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宗教修炼同样是一种身体训练,由此世俗化了的禅宗修炼里面,确有一些跟 武术可以沟通的因素。例如金刚护法、勇猛精进、历劫救苦、普度众生、修持戒 律、大雄精神,还有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断灭烦恼、勘破生死、明心见性、顿 悟成佛等等,原则上都可以跟武术观念相通。少林武术就是吸收了禅宗的这些基 本观念,由此形成少林武术发生的内部根据,并借助达摩祖师作为自身标志的“文 化符号“»

达摩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流传下来的史料却无法证明达摩懂武术、创 武术和传武术,不过这也很难就此推断说达摩跟后来的少林武术毫无关系。达 摩在民间被神化为少林武术的创始人,它标志着中国武术演化中开始了 “引禅“史影”;没有“史实”固然不可能有“史影”,但“史影”却也不可能就此 等同于“史实”。从操作上看,禅宗有些东西其实也完全是可以引入武术训练 和应用的。按照我的理解,武术是有练身、用技、修性三重结构的,而武术的 这三层结构,一定程度又可以跟佛、禅的“戒、定、慧”三学相通。“引禅入武” 的意义,首先是中国武术的操作开始了从“外部应对”到“内部挖潜”的转变,明 确武术当以“内功”为基础,让气功融入肢体训练;其次是“内功”修炼突出 心意,参透禅机、勘破生死,放下对自我和对象的执着,以达无我、无人之境; 第三是持戒精进、普度众生,直面世俗矛盾、着眼人间关怀。

再说一次,中国式佛教禅宗的世俗化走向,首先是给武术提供了社会性的 宽容和保护,以至于后来竟然演变成“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状态。而佛禅“明 心见性、净性自悟”的“佛性”追求和渐悟、顿悟的修持方法,在一定意义上 也给武术的身心锻炼提供了某些极为有益的深层参照和方法借鉴(例如,佛家 戒、定、慧三学,就完全可以拿过来对武术的着熟、懂劲、神明进行解释和发挥; 招式讲求戒制、运劲依托定力、神明透出智慧)。佛家理论对意识层次的深入 细致分析,特别是它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在事实上还潜在地推动日后内家 拳类“用意不用力”的独特走向。它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人无我、法 无我”的信念,深化了内家拳类关于“守空、用虚”的理解。所谓“儒尊名教、道 法自然、释重心性”,佛家那勘破生死、勇猛精进的“大雄精神”,可以构成 武术精神一个重要方面的支柱。佛家对佛性孜孜不倦的探求,极大地提高了中 国文化的精神境界。佛禅对武术文化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内家拳类意识分辨 和心性修持操作方式的潜在影响,应该是不能忽视的。

武术的第一层结构是“练身”,属“器”的层面,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招式 动作去进行操作,用以处理人自我的身心关系,由此必洌艮从人体仑吉构的活动规律 和生理运行机制。而人体结构和它的运行机制全人类都是一样的,于是一些不同风 格的人体动作也就完全可以相互影响和融合。宗教修炼是一种身体训练,禅宗不立 文字、爵人心,它悟道往往通过包游打脚踢一类的身的作进行。例如附会达摩的《易筋经》,我看了一下书中画的绣像,发现跟中国原来的八段锦就很接近,里 面有些动作几乎是一致的,它 有着中国文化的根。与此同

时,我也不排除《易筋经》里 346 面有些动作跟印度文化也有不少关系,例如其中一些动作跟 印度瑜伽也颇类似,接受了印度“修心”文化的不少影响,这就是动作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武术的第二层结构是“用技”,属“术”的层面,武术操作实际上是劲力 的运用技术,用以处理人际活动的敌我亦即主客关系,技击技术的本质是力的 应对技巧,操作上讲到底怎么用力,怎么用气,所谓“气力、力气”,气也跟 力连在一起;所以禅宗里面调气练功的一些心得,同样也完全可以被吸收到武 术里面。

武术的第三层结构是“修性“,属“道“的层面。作为一个文化活动、文化 现象和文化符号,武术的最高层次是要修性,用以处理人在大环境中的天人关系,亦 即通过武术去认识自我,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儒讲尽心知性、安身立命,道 讲修心养性、修真得道,佛也讲明心见性、勘破生死,其实也都有“见性“、“求 道”的意蕴;由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武术动作去参禅,也可以通过参禅心得去练武,双 向互动。所以这个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根据和条件的因缘假合。

总的来说,武术整合身心的“练身”当然不假外求,但其应对环境的“用技” 却必须走出自我中心,至于反求诸己的“修性”则是要在大干世界的大化流行 中找到自身那个恰当的位置,而这一切又都不能痴迷于“五蕴名相”。根据中 国文化“身心一源、体用不二”的理解,参禅可以练武,练武同时也就等于参 禅,所谓“行、住、坐、臣卜,不离这个”,禅与武当是完全可以是内在融合的。把 禅与武理解为两个不同东西的外部拼凑,恐怕还不能认为是确切的,不过这个 结合却是_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四)少林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禅宗跟武术的结合最初还是比较初步和外在的,其中更多的是得到宗教的 宽容保护,禅宗理念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没有完全和真正深入到中国武术 的核心里面去(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道家的生命哲学)。这外在结 合的一个表征,就是自唐以后大概有六七百年,除缺乏史料支撑的一些传说 (如: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和尚曾三次邀请全国十八家武功高手到少林寺 进行武功技法交流;金、元之间,少林寺觉远和尚邀来白玉峰、李叟父子等 回到嵩山少林寺交流所学; 还有元代“紧那罗王”御红

巾军并传少林棍法的说法等 347 等)外,并没有发现少林寺有练武的任何正规的记载(当 ’然,正史无记载并不等于事身体文化活动: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实不存在),原来隋唐之间曾经是有过明确记载的,后来明清以来更有大量 记载,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明以后的记载其实也是踉政治有联系的,主 要是跟抗倭寇发生关系了,史书有少林僧兵参与抗倭的记载。此外,明嘉靖 年间平倭名将俞大猷路过少林观技,觉其“真决皆失”,于是择僧中少年有 勇者宗擎、普从二人随军南征并予以指导。宗擎回寺后以“剑诀”(长剑为棍,这 里的“剑诀”指棍的操作要领)授诸僧,少林武术于是又获重振。特别是明、清 以后,“少林武术”又跟“秘密社会”中的那些帮会发生了关系,少林武术 跟寺外武术有了很多的交流和融汇,并在这交流和融汇中成就了自己。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帮会借助“南少林”的传说(这背后反映了帮会踉朝廷“黑 白两道”那隐蔽不彰而且复杂微妙的关系),让南方拳系有了一个爆发式的 大发展,以至于后来言武功者无不说及“少林”,有帮会的地方于是也就都 有“少林”,帮会其实也就是“少林”。看来阶级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无法摆 脱跟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禅武结合较为深入的其实是在曰本。我以为,中国禅比较潇洒,是和平主 义的,由此较难融入肢体暴力。但曰本禅跟中国禅不太一样,曰本禅很执着,是 军国主义的,于是很容易深入到武术技击的核心,还由此成了日本武术道的精 神支柱。民国初年“军国民主义”思想盛行,一些到曰本留学的学生又把成了 曰本武士道精神支柱的曰本禅带回中国,用以指导少林武术。我们现在看到一 些少林武术的典籍,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是民国初年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 诀》,它是原来留曰学生根据“少林宗法”所载来改写的,里面的基本观念明 显受到日本禅影响,其操作风格比较接近贴身短打的广东南拳(它那古朴紧凑、硬 攻直上的勇猛刚健,就明显区别于当下到处表演那临风飘逸、高飘响脆的现代 长拳式“少林拳”)。至于当代社会,20世纪40年代王茅斋创立的“大成拳” 更有着非常明显的禅味。

中国武术近代转型探索中有很多条路,比如说孙禄堂走的是“返本开新” 那条路,用周易来统一各个武术流派;又比如说精武会是走“兼收并蓄”的路,引 入了不少西方式的近代理念;还有中央国术馆是“整理国故”的路,着眼于传 统技术的挖掘整理;王多斋 是“拳禅合一”的路,他是继承了《少林拳术秘诀》的 34R 倾向,他的禅其实也是曰本 禅,我把它叫做“出口转内 销”。此外还有,抗曰大刀队走的是“简化应用”的路,而马良的新武术走的是“兵式体操”的路,李小 龙后来走的则是“中西杂交”的路,这些转型反映了我们当今已经进入后武术 时代,武术活动需要寻找新的载体。

浏览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