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卦化生观

八卦化生的含义是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八卦化生与太极说、阴阳说为一个系列。

太极为本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化生万物。

八卦是易学研究的主体。从八卦“卦”字来看,从圭从卜。圭即土圭;卜指观测,指用以 感日影。八卦,即从四正四隅八个方位测出天地变化的重要记录。每一卦有三爻组成,次序 是自下而上。最下一横叫初爻;中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此三爻取两种不同符号进行 各种组合,便形成八卦。

武术的各个项目,都与八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作为指导原则的, 当推武术中八卦掌为代表。八卦掌是依八卦说而创立的一种拳术。八卦掌以一掌表示一卦, 共八掌,又依八八六十四卦派生六十四掌,以喻变化无穷。八卦掌与八卦关系的关键,依然 是一个圆字。

八卦掌按《周易》理论创造,运动时沿圆走转,按八个方位进行,即所谓四正步、四斜角。走转时上静下动,发劲是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全身上下虚实分明。由于八卦掌是用走 圈的形式不停地左旋右转,在转圈时不停地变换招式,这种转圈换式,沿圆走转中改变招法, 是八卦掌运动的独特形式。

八卦掌左右运动对称,圆转折变、阴阳相易、物极必反、终而复始、循环无端,具有八卦哲学的重复变化的循环论观点。在与人交手时,随对手动作变化出不同招式。八卦的招数千变万化,随机应变,“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以示变化之多。

三广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飞《老子•四十章》是老了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命题。这句话是指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意思。对立面转化思想是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发展是事物对立面实现转化的结果。我国古代哲学中转化思想是很明确的。《易 经》中的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逢凶化吉都是讲的转化思想。老子《道德经》中关于转化思想也是很丰富的:“反者道之动”、“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飞《老子・七十六章》意思 是指植物的幼苗虽然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相反等到壮大了,反而接近枯萎。在本章中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告诉人们兵胜易骄,兵骄易败、易灭。

武术理论中指出:“反者道之动”,是构成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有的称为武术技法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都表明辩证法的转化思想,在指导和影响武术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武术中的转化形式绚丽多姿,进攻与防守这对矛盾关系,遍及武术的各个项目中。在技击中攻 与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攻能转化为防,防能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这里 充满着辩证法。因为攻是为克人取胜,防是为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克人制胜,均为达到一个 目的。但是攻防、胜败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吴殳《手臂录》)其妙处在于运用了矛盾的转化思想。

动与静,刚与柔,内与外,正与奇的矛盾关系也是遍寓武术运动中。“极柔软而后极坚刚”, 这是因为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生相克,变化异常。动静、内外、正奇同样如此。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运动的魅力是与它自身转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分不开的。

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飞《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哲学上讲的条件是广义的, 一般来说,有共同条件和特殊条件;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有利条件 与不利条件等。兵法上“兵贵神速”、“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就是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实现由弱到强、由败到胜的转化。武术上“以快制慢”、“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拳打迅雷不及掩耳”都是为了争取主动权,有效地攻击对方。“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后发制人”则是 以慢求快的另一种手段。动静转化,阴阳转化,刚柔转化在武术中随时可见。实现其转化都要有一定条件,这些条件有的表现在技术上,有的表现在战术方法上。“反者道之动”是武术技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原因就在此矣。

(四)形神统一观

“形神统一”在武术上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神统一”在哲学上归属于物质与意识、 存在与精神问题。二者何谓第一性?何谓第二性?谁决定谁?是哲学史上唯心论与唯物论长期斗争的基本问题。“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 家荀子和范缜对形与神关系的看法。他们肯定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神也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这些基本思想,成为“形神统一观” 的哲学基础。

形神统一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武术上讲的形、神,其内涵是多层次的。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行为而言,形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就外与内而言,形是外在的具体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精神内容。 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在形神统一哲学观的影响下,“形神兼修”成了武术练功的重要原则。拳路百宗,各个拳种都有自身的练功要求,同时各家各派都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既体现了矛盾的个性,又体现了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武术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达 到“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拳谚体现了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武术练功中对基本功要求很严,讲功法和步型,同时也重视内在气的训练,“气宜沉”,“意注丹田、“沉气实腹”。只有内练与外练的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实现强健体魄的目的。

“以形传神”是武术演练的重要要求。武术很讲究神韵、气势、气质。武术的动作是由人 体四肢、躯干以及不同运动形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面的形,并能通过形表现出动作精 神实质内容。形是直观的动作表象,神则是理性控制把握,是攻防技术、节奏而表现出来的 气势、神韵。神是形体的一种功能或作用。神形体现,手到眼到正是形对神的体现,通过眼睛传神,眼要明锐,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无“神”的动作,其形必定无味、呆板,缺乏内在力度。

“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武术的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是靠内在物质“气” 或“神”的外化。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 原则。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中国古老武术的一种特殊训练。中国武术的练功理论与哲 学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古代认识论对武术的影响

何谓认识论,即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认识论是与本体论交融在一起,同样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古代的认识论带有很大的直观性,尤其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性,这是古代中外哲学家的共同缺陷。

我国古代认识论对武术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提出的认识论命题。他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 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在武术理论和实战中常 以“学以致用”、“因敌制胜”、“切合实用”的词语表达。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社会实践是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武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战争的需要,自卫和健身的需要,武术才得以产生。中国武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制约,受到古代文化、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 广大,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极其复杂,加之封建宗派、行会的斗争, 使中国武术派别林立,拳种名目繁多,器械丰富多彩,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中国历史的特殊环境,为炎黄子孙孕育了人类值得骄傲的瑰宝——中国武术。

浏览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