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在中国武术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健身作用,而后的两千多年中, 中国武术的内家功太极拳类武术,就一直在为人类的养生健身服务。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她融养身、健身和修身功能于一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健身价 值,深受国内外男女老少的喜爱。太极拳类武术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其动作要求处处呈弧形、螺旋式的伸缩旋转,始终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 手足尖端。练习太极拳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并刺激身体,促使内分泌物质保持适度的均衡。 太极拳讲究内劲,而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 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长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在练习太极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 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配合,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一大 特点,可以对人身整体的和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南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诸多拳种的统称,目前也是国内外武术套路比赛的重点 项目之一。南拳虽然流派繁多,但是有共同的风格特点:手法多样,而且“多短拳”,故有“南拳北腿”之称;动作紧凑,劲力刚健,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 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稳有力;身法吞吐浮沉,腰腿身手贯穿一致,手起肩随, 完整一体;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气催力,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声,以助动作饱满刚劲,突出南拳的刚烈风格。南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 经常锻炼,能使肌肉发达,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又由于南拳的蓄劲闭气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导引养生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与中国古代导引养生之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引养生类武术要求调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说明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 更加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导引养生类武术强调放松,即全身心放松很明显,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从而仃助于通经活络。导引养生类武术的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有利于促进经脉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中运行。其所特有的在放松的基础上圆润转动、阴阳交错的大小动作,能使经络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 体结构和经脉循行路线上300多个腌穴,受到广泛的、深层的触动。可见,导引养生类武术锻炼可以使经络渠道避免发生故障,保持疏通贯达,从而发挥经络系统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保持身体健康,防止或减少疾病。
五、对抗类武术的健身作用
对抗类武术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器官积极参与,对于全面发展练习者各项身体素质有重大作用。对抗类武术练习强度较大,对爆发力、速度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一机能变化,使心肌代谢加强,收缩压升高、从而刺激心肌使血流量增加、张力 增强、收缩有力;另外,耗氧量增加,对肺通气功能的提高,肺泡活性的保持、改善等心肺功能的增强有一定作用。长期坚持对抗性武术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结缔组织弹性改善,肌腱弹性和韧性加强,使练习者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体格健壮。
第二节武术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改变而发展。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观念对我们的医疗保健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也就是说,人们在关注生理健康 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重新做了一个定义,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都应保持良好的状态。”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态, 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 适应,将心理健康视为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根据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并 结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正确评价自我;②意志力强,热爱生活和学习;③有效地调整情绪, 适度地满足需要;④保持健全的人格;⑤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⑥适应能力良 好,人际关系和谐。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得到别人的信任。
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三、武术促进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武术促进人体智力发展
武术中的套路运动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技术上要求习练者把内部的精气神和外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意在形先,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这种特色就要求习练者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要对自身有意识的控制,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动作和意识保持高 度的协调一致。武术动作的演练不仅是肢体运动的完美展示,更是一种文化渲染,表现出武术所独具的神韵和内涵。而武术中的“精、气、神的表现与学生的智能和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学习和反复练习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动作的模仿力、善 于思考和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技术动作理解和掌控力。同时在学习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和套路过程中,首先是对动作的全面观察,然后才是对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 并根据套路动作的顺序逐一进行记忆,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前提下,逐步积累才能真正地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另外,武术中的技击运动表现出了竞赛的特性。在两个人的对抗中,不单单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在情况复杂多变的竞赛过程当中,要想战胜对手必须要对信息进行快速地收集,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快速过滤,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注意能力,不会被不良信息所干扰,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经常参加武术运动能够提高这些能力。
(二)武术可以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武术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研究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 的人只要练习太极拳或做导引养生功15分钟以后,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其原因是武术运动可增加脑部血液流量,促进体内一种能产生良好感觉的“内啡吠”的释放,从而改善情绪。 而喜欢和经常参加武术运动的人,还可以在武术运动中不断获取一定程度的满意度,这种满意度会令人产生快乐和积极的情绪,并通过这种成功和满足的体验不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进而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更好地致力于学习和工作中。
浏览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