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与气说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本源,又主宰着世界,这就是“道工中国古代哲学在本体论上有它的一致性,又有其多样性。老庄哲学的本体论集中表现为“道论”与“气论”。
“道”的观点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老子用了一个“道”字,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即“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据演化万物的总根据。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 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在说明事物的根本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日道。飞《老子•一十五章》 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飞《老子・四十二章》)大意是说,天地未 生成前,是混沌的,无形无物。道由静到动,生出天地、阴阳,然后万物生。看来老子在本体论上属于一元论,表现为思辨的猜测性。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的根本思想亦认为由根本的 “理”即道,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武术之道 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也是武术训练从形到神的至高境界。
与“道论”一脉相承的“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气”是庄子对老子“道”的具体化。庄子认 为,构成宇宙的本体是阴阳之气,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飞《庄了•至乐篇》)这即是说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又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飞《庄子・知北游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春 秋时代起,"气''就已成了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随着占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气”的认识进一 步明确与丰富。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 产生万物。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人问世》)祖国医学 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我国体育史研究者旷文楠撰文说:“道,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 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它与道一样是武术的精微所在。可以说,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泛化与体现。中国武术把气作为武术的本源,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构建了中华武术独 特的有关“气''的理论体系。“气”与养生更为密切,研究表明“气”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视“道”与“气”为事物的规律。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 的质量好与坏,决定了人之生命状态的优劣,养生的重要作用与目的就在于此。气是生命与 世界的本体,但气由不同的渠道表现,内容又有所区别。所以,历代武术家们都把“气”作为人生命的本源,人非“气”不生。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以意调气' 形意拳要求“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达到气聚、精固、内壮、体健的效果。
总之,老庄哲学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也是武术的根本,是研究武术对象与目的的重要哲学渊源。
(四)天人合一说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令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木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中国哲学大纲》) 台湾学者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武术理论上统称“天人和谐,。何谓“天”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大自然,人应包括在内。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小车宙。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的孟子,“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卜》)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诫,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点是天人相通。武术是人体的运动,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要达到武术的的,必须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和一致。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武术的主要原则,是拳道之理。武术传统练功十分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口的。人生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势必要影响着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只有顺应四季的变化,主观顺应客观,方能提高锻炼效果,若违背自然法则势必损害身体的健康。流行在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季 节和人体内五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走功的各种练习,秋季主练脾胃功, 使之有助于肝;冬季主练肺功,使之有助于肾;春季主练肝,使之有助于心;夏季主练心, 使之有助于脾胃。五行拳练功理论要求:人的内五脏、外五官,皆以五行相配合,顺乎自然, 适应自然。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中的各种象形动作,象形拳主要是汲取 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理之中。
学习自然,利用自然,自然为我所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内容。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使人们产生了不少灵感,仿生自然就是重耍表现。人们改造世界的许多举动都是受到动物的启发所致。仿生学的诞生是人们仿生自然的实践总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从自然生态中受到启迪。许多拳种以动物名称而命名,如虎拳、猴拳、螳螂拳、鹰爪拳等。这些拳种把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融入拳术的一招一式之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象形拳类,大大丰富了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
“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在武术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武术之花。
二、古代辩证法对武术的影响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古代辩证法是武术的重要哲学基础,是武术战术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阴阳学说
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目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易经》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讲阴阳的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飞《易系辞》《易经》就是探 讨阴阳变化广泛存在的规律。阴(一一)、阳(一)组成八卦,八卦的重叠组成64卦,以此来说明自然、社会的复杂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观,渗透于武术传统理论之中。武术理论一般包括:拳理阐释、技法原理、 练功理论、技击原则等。中国传统武术理论都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穴《庄子•人间世篇》以后历代武术家在撰写著作中,都提到过阴阳,不过到清代以后,阴阳哲学范畴在武术理论中才逐渐深刻和系统化。
阴阳学说是武术传统理论的哲学构架。由于阴阳对应思想衍生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 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显藏、屈伸等。这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武术理论中。王宗岳《太极拳经》开首就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分等变化。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
武术中许多拳种十分强调刚柔相济,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如长拳十二型,要求“动如涛、 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了阴阳关系。从武术运动状态和运动属性来讲,阴阳也广泛体现。“出手为阳,收手为阴”,“攻为阳, 守为阴这种阴阳、攻守之势遍寓于武术的各种动作中。从战术原则来说,运用阴阳对立统 一关系是克敌制胜的秘诀所在。“阴来阳破,阳来阴破”,“静中用乱,乱中用静' ”以柔克刚, 以刚制柔这些均为技击中的基本原则,实战中运用自如,方能取胜。
浏览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