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术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个人或民族的强大动力,不息对自强之追求的永不停息。“自强”就是要有进取的精神,做到立志向上,发奋图强,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息”就是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特别是在逆境中发奋和进取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 不折不挠的毅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追求的目标永不停息。中华武术历经千年,传承着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中华武术历来注重技艺的“炉火纯青”,追求技艺“炉火纯青”的过程, 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是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与严寒、酷暑斗争的过程;是不 懈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精 益求精,苦练功夫的过程;更是不畏困难、勇于拚搏和意志品质自我磨炼的过程。功夫是磨炼出来的,追求技艺的纯青就必然花费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教师系统的传授和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体悟到技术上的点滴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是长年累月刻苦磨砺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和成长的道路上,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的精神作风。“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只有具备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武术运动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既可以个人进行练习,通过表演锻炼自我,稳定心境,张扬个性,享受成功的愉悦;也可以通过多人集体演练,整齐划一的配合,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 而武术散手练习更能培养大学生敢,面对困难,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而对挫折 不轻易放弃。通过武术的习练可以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消除自卑和自负心理,提高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节武术与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一个人能否积极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谁也少不了与他人交往, 交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并 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不仅能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包括道德、文化、思想修养在内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也将全面增加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承受能力,形成一个 健康的人生。所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健康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一、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

一个人不管狒有多少知识,不管具备多么强的业务能力,如果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也终将与事业的成功无缘。社会适应,是指人在一生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特别是对某种社会困境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如对新的工作环境适应、对新生活在奏适应、对价值观念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积极 热情的社会参与,健康稳妥的社会行为,等等。

二、武术与社会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进步的显著性标志是竞争。现代人不停地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竞争,更重要的还有与他人、生活、工作、社会资源等的竞争。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具有健身而且还有防身的功效,练习者在锻炼武术的过程中强健体魄,不断提高攻防技能,在 艰苦的环境中经过不断的身体和意志的磨炼,培养不屈不挠地与环境、对手竞争的意识。武 术文化不断贯穿于武术练习中,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练习者形成追求仁义之心、礼仪之行 的竞争特点,追求精神的胜利多于比赛的成败。这种对竞争的认识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 起到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个人竞争心态的平衡,对正确的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三、武术与社会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兀,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否成 功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人与社会适应最直观最客观的体现。武术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 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是武术集体 竞赛项目,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人们在投身于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四、武术与现代生活方式

武术运动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武术运动是一种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 人们选择各种各样的武术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舞台、不同的区域实现各自不同 的健身、表演、防身、娱乐及社会交往等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武术运动开展已经成为新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四节武术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武术初学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运动损伤。为了有效地预防武术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了解武术损伤的发生原因、常见运动损伤机理以及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武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对于武术初学者,由于主观因素影响或客观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因此,了解武术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造成武术运动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准备活动的口的是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协调性,增加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克服人体机能的惰性,从而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问题导致运动损伤的情况有:

(1)缺乏准备活动意识,未做准备活动即进入运动状态;

(2)准备活动时间过短,机体耒达到最佳运动状态;

(3)准备活动时间过长,准备活动的作用基木消退;

(4)准备活动内容与武术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当或缺乏武术运动专项准备活动。

(二)身体素质差

武术初学者由于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和灵敏等素质较差,表现为肌肉力量和弹性差, 反应迟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差。而武术运动要求人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习练者为了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动作,就极易发生武术运 动损伤。

(三)技术动作错误

武术初学者由于对武术专项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熟练,未形成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 所以容易引起技术动作的错误。错误的武术技术动作不仅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的特点,而 且违反了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所以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也是刚参加武术训练或学习新动作 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四)客观环境变化

由于环境气候原因,比如高温环境下练习武术,容易引发中暑和疲劳: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抽筋和虚脱。低温环境下,容易引起冻伤,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差, 导致动作协调性差而引发肌肉韧带拉伤。由于服装的原因,比如鞋子大小不合适,也易引起 运动损伤。另外,还有场地和器械的原因,武术的套路运动活动场地要求地面平整,如果地 面凹凸不平,易引发运动损伤;山于武术套路中有各种器械练习,如果练习者之间、教师和 学生之间未随时注意身边练习者的动作和方向的变化,也易引起擦伤等损伤。

二、武术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武术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肌肉拉伤

1.原因

肌肉主动收缩超过了负担能力或被动拉长超过了伸展性,就会造成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武术运动中常见的肌肉拉伤是大腿后群肌的肌肉拉伤,如武术练习者做跳跃动作接劈叉动作时,如果两腿过度外展容易引起大腿内侧肌群的拉伤; 当练习者在做武术跳跃动作踏跳蹬地时,大腿后侧肌群容易因主动用力而引起拉伤;运动员比赛或训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也容易造成肌肉拉伤。

浏览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