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前武术形态”是原始社会中表现为附在原始巫术中 的攻击自卫本能;“准武术形态”是从先秦开始一直经过隋唐到宋,武术开始有 了自己的技术操作特质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要附在其他的一些社会领域 中得到发展;到宋以后就是完整的“武术形态” 了,它体现在有了一个相当系统 的操作体系,有了拳术演练体系、有了丰富的武术器械体系,有了流派分化,还 有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并出现武术专著,于是可以独立发展而且能够对周围不同的 领域发生影响。

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术典籍大部分都是宋明以后的,先秦和汉代也有一些,但 多是附着在“兵技巧”上面,而且基本上也失传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准武 术形态”,但武术在宋明以后就比较完整了。至于近代的转型,则是被体育化 而走向“后武术时代”。不过,无论哪种时代,它核心都是肢体碰撞里面的环 境应对;人作为一种动物,这些应对恐怕是永恒的,军事可以消灭,因为军事 是政治的继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阶级消灭了以后自然也就没有军事了。但 肢体碰撞就不一样,肢体碰撞恐怕是永恒的,例如紧急避险,应付比如说火灾、水 灾、车祸、工伤、矿难,还有劳动保护什么的,特别是当代的社会治安和群体 事件、反恐防暴等,都是一种肢体碰撞的应对,事实上都用得上武术操作原则; 但这并不一定需要有个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而旦也无法使用现代武器。

所以对武术的看法是否应该要视野宽一点;一个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有

系统的观念,而旦更要抓住它的核心。按照我的理解,研究中国武术首先是要 求抓住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那个“特质”,不要停留在形式上那变幻无常的简 单“特色”上面,退出军事活动不等于退出全部的社会生活。例如,附在原始 巫术里的武、舞确实是不分的。但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中谋生劳作跟娱乐休 闲则是成了两类不同人群的生存方式,武、舞也就不可能不发生分化。另外,退 出军事活动也不等于退出全部的社会生活,个体本位的自我防卫根本不属于政 治性的社会组织行为。现在 离开了身体应对技术这个核 的本真性和完整性,把传统武竞技项目,让肢体应对异化为身体娱乐,由此使内在根据的“特质”变成了外 在标签的“特色”。从一些已经不是武术的东西出发去研究武术本身的历史发 展和基本属性,这恐怕只能是南辕北辙。少林武术是个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其 形成当要有自身的根据缘由,它确实可以受到外部一些不同条件的影响,但却 绝对不可能简单地全部由外面引进。我就简单讲这么一些,其中片面性的东西 一定不少,看看其他先生能不能再补充和纠正一下,并真的有以教我。

350

中华武术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中华武术本身可以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个体性身体应对技艺,然而其背后 却全息映照了整个中国文化,由此极富象征意义。

(一)武术和技击

为弄清中华武术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首先得界定其基本内涵。


  1. 中华武术的基本内涵


中华武术即中国传统武术。顾名思义,它姓“武”名“术”并生长于“中华” 在 这里,“武”字标志其技击搏斗的技术属性,“术”字标志其生活实用的社会 属性,“中华”则标志其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中国式文化属性。

广义上说,武术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以技击技术为核心 并具有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修心养性、会友切磋、悟 道怡情等多种社会功能的个体应对环境之综合实用技术,是中国人身体文化的 集中表现;狭义上说,它则是中国古代特有并突出内外兼修、用智使巧而不是 好勇斗狠、持力逞强的个人防身护体的传统技击技术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体系 相当庞大:就其客体构成而言,技术层面有徒手和器械那复杂多变的攻防动作 (“招式”和“劲力”)技术体系,风格层面有多姿多彩的不同流派分化,应 用层面有个人发挥的“武艺”(临场应对的个人风格)和“武功”(长期积淀 的身体实力),精神层面有自我认识的“武德”(基于社会责任的自律操守) 和“武识”(基于视野和眼界的应对胆识),价值层面则有“修己”和“服人” 两个方面极为广阔和多样的社会功能;就其操作方面而言,无论技术结构上依 托动作的“着法”、依托劲路的“劲法”、依托意念的“心法”三大部分,练 功进阶上始进门的“着熟”、已入室的“懂劲”、臻化境的“神明”三个阶段,还 有活动方式上解决身心关系的“练法”、解决表演与观众关系的“演法”、解 决了解技术掌握程度的“竞法”、解决敌我冲突关系的“打法”四种形态;它 们分别都有很不相同的特点和 要求,并构成一个庞大的技

术体系,由此区别于单一层面 的西方式“规范性身体技术”。

传统武术并不是所谓“普适性”单一层面那“标准化”的“规范技术”,而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发挥多样的独特性“个体技艺”,由 此历来被称之为“博大精深”。这里所说的“博大”还不只是技术结构和活动 领域的“庞杂”,而更多的是社会功能的多样和发挥空间的广阔,表现出“学 无止境”和“艺无止境”的极大“发展可能性空间”;这里所说的“精深”也 不止是分工意义的“明晰”和操作技艺的“精确”,而更多的是综合思考的全 面和操作体验的深入,表现出社会文化影响的持续和久远。就整体而言,中华 武术具有哲学的视野和历史的深刻,而并不总是停留在应用性的浅薄和工具性 的偏颇(尽管其核心始终都是实用性的执着)。在数干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变迁 中,中华武术始终都是围绕“武”(即肢体应对技巧之“技击”)的价值和规 律来发展的。我们可以借用武勇、武艺、武术这样几个称谓去大体描述它从依 托勇气力量,到依托个人技巧,再到规范技术这样的一个演化过程。历代统治 者对武术的严格控制(从“加强管理”到干脆禁绝),酷爱者对武功的苦苦追求,文 艺作品对武艺的夸张描述,观赏者对武技的心理期待,都从不同方面向人们提示: “武”字确实是中华武术的核心。

  • 中华武术的技击核心


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中华武术始终都是围绕“武”(即“技击”)的 价值和规律来发展的。我们可以借用武勇、武艺、武术这样几个称谓去大体描 述它从依托勇气力量,到依托个人技巧,再到规范技术这样的一个演化过程。历 代统治者对武术的严格控制(从“加强管理”到干脆禁绝),酷爱者对武功的 苦苦追求,文艺作品对武艺的夸张描述,观赏者对武技的心理期待,都从不同 方面向人们提示:“武”字确实是中华武术的核心。

这里所谓“技击”的本质,可以较为宽泛地理解为身体应对环境(而不是 表现自我)的实用性操作技术(而不是非实用的表演艺术)。它的基本内涵就 是肢体冲突时的身体应对打斗技巧。在中国文字中,技者,巧也,从手支声; 而击,原指车相碰撞,后引申为敲打、击打等意。二字合成的“技击”概念是 偏正词组,其中技为手段、击为目的,合起来用以表示借助于身体技能的暴力 性打斗博弈;而这种用于博弈的身体技能则需要通过长期的肢体训练(后天教 化亦即“文化”)才有可能 获得,因而区别于作为其基础的动物性攻击自卫本能,由此被称之为一种文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保 护自己、制服以至消灭敌手”。就身体训练而言,其作用目的主要是应对敌手而不是展示自身,由此区 别于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就技能博弈而言,其使用功能主要是防身护体而不 是竞逐锦标,由此区别于所有的竞技运动;就暴力行为而言,其作用形态主要 是非组织(或弱组织)的个体(或小群体)冲突而不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群体性 冲突,由此区别于真正的军事战斗;就身体表现而言,其操作意图主要是冷静 回应攻击而不是热烈表现自我,由此区别于表演的舞蹈艺术。再说一次,武术 文化的实质是技击文化,其基本结构从行为主义角度说,是属于一种“刺激一 反应”的应对活动模式;应对敌手不等于制造敌手,它不是一厢情愿的产物,而 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可以泛化为一般的环境应对智慧,并可在实际生 活中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它退出军事不等于消灭战争,退出安保也不等于实 现和谐,但如果一定要把用于避险防身的自我修炼演化为技能比赛的娱乐演 出,把“为客”的应对变成“为主”的演示,则是武术本质的异化。

浏览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