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出现了“武舞”,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由于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西周对武术很重视,把武术列为贵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开始有了专门的学校,把射御、 习舞、干戈列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武术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但 是,奴隶制时代的武术,主要川于军队征战,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奴隶们不可能有从事武术锻炼的自由,所以武术活动的范围狭小。因此,应该说虽然奴隶制的产生创造了武术,但 奴隶制的落后性又给武术带上了限制其发展的桎梏。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的潮流中,武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武术人才。管仲在齐国招募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 者〈《国语。齐语》)来训练军队。齐桓公在春秋两季举行全国性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豪 杰俊雄,以勇受禄。武术开始从军营走向民间。而孔子是将文武两门学问积极引向民间的第一人。使武术由官学走向民间,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转折,是春秋以后武术获得长足发展的首要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登上了历史武台,锻铸工艺突进,出现了制剑精良的民师。当时盛行击剑,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职业剑士,文人佩剑也蔚然成风。剑客、剑土、剑家的出现, 反映了剑术已开始从军事战场脱胎出来,进入宫廷和广大民间。同时,一些积极促进改革的 政治家和军事家,努力推行新的军事训练制度,使有武术特长的人可以得到国家的使用和优 待,客观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秦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运动。随着“宴乐兴舞”的兴起,剑舞、刀舞、钺舞、 双戟舞等也流行起来。

在汉代,武术的攻防格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除击剑外,还有以剑为主体的长短兵器对打,如“剑对械”、“剑对戟”等。

两晋南北朝实行俯兵制并以武选兵。对士兵的武艺有较高的要求,既要会拳术的搏虎擒拿技术,又要善射并能使用长短兵器;既能疾跑,又能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对发展武术技巧、速度、耐力、力量等诸方面的素质很有利。

入唐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长足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此时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等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裴曼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有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有影响。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对公孙氏的剑术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

刀术,在唐代成了阵战的重要武器。枪术也流行于军营和民间,剑术在战场上逐渐消失, 只流行于民间。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发展,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刀的“弓箭社”,以射弩为主的“锦标社”和“射弓踏弩社' 以角抵为主的“相扑社” 等。这些群众组织为武术的交流、传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以习武卖艺为生的“路岐人

元代,统治者为防止人民反抗,一方面在军队加强练武,另一方面禁止民间练武活动。 虽然如此严禁,但民间武术活动仍向前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由于建立了武学,恢复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艺术的功能价值,在明代更为人们所认识。军队练武,总以军事实用为标准,选择那些实用的“真艺”进行训练,反对“花法”、“虚法”;从健身和表演的角度看,“花 法”和“虚法”却受到群众的欢迎。所以,无论套路技术与对抗的攻防格斗技术,都趋于成型和完善,明显地形成了体系。

明代的拳术,记载中有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种之多; 棍术有俞大猷棍、少林棍、紫薇山棍、张家棍、青田棍、程家棍、腾蛇棒等;枪术出现了杨 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合枪、峨眉枪、少林枪等;刀术中有单刀、双刀、 偃月刀、腾牌刀等。明代武术项目之多,是过去所没有的,通常概括为“十八般武艺”,即:”一 弓、二鸯、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钢、十三挝、 十四受、十五叉、十六把、十七套索、十八白打飞《五杂姐》)。这里面包括了徒手以及长兵、 短兵、软兵等器械。

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不仅表现在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在武术理论的不断总结、 研究、建设和发展上。出现了《武编》《阵纪》《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武术专著。

到了清代,拳术和器械的种类继续繁衍,自明末清初至清末时期,形成了太极拳、形意 拳、八卦掌等主要的拳种体系。仅《清稗类钞・拔勇类》就记载了几十种拳术和器械、对抗性 的比武,如手搏、摔跤、器械对打等也有所发展。

近代以来,民间出现了许多武术组织。1910年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以传授武术为主,在香港、东南亚一带设有分会。1918年成立“中华武上会”,1926年成立“致柔拳社,“武 当太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和“尚武国术研究社”,1928年初,钮水建、蔡兀培、何应钦等 26人倡议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 这些武术团体对传授和发展中国武术起了积极作用。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行过国术国考,进行拳术、器械、短兵、长兵、散打、 摔跤等比赛。还组织了一党规模较大的武术团体游访东南亚,1936年还赴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表演。

民国期间,从第5届到第7届的全运会中都有武术表演和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武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得到重视和发展。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国家体委成立后,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 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1954年武术列入体育院、系正式课程。 从此,武术逐渐进入各级学校。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 目。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并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同时还组 织出版了简化太极拳、甲组、乙组和初级的拳、刀、剑、枪、棍等套路的,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流行较广的长拳、南拳和太极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为武术的普及和提高起了重大作用。

1978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厂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织调查了全国流行的主要拳种。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工作,在南宁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1983年5月,在南昌在开了全国挖掘 整理工作会议,在挖掘整理工作收到显著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武术史纲》和《中国武术拳械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武术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大发展,全国范围的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活动,使一些濒临失传的拳技和资料得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华武术拳械录) 等著作。1984年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难设立武术学科专业方向领土点,授予教育学硕上学位。1985年9月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院作为高级学术研究机构,不仅组织国内外武术学术、技术研究和交流,也是我国武术运动训练、竞赛等活动的管理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通过近十年的试点,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术协会的统一领导下,各省、市、自治区以致不少县都建立了武术 协会、武术馆、武术社、武术研究会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络,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浏览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