转,人体内阴阳之气亦因之而消长转化,人也就出现睡眠与觉醒的周期变化。《灵枢•营卫生会》中所指出的人“与天地同纪”,就是指此。 阴阳、睡醒、天人一体。人脑的表现就是寤与寐。但《景岳全/》又说:“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这是说,虽然人的大脑活动与天地阴阳运转相适应,昼寤夜寐,交替进行,但又受心神的主宰,如果心神不安,虽然到了夜晚,也仍然是“夜不能寐”。这就是失眠。

失眠的生理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这是由于用脑过度,兴奋过程持续过长,或其他原因,降低了保护性抑制过程所致。由于睡眠不足,直接伴有头晕、头痛、健忘、心悸、烦躁、惊恐、疲乏等症状,又对大脑功能有影响。 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说:“辗转床根,必求其寐,愈不肯寐,更生烦恼,去寐更远。”所以失眠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会更大。

导致失眠因素很多,北宋邵雍在《能寐吟》诗中作了如下分析:“大惊不寐,大扰不寐, 大病不寐,大喜不寐,大安不寐。何故不寐?洪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邵氏所述这些都是与大脑保健有关系的。古人对大脑保健,预防失眠,曾提出不少有效的方法,这里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去烦恼,宁神志。孙思邈《卫生歌》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人的 心志不宁,心烦意乱,常是失眠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心志,有的养生家提出:“睡侧而屈, 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蔡季通:《睡诀》)先睡心就是先使大脑排除各种 意念,进入虚静状态。《延寿药言》提出:“临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将一切顾虑抛尽,宜思生平惬意赏心之事,或阅平和安慰静穆恬适之诗文,则心地光亮,神志安宁,入睡易。”只要睡前作到心境平和,无杂念扰心,则可慢慢入睡。

(2)慎饮食,避贼风。入睡前不宜饱食,亦不可饥饿,对茶、酒、辛辣类刺激性食物少食为佳,否则刺激脾胃,影响入睡。真西山《卫生歌》云:“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犹戒多。” 故晚餐宜用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并且不可食之过饱,以利于晚上睡眠。睡觉时还要注意寝室 内空气流通,但要防止冷风的侵袭。清代田绵淮《援生四书》中说:“凡居卧之处,有隙缝小风,伤人尤甚,切宜避之。”

(3)讲究睡姿,有利入眠。孔子曾说:“寝不尸飞《论语,乡党》这是指睡觉时不要像死尸那样仰面躺着,此语为后世许多养生家所推崇。古代很多养生家都很讲究睡姿,认为侧卧有利于人眠。《老老恒言》引陈技《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 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华山处土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原来陈技有睡功图传于世,此即对陈技的睡功图的评价。现代卫生学也认为,以侧卧为佳。

总之,“自心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医。”失眠有损于大脑,养护大脑尤要克服失眠。 失眠者要分析自己失眠的原因,树立克服失眠的信心。若一时确实难以克服失眠,也可适时适量地服些安神药。但安神药不能久服,针对自己失眠的原因,进行自我安神调摄才是根治 之道。

(三)保持健康的身体

保持身体健康,应是养生者实际行动的落实点。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人的躯体又是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极具科学性。不仅其结构极为合理,几乎是尽善尽美,无论什么精密机器都不能与之相比,而且在机能上形成极具辩证性。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充 分证明,在人体内到处都是对立统一:物质的同化和弁化,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血流的推动与阻力,体热的产生与发散,血液的凝固与抗凝固,微循环缩血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免疫反应中的抗原与抗体,激素之间的相互拮抗与相互制约……人体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一种能量变为另一种能量,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无时无刻不在人体内广泛进行着。“生命,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死亡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到处都在 新生,又不断在衰亡。不仅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呈人,直至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都体现着生与死的矛盾,同一个人,在每一瞬间也都处在不停的产生与衰亡之中。在一个人的一生中, 整个身体里里外外不知换了多少遍。人体内的客观辩证法,充分说明:“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在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