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听后,随即又疾书一联相赠:“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面写:“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姑娘看后,情绪为之一振,表示不辜负郭老夫妇的勉励。郭老见此情景很高兴,随之又出了一上联让姑娘对下联。郭老说:“说壮志,唱壮志,业精于勤荒于嬉,呈功更凭真壮志。”姑娘想了一想说:“想观音,拜观音,行呈于思毁于随,普陀奇遇活观音。”最后姑娘表示永记郭老教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向前,她又作诗一首,答谢郭老夫妇:
梵音洞前儿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移情易性的典型事例。
2.涵养道德
良好的道德涵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保养乐生的情志而言,涵养道德是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只有注重道德修养,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符合养生之道,获得高寿。因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飞《孟子•尽 心上》),心安理得,不会患得患失,心理也就能够保持宁静平和,疾病也就不易侵袭。正因如此,历代的养生家都十分注重通过涵养道德来保养情志,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口的。明代养生家吕叔简在《呻吟语》中强调:“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另一位养生家石天基更进一步 指: “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向寿命自可延年。” 至涵养道德的内容,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当然也各异。但是从有益于人的乐生情志方而来说以下一些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与人为善,诚以待人;第二,豁达大度,宽以容人; 第三,无私无我,勇于奉献;第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当然,这是就大的方面而言的,从自己日常生活方面来说,还是以“慎独”为妙。此语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说,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据史书记载,南宋大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就是以此语作为座内铭 的。
总之,保养乐生的情志,就是要养呈善于调控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使之保持平衡,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阴平阳秘,所不同的是《内经》主要是就人体内的气血而言的, 情志主要是就心理状态而言的。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 思(郁)、忧、恐(悲广,情志的变化是由体内气血变化而来的。所以,保养乐生的情志,也就 是保养人体内的气血,使之处于良性状态“阴平阳秘
(二)养护神奇的大脑
人的生命活动与人对大脑的养护有密切的联系。人从受胎之日起,生命活动就开始了; 以后人的生命体由胚胎直至出生的呈长发育,都是由大脑而向躯体四肢方向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初出生的婴儿脑袋特别大占了全身长度的1 / 4。从胎儿起到婴儿出生后就存在着对大 脑的养护问题。不过此时期的养护,主要是生理性的养分供应问题,并且不使受到物理性的和化学性的伤害。儿童期对大脑的养护,除了婴儿期的要求外,主要的是对大脑功能的开发与锻炼,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是最重要的。成年以后,对大脑的养护主要是功能的开 发和合理运用,通常说,大脑越用越灵,就是指这方面。据现代科学提供的材料,成年人的大脑脑细胞有高达千亿之多,有5000种不同的类型。这些细胞延伸的分支形成10巧对的突触, 即相当于一台有10巧个的开关的电子计算机,这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还不知要大多少倍(何况还不能简单地等质)。仅以记忆为例,较保守的估计,人脑一生储存的信息单位可达1000万亿。人类至今只不过利用了自己潜能的很少一部分。对呈年人的大脑养护来说,就是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开发与运用。但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对人的大脑的开发、运用及其养护又是保持人的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因素。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靠大脑来指挥的。大脑功能旺盛,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就旺盛,同样大脑功能衰退, 也就必然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衰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虽然人的大脑在中年以后,其功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衰退的趋势,但大脑功能有个特点,就是“用进废退”如果大脑得到合理的运用和保养,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保持旺盛,就可延缓脑功能的衰退。 大脑不早衰,就能延缓人的有机体的衰老。因此保养神奇的大脑是延缓人的有机体衰老的重 要方面。如何养护神奇的大脑?根据养生学和中医学的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1.常思能健脑
研究表明,经常用脑,可以促进脑细胞活动,活动的细胞增多,会建立更多的突触联系, 使突触前后膜增厚,接触广泛,储存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囊泡变大,使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 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另外,人在用脑时,脑血管内的血流 量会大大增加,使大脑血液中获取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强了脑功能的活力。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对115个研究机构的1300余名科学家作了为期5年的调杳研究,得巾结论: 博学——专深——广识,脑子越用越灵。前面提到的《我国医学人名志》中80岁以上的医学家共有107人,他们也都是用脑之人。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不受重用而回鲁国,时年已68岁,才致力于整理《诗经》、《易经》、《春秋》等经典。其中《易经》被认 为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他50岁时才开始学《易》,据记载曾“韦编三绝”,就是把编联竹简 的牛皮条都磨断了3次。可见他的钻研功夫之深!著名唐代医家和养生家孙思邈70岁时写出《千金要方》,百岁时著《千金翼方》。清代谢启祚95岁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后,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检讨,编修国史。古代如此,当今更不乏其人,许多文史馆馆员都是高龄老人。脑组织的旺盛,相应地也可使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保持旺盛。
实际上动脑可以养生的道理,早在先秦时期,哲学家子华子就已作了说明,他在《北宫意向》一书中说:“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是以……志郁则陷, 意营则网,思涩则殆,虑弹则蒙,钻碍则愚。故所谓持者,持此者也;所谓养者,养此者也。 这里是说,“志”如果被压抑就会馅落;“意”如果被惑乱就会丧失;“思”如果枯涩不灵就会危殆; “虑”如果停止就会陷入蒙昧无知状态;“钻”研受到阻挡而停止,就会使人愚昧。这都是强调动以养神,大脑只有常运用才灵活。这种观点是与生物界的进化法则“用进废退”相符合的。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说:“人不学便老而衰。”所以人老了脑子不能停。
2.用脑防疲劳
经常用脑是指合理地用脑,有劳有逸,不是强迫用脑,超量用脑。超量用脑,不论在何种年龄阶段,都是有害无益的。因为长时间的超量用脑,大脑会因负担过重而疲劳,出现头各脑涨,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目糊耳聋等现 象。因此用脑不宜过度,耍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在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皮质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渐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也都增加,使得大脑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如果这样长时间的继续下去,消耗过程渐渐超过恢复过程,它的工作能力就会慢慢下降,产生脑疲劳,出现大脑的自我保护性的抑制状态。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其表现有脑部发胀,头昏欲睡,或 失眠、头热、脚冷等。假如动脑后经过适当休息,疲劳消失,工作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这种疲劳是合乎生理规律的,无害的,对人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在大脑工作后 已出现显著疲劳,又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而继续使用,使疲劳积累,就会产生过度疲劳。此时在大脑皮质中就会产生强迫的兴奋过程与保护性的抑制过程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持久下去, 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引起人的神经衰弱或其他类型的脑神经疾患。
浏览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