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西方话语 表述,修性的内涵不外就是“认识自己”、回到自我那人格的养成。在因缘假合、缘 起性空的大化流行中,人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人类活动特点在于能把自己的 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并把所有活动基点都建立在意识的自我控制上面。古云: “人生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三才贯通,由此可以参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因 而能够替天行道。”这不是天生能力而是修炼境界,在把本能上升为文化的同 时又把文化变成新的本能,从生物感应、动物感知演化为人类精神,由此实现 自身生命的进化。
笔者前面文章说过:“这里有意思的是:,性,的建构亦即形成,人之所以为人, 的’意义’,这明明是'实'和'有’,但基于道门修炼的太极拳却落脚于寻找’虚' 和'无'。”有道是“无中生有、以有还无”,这里应该明白,所谓“人性原点” 的“玄、元、真、朴”,并非是事先给出那“僵死的定在”,而只是一种基于某 种关系的功能性动态存在,是大化流行那普遍联系网络中“有无相生、阴阳相济、五 行生克、虚实变换”的一个节点;所谓“修性”就是要“跳出轮回”并找到自己 在宇宙中的恰当位置。借用佛 , ] 家语言来说,便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五蕴为幻、缘 起性空”的“妙有真空”。我们只有“破除两执”走出自我 中心,确实理解和把握这个关系中“区别其余”的独特节点,才能“为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和“为自 己立法”,成就“真正的人” .
我们强调,这里的修炼原则是“去蔽悟真”,目标是“同合大道”,内涵是“穷 理尽性”,效应是“知性知天”。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为生命能量的价值走向,对 应精神层面“让人作为人并旦能够成为人”的文化自觉。有道是“天命谓性、率 性谓命,顺天循性、自然而然”,这里追求的是各循本性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国武术没有绝对优势的僵死信条,它那“一山还有一山高、一物降一物”,以 及相应的“阴阳相济、五行生克”和“风水轮流转”观念,不但打造出极为顽 强的生命力和韧性战斗精神,而旦还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重、对潜在可能探究、对 自由发展追求之人文精神;这与当代“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求是完全相通的。它那“动中求静”之探究,深得变易、简易、不易之要,反 对各种“着相”、“拘泥”,由此可以去掉遮蔽、体无悟空、反思现实、解构 异化、追索究竟而返璞归真。于此我们还可看到诸如心统性情的表现与天赋人 权的给予,尽心知性的自觉与法律规定的契约,率性任情的性理与逻辑推演的 理性,返身内视的去蔽与对象把握的求知,处处都呈东西文化“对立统一”那 很不一样的特色。
我们这里追求自我觉悟、同合大道的“得神”。不过这里所谓的“神”已 经超越了个体生命“得神者生、失神者死”那生理机能界定,上升为“宇宙大 道”的对待互根、大化流行精神。在这里,我们看到它所强调的“炼精化气、炼 气化神”,内涵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背后实质则是寻求自身生命的 意义和主宰(人的生命意义,是在个体的身体、精神以及整体的自然、社会之分 化过程中产生的,所谓“穷理、尽性、至命”,这是使生命进入理想状态,从无 规定走向有规定;借用冯友兰先生说法就是“让人作为人而且成为人”);它那 “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内涵当为“悟真、参同、同合大道”,其实质则在于 返璞归真而形成新的可能(人的生命发展,则要在个体的身体、精神以及整体的 自然、社会之扬弃超越中进行,所谓“悟真、参同、合道”,则是让生命走出原 先状态,从有规定的分化回到无规定的混沌)。这是一个构成“太极图”首尾循 环的“阴阳鱼”。有道是“反 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但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天道循环、周而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中田传坑武术文化论南
在这里,有无相生、阴阳相济,而动静相间、开合有序。“有”是以“无” 为背景,“实”则以“虚”为前提。我们知道,意义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又 是从无规定建构而来。“顺为生人、逆则修仙”,回到本初恰好是为了新的发 展。这也就是太极拳中所说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西哲有云:“人 是上帝没有完成的作品”,人不能停留在既定的状态上,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 我、突破本能而学习新知。在这超越和突破的背后,直接走向当代人文精神; 这跟马克思所说那“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明显相通。正因为 这种扬弃和超越,让人能够自我主宰从而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 它区别于当代贪得无厌那“发展生产力”的“工业文明精神”,并跟“生态社会” 的未来发展战略相通和相接。其区别于西方人的中国式智慧,则是万物一体、主 客消融、自然无为、同合大道的逍遥游。生命的意义并非是现在就能给予和决 定的,事物从根本上说只是大化流行的自发行为和状态,“自得”的真实含义 当是“得之于道”。
我们反复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 作为意识对象;养生的归宿当是反思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人的自觉,而不能仅 是停留在存活时曰的延长。武术应对并非是无目的之“为变而变”,所有应 变的活动都是用以通过自身生命系统的整体协调和有序运行,并由此实现生 命的价值和体现存在的意义。它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特别讲求自身生命运行的稳定和持续。武术观念中的“动中 求静”,不但强调了具体生命过程的边界和生命能量的有限,而且还强调了 生命活动的可控性质和活动目标的有效性能,因此追求自我生命质量的提 高。如前所述,中国式的哲理首先是易理,所谓“易有三义,变易、简易、不 易”,这就是讲以动应变、动中求静,把握规律,在变化中求得永恒。所谓 “我身自有长生药”,“我命在我不在天”,旨在健康长寿的养生应对活动最 根本的便是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它并不限于一般适应性的身心自我调整,而 且更重要的则是促使生命自觉和挖掘生命潜能, 化相适应。在这里,即象明 性”和“尽性立命”,于此 生并在最后又融为一体,其
Zhmu VVemm
天,炼神还虚以合道”。(本文原是斗的〜》讲废讲稍,经修订后芬别我入宗 教文化出版社2011耳4月版的《佛学文化•论案> 和佛教4文化 划版瓶2011 4 10月版的《佛教4个甩丈化文淀国际学木计冬论 文乘》二也 笔者曾就其提妥以代国人的生命有巷〉为题在乡卜 耳位作过演讲。收入本市时又调壑了承先的老十内机弄破了校多 的补光和发择。)
中国传铤式本文化论第
一代武哲李小龙
—§ —
只懂拳艺操作的工匠是武术拳师,既懂拳艺操作又有武术理论的则是武术 家。武术技术的运行,表现为“手眼身法步”的物质性操作应对,但在这背后,却 需要有“精神气力功”那精神意蕴的探究调控。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很深的哲学 意蕴;它“虚而不空、无形有物”,超越动物本能而创造人类文化,使操作实 践得以走出当下而趋于未来。武术确实不是哲学(武术讲操作,哲学讲思辨),但 如果没有哲学精神的支撑,武术功夫也是“上不了身”的。作为一代武术大师 和演艺大师的李小龙,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专业,并旦提出了自己一整 套武术哲学。他说:“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极端,但是我以为国术的内涵部 分,似乎已经日渐晦暗,而国术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有着它的道理。我想,国 术应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把哲学精神,融进国术里去。所以,我坚 持读哲学。”他进一步解释说:“单靠功夫在技艺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一个人 成为个中高手,他必须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 生命的本质达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时才能求得,这也是要达到道家的所谓无为。所 谓无为则包括了明心见性,即要能让自己的思想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与外 在的干扰。”正是一种高超的武术哲学,使得李小龙的魅力长存。
浏览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