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弧滚化:是利用圆的外缘滚动化解柔劲的主要方法。凹弧吞化:是破坏刚劲的主要方法。主且是利用凹弧是退让的弧线,又利用了刚劲虽 整猝,但其劲短促的缺陷,刚好松柔走凹弧使短促刚劲找不到着力点,而落空的现象化解刚劲 称为凹弧吞化发劲利用自己的刚劲发放对方称为发劲,在推手中发劲是进攻对方,摧毁对手的有效重型武器。 若能将听劲、化劲、刚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刚发劲的威力更大。就家现代战争中的,将雷 达预警系统,火炮导弹等及电子技术联网一样,其威力无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能这样, 就跨入了神明的高级阶段。下面讲五种主要的发劲方法:化刚劲发:就是拳谱上说的:“化即是发,发即是化”,化发溶入一体,是针对对手的 刚发劲的,必须听劲超前,来接住对方发刚劲的劲头顺方向化发。其难度较大,趣味性强,能 身体力行其乐无穷。化柔劲发:主要是用于破坏对方刁钻柔动的,必须是先绷住,待时机成熟而放之。拳 谱云:“未见其动,腾空而跃”。就是化发的高层境界。攻发劲:就是在推手中,用柔劲在进攻中找机会发放对方,这叫“引劲落空,合即 (击)出”的招式。突发劲:就是趁其未备,突然用瞬间的爆发力刚劲发放对手。发劲前隐蔽得越没征兆 越好,表明功夫越深。封劲发:就是对想发劲,等其劲还没有发出之前,提前发放之为封劲发故。问劲在太极推手中用来刺探对方水平高低的劲路称作问劲。一般都是 谁手开始时用,用来摸对 方的底。方法是:与人接触后,轻轻用点刚劲发放一下,或是用柔劲轻逼一下,看对方的反应,如 果是紧张如临大敌。则水平较低,如果应对轻松如,则遇高手、腰小心对待,决不可掉以 轻心。封劲在太极推手中意指,对方用刚劲发放时,在他的刚劲起动时拦击之,或是对方用柔劲逼时, 在他根节或中节拦住其逼道,使柔劲出不来等均称为封劲。在推手中封劲按节分有三种;这里 分节以手言之,化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掌为梢节。(1)封根节:不管对方用刚劲发,还是用柔劲逼,都必须先肩动,通过臂传给肘,若对方术…导肩微动,就封其肩,把对方的劲逼回去,迫使对方改变主意,放弃其进攻。 封中节:和封根节差不多,发现对方有进攻意图,用横劲憋其肘,或时向上托起肘, 将对方劲通道拆断,因为发劲的首要条件是节节贯串,即节节对正,才能传导劲力,将其肘憋 歪,或是托起,肘不能成为良好的导体,对方然放弃其进攻意图。一般常用的封劲方法多是 封中节。(3) 封梢节:一旦遇上高手,封住对方梢节,使对方不得进身来,哪怕对方功夫再好也发 挥不出来。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方法,推手比赛不提倡此法。方法是:与人推手时,自己双手 扶在对方双手刀腕部,只在身前转圈,完全不让对方双手靠近身体,把对方拒之门外。以此法 来保护自身安全。以上八大劲路中,最重要的是前六大劲路,必须掌握弄懂,才能使推手水平通向高阶的 道路。第三节中国式摔胶中国式摔跤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徒手相搏、使用各种摔跤技法破坏对方身体平衡,将 对方摔倒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技理,深受中 国古代哲学、儒家伦理、武学兵家、传统美学的影响。在健身、防身、尚礼、自娱等理论观念 的指导下,其独特的技术风格著称于世,成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动发生、发展的 基础上,历经整合、升华、规范与标准化了的产物。通过本章的学练,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式摔 跤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演变特色及文化内涵;有助于掌握中国式摔跤的基 本技术和实战运用技巧,了解中国式摔跤的裁判规则,从而清楚比赛中胜负的判定。

一、中国式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摔跤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骰抵、角抵、角力、 相扑、武戏、争跤、揽跤、撩跤、摔跤等。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 有了摔跤活动。但人类的这种原始形态的低级本能的方法,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因此 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摔跤运动,但它的确是摔跤运动的重要起源。据南朝人任畴著的《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取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 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 济汇编•礼仪典•军礼部》)。应邵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史记•李斯传》记 载:“秦二世在甘泉,方作毂抵优俳之观。”优俳是百戏艺人,角抵与之一起表演,说明角抵已 经进入了百戏之中,具有供人们欣赏的社会功能。因秦销毁兵器,民间持兵练武受到限制,角抵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 的,可能是类似日本“大相扑”的“角抵”。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风凰山一座秦墓出土的木筐 上,绘制有古代摔跤画面(公元前208年),是至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摔跤资料。画面上三个人均为男子,他们正在进行相扑(角力)比赛,气氛热闹紧张。左边一人双手平伸,似为比 赛做裁判,右边两人互抵正在较技,上边还挂着帷幕,表示这场比赛是在舞台上进行的。出土 的实物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摔跤的竞技与娱乐功能。手搏是汉代摔跤称谓。到了汉朝,摔跤的娱乐性、竞技性尤为突出,封建统治者每年都在 京城举行大规模的摔跤比赛和摔跤活动。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又称“相扑”、“拍张”。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各民族文化融合时期。中 原角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互间也经常进行比赛,各地的特点在交流中相互吸收,促进了摔跤 的发展。隋朝时期,摔跤之风更盛。《炀帝•本纪》中提到:“大业六年,角抵于端门,天下奇技异 技毕集,终月方罢。”这说明当时跤手云集长安,跤技已有突出发展。唐代“角抵”、“相扑”、“手搏”混用。摔跤已从百戏中分化出来,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 项目。唐高祖在武德年间就设立了教坊署,玄宗又把教坊署扩成为左、右教坊,之后在教坊中 单独设立了相扑棚。唐代摔跤形制如何,其说不一。但敦煌藏经洞里,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中人物赤身裸 背,光腿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现在日本的“大相扑”酷似。宋代军队中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考试、 选拔、晋升、赏赐的严格制度。宋代摔跤运动更为流行,摔跤活动出现了多种形式。宋代在民间也出现了诸多的摔跤组织。据记载,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城里城外涌现了许 多演练摔跤的场子,称为“角抵社”、“相扑社”等。我国的女子摔跤是从宋代开始的。据《梦 粱录》记载(路歧人):表演摔跤,先以女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赏。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相扑,而蒙古族摔跤作为男儿三艺之一依然兴盛,且向增强观赏性演变, 由以前倒地后继续相搏逐渐改为倒地即分胜负。倒地即分胜负这一规则与相扑一致,沿用至今。明朝建立后,力图恢复唐宋旧制,提倡相扑,并将其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内容。 这使摔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此间,出现了专门研究摔跤的机构。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版《万 法宝全》一书,书中绘有明代摔跤的图样,它标志着摔跤运动的技术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清代是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摔跤活动。清朝在满族“布 库”的基础上,吸收汉、蒙古族技艺,大力提倡相扑。布库汉译为“撩脚”、"撩跤",注重脚 法。相扑擅长手法,结合腰功制胜。而蒙古族的摔跤更多地强调力量。三者结合后,臂、脚、 腰功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摔跤技术体系。清宫廷专设“相扑营",后改称“善扑营”。 善,即擅长,又有善良、慈善、友善、亲善等含义。一字之变,内涵增加,使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中的“和为贵”、“和谐”的思想得到更明确的体现。从比赛形式上看,清代摔跤比赛已经从武术中分化出来,更重要的是给摔跤规定了演练、 比赛的服装:比赛时布库们上身必须穿跤衣(满语叫裕链),腰系绳带(跤带),下身穿长裤, 足登高靴(跤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比赛场地和规则,比赛不分级别,一跤定胜负。从而使 摔跤运动具有独立的技术体系与竞赛规则,真正成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善扑营也随之瓦解,扑户们散落民间,为了生存以卖艺 授徒为生计。随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摔跤运动也日趋衰落。但民间跤手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苦练,设跤场卖艺。这些前辈艺人,对中国式摔跤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国初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比赛(国考),由全国各地选拔选手参 加。比赛分三个级别,即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采取三跤两胜制,不记时间,有的一场比 赛长达一个多小时:对消极和侵人犯规也没有硬性规定,时有反关节擒拿法,拳脚相加动作出 现。赛后武术界和舆论界强烈要求制定全国统一的摔跤规则。中央国术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反复修改,于1931年制定出了近代较为完整的摔跤竞赛规 则,即《国术考试细则(修正)》,并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名称“摔角”。从那以后,直至1948年 在上海举行的民国七运会上,中国式摔跤已多次被列为全国性的比赛项目。应该说,中国跤术 由于清王朝的倡导,已成为独立的运动体系;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国术馆将其纳入竞赛体制, 使中国式摔跤这一古老的民族体育运动名正言顺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并被国人所拥 护、所接纳。

浏览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