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长拳发展史
长拳是拳术类的一种。长拳,有查拳、华拳等许多不同的拳种,各有不同的运动特点和技法要求。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基本技法,运动特点和要求。
长拳据说由宋太祖赵匡胤传出,故又名"太祖拳''。而“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 《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回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由此可见,明 代当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温家长拳等类别。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编》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新中国成立后,长拳的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原国家体委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查、华、炮、洪、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 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经过综合整理和加 工综合创编了现代长拳,并统称为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
华拳,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山东的济宁。华拳的套路很多,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
花拳,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江宁侠士甘凤池所创的一套短打拳法,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花拳注重实用,以跌法为主,不讲套路。
红拳,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元初即已流行。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有大红拳和小红拳之分。
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在上述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拳种——长拳。1958 年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初级长拳一、二、三路,对普及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也确定了长拳的位置;1960年国家体委编写了乙组长拳和武术竞赛套路“甲组长拳”,使武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自选长拳,对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1989年国 家体委又公布了“长拳竞赛套路”。这是一套内容充实、动作规范、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拳术,是近期国内外武术比赛,也是1990年亚运会武术比赛的内容,对推动亚洲和世界武术运 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节太极拳发展史
一、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著《太极拳论》。从此, 普遍采用“太极拳”这一称谓。
据武术理论家唐豪和太极拳家顾留馨等人考证,证实太极拳为清代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 也”。但大量传习太极拳是陈氏第14代传人陈长鑫。晚清时期太极拳传人北京,辛亥革命后由 北京传向全国。
二、太极拳的变迁
太极拳自陈王庭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代代相传。300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以下五大流派。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流传下来的代表套路有老架式(陈长鑫创)、新架式(陈有木创)和赵堡架式(陈青萍创)。
陈式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是,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动作有快、有慢。 一般在发劲和动作转换时快,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在动作终点时刚,过程时柔。整套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二)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在陈家沟学得陈式老架后创编的,后经其孙杨澄甫最后修改定型。架式以舒展端正、均匀柔和见长。
(三)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后经其子吴鉴泉加以修改而形成。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 从学于杨露禅,后来又拜露禅之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架式小巧细腻,动作柔缓平和。
(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河北定县人孙福全(字禄堂)所创。孙禄堂毕生研习武术,精形意、八卦和太极拳,并聚三家拳术之精华,融合一体,创造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以架高步活,转换轻盈为特点。因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太极拳
(五)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也称郝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从学于杨露禅之后,在陈式老架和新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后经郝为真、李亦舍修改定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普及推广太极拳,国家体委在1956年推出了“简化太极拳工为了适应太极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于1979年创编了“四十八式太极拳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出版了多种介绍太极拳流派的图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太极拳的作用正在扩大。1956年8月11,国家体委编印的《简化太极拳》,是根据杨式拳架编成的。从原来34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20个姿势,删去了繁难的重复的动作,从原来81个动作中简化为四组24个动作。原来杨氏太极拳, (以杨澄甫为标准)练完一套约需时8分钟左右,后来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而简化太极拳只需5〜8分钟就可以练完。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 1989年6月,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写了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陈式 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五套 太极拳。1991年和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又分别推出“太极剑”和“太极推手” 两个竞赛套路。这七套太极拳、剑的诞生,是太极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除拳术之外,还有散打形式的推手以及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枪等各种器械练习。
第三章武术运动的健身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无疾病或体弱的状态。”本章主要讲述武术与人体健康的基本理论——武术与身体健康、武术与心理健康、武术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及对武术运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武术与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体魄强健、无疾病和体弱状态。即体重适宜、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头发有光泽、肌肉丰满、皮肤弹性好。武术动作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功法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在本节中我们将武术分成五大类型,分别介绍各类型的锻炼效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锻炼身体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
一、长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长拳类武术动作内容有屈伸、跳跃、平衡、翻腾等,人体各部位器官几乎都参与运动, 这对人体的肌肉、神经等系统产生一定的良好影响。青少年进行长拳类武术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机能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部软骨最大限度地骨化,促进人体生长和发育。系统 的长拳类武术锻炼对心脏血管系统良好影响的表现为:安静时脉搏较慢,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低。安静时脉搏次数低,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脉搏徐缓”。它说明一个人的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收缩次数较少,血液循环能保证人体机能活动的需要,心脏能得到较多的休息。 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低血压”现象,这是血管运动的神经调节机能改善的一种反映。长拳类武术套路静力性工作较多,强度大,时间又短,造成氧债百分位较大, 达70%〜80%。氧债完全消除约需8〜9分钟,这就是说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 8〜9分钟才能恢夏正常。其相对代谢率为15.9〜19.5,约相当于5公里跑步的强度。因此也说明长拳类武术运动能提高呼吸系统机能,对呼吸系统是个良好的锻炼。长拳类武术讲究六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协调一致的要求,这一要求导致神经系统支配运动器它的能力提高, 促使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它更趋协调。比如长拳类武术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像闪电流星一样快速;静止定型,要像山岳一样安稳。做各种攻击性动作时要求快速爆发出一种“寸劲, 发力结束,则要求马上放松。这些都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所以坚持武术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必然能提高。
浏览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