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术运动 核心那基于生存竞争的技击
博弈活动,其实全球人类都是 一样的,但它要形成自己的 独特技术体系,表现为一定的 • 文化形态,那就要看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历史机遇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不同条 件的相互作用,使它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质。在这里,中国农耕文化背景下 的肢体应对方式,跟印度森林文化背景下的肢体回应方法,尽管可以相互影响,但 却不可能完全雷同,由此很难全盘照搬。任何技术都是一种文化,普遍的本能 不叫做技术。认为中国武术从印度传来,看来并没有事实依据。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并不了解印度文化,我们就看到了中国武术开始出 现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武术观念,武术是要有武术观念来指导的,没有这个观 念就构不成一个自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我们在《庄子》里面的《说剑篇》,还 有《吴越春秋》里面的《越女论剑》等等记载看到,都是用阴阳相济和变换 来描述武术操作,都表达出中国武术那种个体博弈“尚巧、尚智,而不尚力” 的“阴性”技击取向,由此并不完全适合军旅作战和竞技运动,但在个人肢 体自我防卫和紧急避险中却具奇效;这是最早完成并旦是极有特色的武术观 念,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完整地诞生来到世上。后来到了完全成熟的“武 术形态”中,传统武术便更是积淀并借助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学术思想。尽管 传统武术并非是社会上层文化精英所创,但主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却不 可能不对传统武术起着强大的催生作用。
我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第一个叫“起于易”,易就是巫术的理性化结果,因 为人的原始活动都是跟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巫术在当时是非常实用主义和情感 迷狂的。但周易则把它理性化了,用阴阳两个符号来描述万事万物的变化,所 以武术里面也用阴阳结构来描述整个技术操作。
第二个叫“成于医”,中医理论给它提供了一个人体活动的模型,因为它 是一种人体活动、人体操作,必须符合人体活动规律和生理运行机制,所以由 中医的经络和气血学说给它提供一个人体模型来解释。
第三个叫,,附于兵”,就是大量地依附在军事里面,作为“兵器巧”,即附 在冷兵器时期的单兵作战武器技术里面得到发展,但是单兵作战的军事武器技术
跟整个武术还是有区别的,群体对抗“事的成功”跟个体对抗“人的生死”,在 还有“主于道”,它的价值核心是“道”,整体倾向于道家学说。武术最 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强身健体、袪病延年,接着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还有 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这里所有的功能都围绕着人的生命来展开。中国的“道” 是自然重“生”的:它以自然生命作为核心,一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把握,另 一方面是“中庸之道”的动态平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以称之为“主 于道”。
接着是“融百家”。百家包括儒、佛、法、墨、杂,以及汉代经学、魏晋 玄学等,各个方面的精华都被融入到里面去了。最后则是“汇于理”,被统一 融汇到宋明理学那里,宋明以来整个中国武术的拳理阐释框架,其实就是来自 宋明理学的。
那么,佛教对传统武术到底有没有影响呢?我们知道,佛教是种外来的 宗教,其教义有着强烈的出世、禁欲、苦行和不伤生、非暴力等内涵,这些 东西不仅是和当时的中国文化环境格格不入,也和一切战争、杀戮、争斗、伤 害、侵犯等暴烈行为水火不容,从而跟武术本身宗旨和基本价值相对立。佛 教文化关于“四大皆空、五蕴为幻、人生是苦”,而人的身体则不外是个毫 无价值的“臭皮囊”之“解脱”理论,跟武术强身袪病的身体锻炼和防身护 体的技击技术方向,就价值指向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佛 教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实并未能真正和完全地进入武术理论深层(中国武 术的主导思想是道家的生命哲学)。不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特别是作为一 种倾向性的社会信仰思潮,佛对武术肯定是有影响的。然而它的影响到底有 多大,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大家的评价则很不一致,比如说在武术理论界 里面,有人说它跟佛家的关系仅是一个“粘附关系”,依附佛教的,借助于 宗教保护伞,这种关系是外部的,但有的人认为不是粘附关系,是一个“融 汇关系”,这种关系则是内部的。
(二)少林武术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里面就涉及少林武术的问题,少林武术是禅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武术,它 之所以形成这么庞大的武术体 系,甚至被别人称之为“天下功夫出少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按照我的理解,这 也是佛家所言的“因缘假 合”。我这里讲的“因缘”,它包含有外部环境或者叫做条件,即“缘”,有内部究竟或者叫做根据,即“因” 我 们现在看看武术是怎样跟禅宗结缘的:
首先是寺庙的原始选择。北魏时期少林寺的开创者是来自印度的拔陀,又名佛陀。他收了两个很有名的徒弟,一个叫慧光,一个叫僧稠,这两个人都有 奇功异能。慧光在一个井栏上面踢崔子,一口气踢了 500多下,身手非常敏捷。僧 稠后来变得力气非常大,原本他的力气是很小的,到处被人欺负。据说他做梦,对 大力金刚讲“我受人欺负,应该怎么办?请给我力量”大力金刚让他吃牛筋,于 是他变得很有力气。这些奇功异能尽管并不直接就是武术,但却跟武术同属肢 体技能,由此能够同类相通。可以认定,这种原始“选择偏好”所造成的“路 径依赖”,为以后少林汇聚天下武术人才做好了铺垫。
第二是禅宗的宗教宽容给武术提供了宗教保护伞,而宗教的神秘性则给它 增加了吸引力。本来佛教的基本理念跟武术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切名相皆为 虚妄”,有道是“五蕴皆空”,我们又何必执着“六道轮回”当中的那具“臭 皮囊” ?所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尽管人身难得,但它其实本来就是无常“空” 性的。从价值取向来说,佛教是主张跳出轮回、进入不生不灭,因而是“无生”,而 不是“重生”和“养生”,更不必“防身护体”,要彻底超越,勘破生死,无 所谓生死。从具体操作来说,武术讲究阴阳变换、五行生克、象形取意、体用 一如,属典型的中国式“实用理性”,基本没有佛教那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 着名相、五蕴皆空一类说法,完全缺乏印度文化的“空寂味”。所以在佛教的 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等那里,就听不到他们跟武术有什么关系。但到 了禅宗就开始中国化和世俗化了,“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彼岸跟此岸被统一 了起来,由此甚至出现了孝僧、艺僧、茶僧、酒肉僧等等,于是武僧、拳棒僧 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中国禅的庄子倾向极为明显,于是也被人们称之为“庄 禅”。这种庄子味的世俗化游世倾向跟传统武术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密切;行住 坐卧、当为即为,研几破执、潇洒放达。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还有《水浒传》 里的鲁智深,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所谓“狂禅”的面貌。寺庙的宗教保护使 少林寺成了传统武术的集散地。
如隋末少林的“拒贼”、"助唐”,+三棍僧助唐王,跟政权打上交道,得到 政权提供的特殊政策和大量封赠,这对少林的发展非常关键(中国的大多数寺 庙,至今看来还是在走这条路),于是后来便出现了正式的僧兵,明代还应召 跟官府一起打倭寇,清代皇帝也给少林寺题字。至于传说中浩朝的“火烧小林寺” 事件,史料上则找不到任何根据。近代以来少林寺的被烧则是民国年间军阀石 友三做的。
第四是经济上的原因,南北朝以来寺庙经济得到大句的发展,手庙有很多 的财产,特别是北朝、隋、唐的官府都“钦赐”给少林大景;田产,使它具有了 封建大庄园的规模,这种“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重点倾斜、优惠待遇”的结果,使寺庙跟周边产生了不少的经济摩擦和冲突,所以需要有僧兵来保护庙产。
(三)少林武术形成的内在根据
这些外部条件给武术提供了_个可以在寺庙落脚、聚集、交流和适宜发展的 环境,由此少林寺也就自然地成了_个天下武术交流汇聚之地。少林武术最初可 能是社会上的武术家给带入寺庙的,但仅仅是外来的东西在少林寺落户,这也很 难说就是什么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必须要有点自己“特有“的贡献。我们知道,所 谓实践,不外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操作活动” 。武术流派的基本依据在 于其武术观念的某些差异,少林武术的形成,当要有佛禅观念的影响。
浏览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