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适应当代体育发展的潮流,经过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 院于2011年6月对武术段位制规则进行相应的修改,使之从试行步入正式推广。“套段”转“考段”武术段位制从对武术工作者的落实“套段”阶段,转入“考段”的新 阶段,逐步规范化、标准化。1998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人段晋段 考评》教材,包括理论教程、初段位技术教程、中段位技术教程(太极拳类、长拳类、南拳、散手 类)。除高段位以外,该套书中各段位均有相应的内容。段位细化增补与证书徽章改版新的武术段位等级在参照原有的武术段位等级上有 所修改,增加了段前级与荣誉段位,并且对段位徽章与证书也做了相应改版。武术段位等级的细化和增补段前级(细化段位):由低至高依次细化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段位: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由低至高依次设置为:①初段位:一段、二段、三 段;②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③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荣誉段位(增补段位):荣誉中段位、荣誉高段位,由低至高依次增补设置为:①荣誉 中段位:荣誉四段、荣誉五段、荣誉六段;②荣誉高段位:荣誉七段、荣誉八段、荣誉九段。武术段位证书和徽章的改版在此次修改中还颁布了新版武术段位证书和徽章,但此前(即1998年12月〜2011年6 月)颁发的段位证书仍然具有资证作用。原有布质机绣段位制徽饰将与新发布的段位制徽章 并行使用,具有同样资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2011.原版武术段位证书是1998年为套段设计的,新版可称为“考段版段位证书”。两者的不同处主要有两点:①制式不一样。证书由原来的一张纸变为一个小本。套段版证书只有资证 作用,考段版证书单数页用于粘贴每次晋段获得的段位资证证书,双数页用于记录获得该段位 后参加段位制活动的情况,作为以后晋升新段位的成绩依据。②注明段位级数。老版证书为 笼统的武术段位证,未注明通过何种段位武术考试取得的段位;考段版证书注明了这一点,证 明持证者获得了某一拳种或器械的段位,据此可以参与这一拳种或器械的段位制指导员、考评 员培训班。经过考试取得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资格者,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的设立2008年10月,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次组织在浙江杭州举办 了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培训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武术段位制 的理论、技术以及考评规则的培训。会议决定今后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等事宜。此 次培训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2008年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在杭州举行 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在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个代表队750余名 武术爱好者前来应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认为:举办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就 是为了出台标准的考核制度,使武术段位考核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让每一个习武者都能有公平 机会一展所长。据了解,本次段位制考试不设限制,武术段位是终身制,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人 土均可参加。以后每年将有1〜2次“国考”,在全国各省轮考,以达到普及效果。2009年第二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在河南省举行 第二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 考试于2009年在河南省举行,有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以色列、菲律宾、伊朗等国家 和地区的81支代表队近4 000名武术习练者参加。该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于2009年15〜18日在郑州和登封市进行,只考初、中段 位。两个考区产生的一至六段的前三名,在闭幕式之前上演了一场决赛。最后,年仅7岁的孟 家丞,以及贾江巍、赵君明、王海涛、梁瑶瑶、杨艳分获一至六段的第一名。在本次考试中,78. 5%的考试人员获得了相应段位,11个集体被授予“武德风尚集体奖”,103人被授予“武德风尚个人奖”。2013年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在贵州省举行2013年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于 11月8〜11日在贵州清镇举行。本次考试只接受武术五段晋升六段、六段晋升七段的报考, 原无段位者,可按规定持推荐函破格参加考试。各省、区、市武术协会以及设有段位制工作委员会的院校类武术协会组队参加了考试。本 次考试按年龄、性别分为男子A、B、C 3组和女子D、E、F 3组。每组内再按段位制规定项目分 组进行考试。每项目组按演练规定套路得分排名,选取前3名授予段位国标奖。该次考试还 设有段位全能奖,本奖项不分组别,选取各组规定项目单练套路、规定项目对打套路、自选项 目、展示项目4项成绩总分排名第一者进行复试,根据总成绩确定前6名。通过晋段考试者, 在颁奖仪式上被授予晋升段位证书,获得段位国标奖与段位全能奖者在被授予获奖证书的同 时被授予奖金。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点的设立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为推动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普及 和发展,把段位制考试点设到习武者的身边,方便习武者参加武术段位制培训和考试活动;并 根据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和段位制工作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中国武术协会 武术段位制考试点的申报程序、职责和管理试行办法》。决定全国设立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试 点,由各级段位制办公室设立并负责管理。文件规定:凡中国武术协会一级区域性单位会员属 下的二级、三级协会,均可设立段位制考试点。考试点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 员资格(武术管理系列)。各考试点可经批准单位同意,广泛开展《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 的培训和考试,并按规定权限为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成绩证书(相关政策详见中国武术段位 制官方网站)。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发布的武术字[2012]358号决定,批准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等323个武术协会设立为首批“中国武术协会段位考试点”第二章高校武术段位的动态走向在人们注重文化和健康的今天,武术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学生群体中也 是如此。现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和期望与过去相比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传统体育,弘 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现代高校武术教育的重点议题。自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武术课以来,在高校的武术教学均以掌握套路为主 要内容,如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等套路数十年不变,虽然近几年各 高校对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有所改革与创新,但也仅仅是改变了套路内容,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传 统教学模式。许多学生因为喜欢武术而争相选修武术课,但在正式进入武术课程之后学习热情却锐减。 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武术课程的追捧是受到武侠书籍、影视作品的影响,他们对武术的憧 憬是既有众多门派又有各种兵器,具有攻防格斗、强健身体的功能,同时兼具艺术欣赏等效能。 但当他们面对的实际教学内容却是刻板单一、动作繁琐的初级套路时,与他们的愿望相去甚 远。因此,很多酷爱武术的大学生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武术。除了课程设置上的主观原因之外, 近年来“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来体育项目逐渐进入高校的客观原因也对武术教学起到了负 面作用。这些外来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技术特点、文化理念更具有时代特征,对陈旧的武术 教学模式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这更使高校武术教学岌岌可危。基于此般现状,我们认为高 校武术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亟须建立并健全一门既能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又 能实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目标,同时还能培养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武术课程。200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共同开展的“《中国武 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这一项课题,为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提出了一个 新的理念。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将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校武术教学中,通 过《中国武术段位制》制度管理体系,搭建起传承中华国粹之平台,这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 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对于学校而言,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大学并构建其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不仅能掌 握武术基础,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水平,而且还能通过武术段位的考评,获得相应的武术段位及 证书,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掌握的武术技能与知识能够得 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树立起信心、恒心去锻炼身体,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弘扬与传承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推广与普及是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普 遍存在的课程设置古板、教材内容单一的模式进行推陈出新的一项重大改革,尤其是对推动高 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体质和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章将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中的发展路径进行脉络梳理。

浏览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