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撤,是指将对手捕拿并根据作战分寸、尺度、火候处理后,迅捷跳出危险区域 所实现的收手站定、稳妥退出、安全撤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谋略的迅速现场撤 离-它是中国武家按照情势、需要、设计所进行的就势撤离安排,是中国武家从战场 一直到可控安全地带所必需的撤离过程,是捕拿的后续环节。如果将敌人捕拿处理 后,不进行合情、合理、合道的捕撤,其后果也是很危险的。所以说,将敌人捕拿后, 必须迅疾、便利、干脆、利落、巧妙地脱离险境,恰到好处地做好自己的撤离工作。
(三)捕拿作用
武术捕拿攻击是以两足抢占、两手抓逮、臂膀别搅、躯干鼎立、下肢配合来完成 的。如此细微全面的攻守运动综合,不仅对对手的肢节、皮毛有着较强的附着锁固 作用,凸显其较强的擒拿功能;还可通过系统的捕拿修炼,提高修炼者触知、得知、 感知、预知的感知能力;提升人体第三感觉系统的灵敏度,从而改善心身的应急机 制,强化人体脏腑的先知调控能力,提高人体对身体疾病的先觉克制水平,提升自 身组织、器官、系统灵性、应性、巧性的预知、预测、预料能力的作用。
(四)捕拿功能
捕拿的主要功能是将对手逮控、掉制、捡伏、捣把、接固、抢降和对敌人站立、阵 脚、气氛的破坏以及对抗双方劲、力、能、度、量的有效锻炼。尤其是捕拿比赛、对抗、 较量,对双方反应速度、灵敏速度、自卫速度的提高,对身体的素质、体质、心质的促 进,对胆力、见识、志气的提升和对辨证、施谋、行计能力的拔高以及对身体内外的 调节、调和、调理、建设、强化都会有比较明显的促进。
(五)影响捕拿运动的因素
影响拿技捕拿运动的因素很多,除劲力、柔韧、耐力、战机、战法、战术、方法、技 巧、招制等一般因素外,主要是捕拿的劲度、力度、强度和捕拿的灵性、妙性、巧性以 及捕拿的时间、速度、距离。其次是自己捕攻的得体、得法、得势程度和自己的周旋、 运化、切入能力以及对方的干扰、破解、反捕水平等。如果说自己的足力不强、劲气 不够、力不顺达,必然导致捕拿根基的松动和根力的流失,使拿捕着力减弱,而无法 实现对敌的合理控制。如果自己的灵性不足、妙性不达、巧性不强,必然笨手笨脚, 耽搁对敌攻击的精湛捕拿如果自己的时间不对、速度不达、距离不确,必然会错过 捕拿敌人的大好良机。
(六)捕拿运动对下肢骨、躯干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长期从事武术的捕拿运动,除可使下肢骨、躯干骨的骨密质增厚,骨变粗壮,骨 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排列根据张力、压力、扭力作用更加整齐有规律外。 还可使人体的大小关节功能加大,牢固性加强,承受更加复杂武术攻守。
(七)捕拿间法
捕拿间法由捕拿产生,是捕法运动的外环境,是捕拿运动中的合理运化部分,其 存在于捕拿运动、游离于捕法之间,具有连接、转变、运化、保护、得先、到位的作用。
四、锁拿与锁拿间法
锁拿即擒拿技术的金性技术,是指攻守中两手抓住对手在上肢、下肢、中轴配 合下迅速锁住对手使对手无法自由活动、动作、反抗的擒拿技术,是在对手担心、害 怕、畏惧、不敢妄动情况下所实施的锁拿攻击,是根据攻守需要针对对手肢节、中 轴、身体远端实际所发起的锁定性拿攻。其具有鲜明的稳准狠特性,是武术拿技极 具致残、致休、致死的有效进攻。
(一)锁拿构成
从锁拿的结构形式来看,锁拿由直锁法、运锁法、顺锁法、逆锁法、大锁法、小锁 法等六种方法构成。它们六位一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辨证擒拿,共同完成着中 国武技锁拿的有效进攻。但从锁拿的进攻形式来看,锁拿有手锁法、臂锁法、膀锁 法、手臂锁法、手足锁法、手腿法类等构成。
所谓直锁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 将对手巧妙缠锁的方法。运锁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 肢配合的运化中将对手缠锁的方法。顺锁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 膀、中轴、下肢配合下顺势将对手绕住锁定的方法。逆锁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 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逆势将对手绕住锁定的方法。大锁法即逮抓住 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将对手腿臂锁死固定的方法。小 锁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将对手手足锁死固 定的方法。
(二)锁拿实现
锁拿是中国武术拿技锁拿进攻的集大成,是中国武家必须学练掌握的重要擒 拿技术,是徒手擒拿较为稳固、牢靠、结实的一种擒拿技术。其对对手的锁拿实现, 主要是由抹、挟、挎、扎、扣、卷等六种基本技术来完成的。
浏览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