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背景下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 术本身的发展而演变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 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 (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现今 世界各地仍有称之为“功夫”随着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以及对抗性项目、 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逐步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 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对武术内涵的理 解因人而异,但是大致可以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 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武术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其 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武术萌芽:生存需求,学会搏斗技能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恶劣,原始人类出于求 生的本能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 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实践出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 械的搏斗捕杀技能。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频发使得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 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因而,人兽搏斗和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古代武术:军事格斗,武术走向鼎盛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国古代武术得到空前发展,武术的技击性尤为突出,这与军事技术的 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时期武术的发展也经过了发生、发展和定型的阶段。古代武术的发生源于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田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 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 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使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 是武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 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正是在此期间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 欧冶子等极负盛名的造剑匠;并且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土”、“武 土”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 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 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明、清代(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 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为向近代武术的演进定下雏形。近代武术:土洋交融,进入体育课堂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 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 式体操与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 -1918 年《中华新武术》教材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教材。《中华新武术》成功地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 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传统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当代武术:全民健身,普及面向大众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兴旺发展,并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图在普 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从195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 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至20世纪60年代,国 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 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散手擂台 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 颁布并开始实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1990 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 “突出竞技特点、 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并改 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 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也得到空前 的发展,在武术理论中注入了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 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使武术由单项学科走向综合 学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20世纪末,国家体 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 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 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在西安举办第一届国际武术邀 请赛,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上武术被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由此,竞技武术走向世 界的大门被打开。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简称国际武联)达到国际奥委会承 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2008年武术被列为北京奥 运会的特设项目,从此武术真正登上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第二节武术段优制的由来段位的形成“段位”顾名思义是“阶段”和“位置”的意思,所以“武术段位”可以理解为在习练武术的 过程中,习练者的武术水平在某一习练阶段达到的等级。段位的规则并非凭空产生,历史上可以追溯到隋唐创武举制度时。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 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实际上它一方面是武术精炼化、规范化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武术 本身的推广。在进入仕途的激励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响和意义不可 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武举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记载:“长 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通典》还记载:“开 元十九年,诏武贡人与明经进土同乡饮酒礼,天宝六载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并用,宗敬之仪, 不可独阙,其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冠捷,亦宜告庙。”武举考试的 主要内容包括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翘关、负重和材貌等。到了宋代,武举在解、省、殿三试之前,还有一个比试(有时又称为引试)。比试在京师由 兵部委派官员主持,在边缘地带则由帅司主持。其课业分为武艺与程文两项,比试总额一般限 制在200人左右,只有沿边地区,因为兵事需要没有限制。武举解试由兵部主持,兵部通过解 试,发放解额一般在70〜80人。解试课业与比试一样,仍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试。所谓省试, 即兵部试,解试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策部。明代武举开始于英宗时期。明代考试程序为乡、会、殿3级,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3年 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开始由兵部主持,后来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 举人,考中者称为武进士。清朝自诩以武功定天下,重视通过武科考试选拔将才,在顺治皇帝行定鼎登基礼仪的次 年,就在各省开始举行武乡试。清代武举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4级。童试为初级,应 试者先经县试、府试,然后进行院试,中试者为武秀才,也称武生,录入所在府、州、县学。乡试 3年一科,凡是各省武生、绿营兵丁,都可以参加乡试,中试者为武举人。会试也是3年一科, 开始的时候,武举人及现任营千、把总、门、卫、所千总、年满千总、通晓文义者都可以参加;后 来,武职会试只有武举人出身才可以参加会战,中试者为武进士。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举行, 会试中取得武进土资格者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钦阅骑射技勇,考试策文。殿试成绩分 为三甲。一甲是前3名,也称鼎甲,为武进士及第,其头名称为武状元,二名称为武榜眼,三名 称为武探花。二甲1。多名,为进士出身,其余尽属三甲,为同武进士出身。清中叶后,世界列强以枪炮为军械,清代的火器装备也逐渐增加,至晚清甲午战争后募集 的新军,全用洋枪装备,此时武科考试的硬功、刀、石及马、步射都与军事无涉,由此育成的武举 人、武进土,已经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光绪二十四年,内外臣恭请变更武科旧 制,废弓、矢、刀、石,改试枪、炮,康有为也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令 废止武科门1985年国家体委曾经制定《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级,一、二、三 级武士及武童级。这一级别标准主要是针对武术运动员、专业人士制定的,可以算是段位制的 前身。全国武术运动员加在一起仅仅500〜600人,这与几千万民间武术爱好者的人数相比真 可以算是九牛一毛了。对于《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民间武术爱好者只有望“级”兴叹。 不少武术教师也反映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如果武术有了晋级制度,就更能调动他们习武的积 极性。经过多年酝酿与实验试点和各方努力,《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98年1月1日正式出台。 推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 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武术段位制可以使武术成为一个全民健身制 度的试点,促进武术全民健身制度化。显然,中国武术段位制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对将武术推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具有深远的历 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浏览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