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祖籍顺德均安,父亲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本人生于 美国,成长和成名则在香港,并曾就读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系,攻 哲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背景。笔者以为,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念就有什 么样的实际操作。武术技术本身确实不是思辨,然而这并不等于必须排斥思辨。李 小龙在描述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我之所以选读哲学,与童年的好勇斗狠有 关联。我常问自己,胜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那么重要?怎么样 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导师协助我选系的时候,认为以我发问的精神,最 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才活着。”笔者以为,哲学并不是作 为名词的“世界观”,而是作为动词的“观世界”,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哲 学活动并不是孤立的“长知识”:'搞学问”,而是不断地“提问题”、“爱智慧”。哲学 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世界到 , 底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是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是“世界到底可以怎么看”和“应该怎么看”。科 学探究的对象是“事物的演化根源”,哲学探究的对象是“问题的逻辑究竟”动 物的生命只是自然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人却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 动物只有“实存”、可人却有“应然”;动物只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可人 却要改变世界、创立生活。哲学就是要帮助人们寻找这个“应当”。李小龙正 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把握了哲学的精髓。

我们知道,中国式思维是一种意象型思维;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象形取意去把握对象,并借用哲理符号去处理对象。李 小龙武术也明显地继承了这样的一个传统。有人认为,李小龙大谈哲学是借“玄 学忽悠”以神化自己,并让追随者由此误入歧途;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事实 上当前确有不少人利用科学的名义来进行忽悠,把技术异化为艺术。任何操作 都应提高到理性认识层面,而这种提高所采用的方法却可以不同。中国传统哲 学使用阴阳五行的意象符号,这跟西方逻辑推演使用的拼音符号在实践上是等 价的。历史上哲学为科学之父,哲学的实际功能是为人们探究真理的工具,而 并不是遮蔽人们认知的手段。借助哲学超越当下的认知局限,这是没有什么可 以指责的。

李小龙大学时期最崇拜的东西方哲学家有中国的老子、德国的尼采、法国 的萨特等。他的气质跟萨特的存在主义颇多相似之处。萨特提出要重新认识人 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没于社会的群体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 被理性所束缚。李小龙正是这样做的,他我行我素,好表现自己,总是不断地 选择更高目标,无限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看了尼采的书后,觉得尼采 的书就是为他写的一样。尼采大力张扬“强力意志”,呼唤“超人”,是为“强 者哲学”。李小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强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时候、任 何事情上都以年长他许多、且功夫高深的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为乐事,他渴望并 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强者。李小龙还把这些“强者哲学”跟中国道家的“潇 洒自如”和“圆融无碍”贯穿起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空 以求全”、“法无定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没有规则是唯一的 规则”。而这五花八门的一 — 切,又被统一地放在美国突出竞争、讲求效用、追求成 功的实用主义文化的背景上。

武术本质是肢体冲突的 技击技术,并不是传统秩序 的身体教化。其基本功能是自我防卫的制人取胜,也并不是娱乐升平的争霸夺 魁。在中国式“实用理性”的文化背景下,“是否有用”本是其唯一的“存在理 由”。但在宗法社会的活动环境中,同一的技艺却被“尽善尽美”的全面和全 能性的追求给分裂了。所谓“实用”总是相对于一定操作目标来说的;“博大 精深”的技术体系在当下多种诉求的作用下,竟然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由此反 而变得“极不实用” 了。李小龙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指引下对传统武技进行了改 革,博取众长而又得其简易,并由此创立了敌手进攻时就势迎截反击的“截拳 道”。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有三大要素:其一是效率,速战速决;其二是直觉,以 求生本能支配拳法、脚法;其三是简朴,丢弃花拳绣腿,力求一拳一腿解决问 题。这三者相辅相成、返璞归真,构成“无技巧的技巧”。由此他概括出截拳 道的十二个字:“体用、弃形、劲、疾、反应、时间、哲学”。这些说法全都 是直面生死博弈的操作主题,并没有把武术“内劲”神秘化,美国出生和求学 的经历,使李小龙的探究长于要素分析(单向线性考虑)而弱于综合平衡(多 维矩阵思维),由此耗多养少,很难张冠李戴地归咎什么神秘主义的“玄学忽 悠”。所谓“由博返约”、“万法归一”,李小龙的哲学实际上不外是要让武术 中被异化了的东西重新返回自己技击技术的本真。据笔者的了解,李小龙这个 方面的工作,孙禄堂、王茅斋等人也早在进行。其不同的地方在于,李小龙的 当代西方文化背景更为突出,并通过影视艺术的传播手段造成世界性影响。李 小龙这个工作至今尚未真正完成,而且也还有明显不足的方面,由此需要后人 进一步加以认真探究。

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20世纪60—70年代的 美国处在一个极其狂乱的年代。有“新左派”思潮影响下以反战为主题的校园 反叛运动,还有以黑人为主体的民权运动,以及环境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更 有同性恋、性解放和嬉皮士等反主流文化运动使美国乱成一锅粥。当时整个世 界也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状态中。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法 国的五月风暴、波兰的团结工会、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还有柬埔寨波 尔布特现象,其社会性质虽然并不相同,但其所谓“动乱”状态却是一样,很 难归结为某些或某个强势人物 的恶意挑动和权力安排。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个人的 坚强意志和独特个性去取得成功当是极富魅力的。李小龙, |的永恒影响在于他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特定时代,而任何离开时代内容的所谓普世东西,其实都是没有生命 力的。

(本文尔是在才、顺德召开的《妃念李诡辰"周洋大名》 的告题发言稿,女《武豕》求必2000年第《木供有丈料》 括我,收入本书时按本书要朱卷有润饰。)

 

关于少林武术的一个谈话

一§ —

在中国,少林拳系是“禅武合一”或“拳禅合一”的符号和标志。传说少 林拳是禅宗达摩大师创编并传授下来的,这个传说究竟是否属实?我是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自学练武的,至今已经练了半个多世纪,最初学的还是被称之为 “北少林拳”的北方拳种,对此有过不少的亲身感受,所以今天可以跟大家简 单交流一下自己对武术的一些体验和看法,其中恐怕不免有些想当然的胡说八 道,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刚才阿兰拉先生谈到达摩跟武术的关系,认为 武术是由印度经达摩传给中国,而中国人也常说“天下功夫出少林”,突出少 林寺是中国武术的“祖庭”。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中国武术的历史形态和学理渊源

武术原本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环境应对综合实用技术。它的“根”在 哪里呢?它的根是动物性的攻击自卫本能。这个攻击自卫本能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经一定思想观念指导进行技术化以后,就逐步形成一个技击的技术体 系。有什么样的武术观念便有什么样的武术形态,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 程,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独立的发明创造。整个少林武术不外是中国武术自身历 史演化发展的结果。

最先出现的是孕育期的“前武术形态”,原始社会后期武术开始从动物本 能升华,其技术训练则依附在原始巫术活动里得到最初的发展。接着在先秦到 汉唐进入生长期的“准武术形态”,有了自身特质并初具规模,基本的东西都 有了,但尚未从“兵技巧”等领域中独立出来形成自身系统。在宋明到民初则 进入成熟期的“武术形态”,有了套路、器械、功法和搏击实用的庞大技术操 作体系,有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分化,还有了自己的完整理论解释,并向各个不 同的活动领域扩张渗透。此外还有一个衰老期的“后武术形态”,从民国开始 到现在它又逐步脱离技击技术,日渐体育化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 技和表演项目。

浏览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