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恬愉自得
《黄帝内经》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 精神不用,亦可以百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形体不受到过度的劳累,而在思想上又无过度的负担,一切以安静乐观为旨归,悠然自得为己功,他的形体就不会过早衰老, 精神就不会过多耗散,就能活到百岁之多。这说明“恬愉自得”对入保养寿命的重要。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此话与《内经》所说的“恬愉自得,’的意思不尽相同,但一个人的快乐情绪确是对抗衰老的积极因素。明代养生家胡文焕在《养性要话》中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近代养生家丁福保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 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是伤人,而欢笑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经络,舒气血,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资笑乐,而益身体也。飞(《丁福保训》) 所以,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应使自己恬愉自得,乐生欢生。如何才能达到此境地?清 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家李渔在《闲情偶语・颐养部》中提出一个方法称为“退一步法”。他认为,凡事只要退一步想想,就无烦恼产生,就可恬愉自得。他说:“以不如己者视之己,则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之已,则时觉可忧。”他举例说:“从来人君之善性乐者,莫过汉之文、景,其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武帝。以文、景于帝王应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觉甚逸;武 帝则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见其劳。人臣之善行乐者,莫过于唐之郭子仪; 而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李广。子仪既拜汾阳王,志愿已足,不复他求,故能极欲穷奢,备受人臣之福;李广则耻不如人,必欲封侯而后已,是以独当单于,卒至失道而自到。故善行乐 者,必先知足。”他又举贫贱行乐之法:“贫穷人行乐之方,无它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 寡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肌服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苫海尽呈乐也。”不过应当指出,这是一种消极的恬愉自得,颇似鲁迅笔下的阿Q人应当学习和修炼用自我意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恬愉自得的心境。最简捷的方法是将自己的意识指向美好的明天或对过去亲身经历的甜蜜体验的回忆。
3.情志相胜
人要恬愉自得,除了上述自我调节和控制外,还要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恬愉自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即愉悦的心境。但人总是处在各种社会的和自然的关系之中,他的情绪会受到来自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与人的身心需求合 拍的,也有不合拍的。这样便使人在情绪上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者说不同的心境。古籍上把 这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概称“七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分为喜、怒、思(郁)、忧(悲”恐,概称“五志,这里的“志”为标志的志,表明情绪表现的特征。很显然,无论是“七情”还是“五志”,都有对人的心身健康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或者说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人的养生修炼,就是要保养其积极因素,化解其消极因素。由此养生理论提出“以情胜情”,也就是“情志相胜,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一脏情志可匡正相应的另一脏异常情志,同时也会涉及其他脏 腑情志。医学心理学由此提出,对于影响与人的脏腑有关的情绪因素,应按下列程序予以化解:
怒伤肝,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喜伤心,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思伤脾,以怒胜之,以喜解之;
忧伤肺,以喜胜之,以思解之;
恐伤肾,以思胜之,以忧解之。
这种“情志相胜法”的运用,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很多记载:
【例一】《吕氏春秋•至忠》:齐闵王患了忧郁症,派人到宋国请来当时的名医文挚医治, 文挚看了齐王的病情后对人说:不激怒齐王,这病是治不好的。后来,文挚与齐王连约三次看病,文挚均失约不来,令齐王很恼火;最后好不容易来了,又非常无礼,不脱鞋就上了床, 并且践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更用粗话来刺激齐王。齐王终于忍耐不住,翻身站起,破口大骂。齐王这一怒,病情随之好转。这便是“以怒胜思(郁广的范例。
【例二】《儒门事亲》: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怒悲,哭罢便觉心痛呈结块,疼痛不已,诸药无效。名医张子和到达时,适有巫者在旁,张子和便学巫者狂言,以逗笑病人。 病人大笑,不二日,心下结块皆散。这是“喜胜悲''的一例。
【例三】《续名医类案》:有李大谏者,家世为农民,他考中举人,其父大喜常笑。李大谏第二年又考取进土,其父更大笑不止,历四年不愈。请某太医为其治疗,太医遣仆人告诉其父说:“你的儿子得了不治之症,将死。”其父闻之止笑为哭,悲痛欲绝,持续10天。后又告诉他说:你的儿子病已好转。从此,其父既不悲伤,也不大笑,成为常人。这是“恐胜喜” 的一例。
4.移情易性
为了保持恬愉自得的心境,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亦可自我移情易性,以化解不良因素的干扰。“移情”就是把由一种感情对象所引起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山另一种感情对象所引起的另一种情绪状态。“易性”,是指通过移情的体验逐渐由一种情绪状态变为另一种情绪状态。 简单说,就是将消极的心境转变为积极的心境。
移情易性,不仅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自我修养。古往今来,许多有名的人在遭到不幸和遇到厄运的时候,大都通过移情易性来摆脱精神痛苦。他们或移情「山水之间,或寄于著书立说。这后者是把导致心身创伤的不良刺激,变呈积极进取的动力,以新的生活心态缓解精神矛盾,创造乐观的生活氛围。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列举的;相传周文王被囚禁于牖里的时候,推演出古代的八卦,成为《周易》一书的主干;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和绝粮的困厄,这才回到鲁国,着手《春秋》一书的写作;屈原被流放以后,才做出不朽的楚辞名篇《离骚》;左丘明在眼失明后才著《国语》;孙膑被庞涓断其两足后,才编 呈《孙膑兵法》;吕不韦被秦始皇逐出京城,迁居西蜀后,他所主编的《吕氏春秋》才公开流行于社会;韩国公子韩非到秦国欲向秦始皇呈说他的学说,被李斯所谗下狱,才写出《说 难》、《孤愤》等名篇。《诗经》三百多首诗(今本305首),也大都是古人抒发愤慨所作出的。 这些古人常常是由于自己的愿望在生活中难以得到实现,才转而追述古往今来,著书立说。 至于说到左丘明失去双目,孙膑被断足,自然无法得到重用,但他们都转而著书立说,不仅从中抒发自己愤世嫉俗的情志,也把自己雄才大略,倾注于可以流传千古的文献之中。像这一类生活理想和行为方式的转换,也都是属于移情易性范畴。
常人虽不能如司马迁所列举的那些古代名人那样,但也可以由此得到启迪,用移情易性之法将消极心境转换为积极心境。现在我国和国外的不少残疾人就是用此法获得乐生的情趣。 正常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一个曾广为流传的故事,说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10月偕夫人到浙 江普陀寺游览,拾到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郭老再翻一页竟是一篇绝命书。郭老看后非常不安,连忙叫人寻找失主,不久找到了失主,原来是位神色忧郁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考大学连续 二年均落榜,于是想“魂归普陀' 郭老了解了实情后,耐心开导她,十分关怀地对她说:“你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 于是郭老将其下联改呈:“事事难呈事事呈”,横批改为“春在心中姑娘看后,感佩不已, 倾吐了自己几年连续受挫的失意心情。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