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应该看到,人体的这种天生的结构和机能在不同的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如西汉文学家枚乘在《七发》中所述的楚太子“肤色靡曼(柔弱),四肢委随(不能屈仲),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扩大),手足堕麻(音与,懈怠、柔弱广的病态,乃是由于“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宴,纵姿于曲房隐间之中”,即终日花天酒地,四体不勤,纵欲无度, 而又百无聊赖所致。因为他们的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虽然与常人一样,但其发育和发展, 受到阻碍和削弱,就必然受到病魔的侵袭。反之,他们的身体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育和发展, 能抗御病魔的侵入,成为健康的人。《素问・上占天真论》中所说的就是如此。“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下面试就这些养生之法作些阐释,以供参考。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里的“法”是指效法,"阴阳’'是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调和、和畅之意,“术数”指导、按摩吐纳以及房中术等动功和静功修炼方法和养生方法。总的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首先应按照自然界的阴阳运转规律,以有效的养生方法进行养生,人才能获得长寿。 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呈飞《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又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只有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进行养生调摄,才能“却老而全形飞《素问•上古天真论》如何遵循自然运行 规律进行养生调摄,在第一章中已作了阐述,这里就不再重述了。同样,关于“和于术数”在 第二章和第四章都作了介绍,也不再重述了。但有一点,即房中术的问题,这里需要作些说明和介绍。

在古代养生术中房中术占有重要地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房中术的出现,是出于人们性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如何轻松愉快而又有节制地过好房中性生活,“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马伯英据此而认为:“我国古代性学的最大特点, 在于其研究和实践的宗旨,既非为生殖,也非为性享受,而主要是为长寿,以性交求健康和长寿。飞《我国医学文化史》)所以在秦汉之际,随着神仙方土的养生术的盛行,也出现了很多房中术著作。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古医书中就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 《养生方》等数种房中养生著作。以后历代都有新的房中著作出现。由日本丹波康赖氏于公元982年所撰编的《医心方•房内》卷,辑录了我国唐以前许多珍贵房中专著,成为后世医家 和养生家探讨房中术的主要参考书,并且广泛流行于海外。

我国占代的房中著作对健康、长寿的认识及其所提出的房中术,直至今天仍是值得重视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提出上面所述的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正确的养生方法,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同时,又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 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话中主要指出不按房中养生之道进行性生活必然的结果。这告诉人们,房中性生活不节制是造呈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后世养生家也都非常强调戒色欲、节房事,认为这是健康长寿的前提。

现代医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古代养生家有关节欲保精的观点是符合科学的。

我国古代一些养生家在提倡节欲保精的同时,也不赞呈对性生活完全排斥,甚至老年也不必完全排斥性生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就谈到了这点。葛洪在《抱朴子♦释滞》中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寿延年, 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古代房中术中,最值得提及的是所谓“七损八益”法。

“七损八益”最先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文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医书《天下至道谈》明确指出,在两性生活中,有七种做法会损害人体健康,有八种做法对人体可起补益作用。善于房事的人能实践“八 益”而避免"七损”,不善于处理房事的人则相反。

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这是说人的常饮食起居都要符合健康的要求,饮食要有节制,作息要有制度。我国古代养生著作中提出的“食饮有节”就是对这方面的要求。这里的“节”除了节制外,还包括要求 饮食的时间要有常规,饮食种类要合理搭配等内容。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面提到的孔子对饮食的讲究就是其中之一。南北朝时梁代养生家陶弘景所录《养性延命录•食戒 篇》,集诸家关于饮食卫生学说于一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中亦作了广泛的论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专有一笺论述饮食,其中说:“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 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骨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须以为用也。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 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脏贼,是得养生之道矣其所集录的饮食品类极广,对茶类、 汤类、熟水类、粥糜类、果实类、粉面类、脯鲜类、家蔬、野菜、酿造、曲类、甜食、法制药品、服食方等均有性能及制法用法说明。他所辑录的饮食品类有个原则”唯取实用,无事异 常”,对于“历有呈验诸方,制而用之有法,神而明之在人,择其可饵,录之以为却病延年之 助。”可以看出,高濂对饮食品类虽然录之甚广,然亦极其慎重。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亦 列有“饮食”一节,对于前人的有关五味及宜忌的说法多有评论,发人深省。总之,“食饮有节” 对于养生来说是至理名言,不可须臾疏忽。纵观古人关于饮食的养生之道,概括起来基本上是:①食勿偏嗜;②无饥无饱;③宜淡节咸;④宜素节荤;⑤宜熟勿生;⑥稍热勿冷。

饮食和起居是紧密联系的。人的饮食起居都要与天地阴阳变化相适应,养呈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引书》就提出了人的日常生活要与天地四时变化相适应, 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即彭祖的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更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并认为四时阴阳为万物生存变化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工人如果遵守这种变化规律,则会“苛疾不 起”,违反这种变化规律,就会“灾害生从而得出结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 治,逆之则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从今天的医学科学来看, 是符合医学气象学原理的。

3.不妄作劳

这里的“妄”,是指违反常规,即不合理,“劳”指劳作,此语意思是进行各种劳作活动不要违反常规。换句话说,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劳作活动,特别是活动筋骨的劳动。 前面已提到的华佗所说的,“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就是指此。现代研究已 证实,经常适度的劳作,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 得到锻炼。相反,缺乏适度的劳作,使筋骨、肌肉得不到锻炼,会减弱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 身体也就难以保持健康。所以东汉封衡说:“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故也。”总之,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懂得养生之道,听取古人的告诫和吸取古人的经验。

三、唐宋卫生歌

以上从养生文化发展和传统养生方法两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对养生问题的认识和在养生实践上的一些做法及其所获得的经验,这对于提高健身者的养生文化修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我国古人在养生方面所留下的宝藏极为丰富,以上所涉及的还是极为有限 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这里将明清以来广为流传的《唐宋卫生歌》,予以解说,以供参考。

浏览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