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爪亮翅式。“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 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 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 收回处,功须七次全”。(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 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 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式足跟提起,离地约10〜13厘米, 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 下),随式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 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九鬼拔马刀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 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 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 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 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 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 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 能上移。(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 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 踵Q鼻息均匀,目微左视。(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 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三盘落地式。“目注牙毗,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 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上 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虎,两掌翻齐 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式,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 目前视。(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 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3)由上式,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 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 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 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 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青龙探爪式。“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 注平”;“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土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 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 护腰式。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式身略向 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 仍作仰拳护腰式。两足踏实勿移。(3)由上式,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式推掌至地。膝 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式,如本 式(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卧虎扑食式。“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 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两足 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式,偃背腰还似砥 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式(左 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 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式, 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 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3)由上式,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 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 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 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 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 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 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 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饿虎扑食。 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打躬式。“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 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两手齐持脑, 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 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 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式。头如顶物,目向前视, 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2)由上式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 胸凸臀。(3)由上式,屈膝下蹲成马裆式。(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 曲,足跟勿离地。.工尾式(掉尾式)。“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 昂目注,鼻息调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 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肱,以7为志。(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 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2)由上式,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 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3)由上式,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4)由上式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 不离地。(二)易筋经外功练功时,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 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做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 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1)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 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 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2)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 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 共默数49次。(3)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 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 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4)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 曲,拳心相对(34厘米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5)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推对,两臂稍屈;两 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 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6)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3 厘米),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 一松为1次,默数49次。(7)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 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 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 次。(8)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 距离16〜20厘米,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 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9)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 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7厘米,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 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10)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 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 默数49次。(U)第11式:两臂落下,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 离脐3〜7厘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 为1次,默数49次。(12)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 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自我保健应用]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大 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或慢性病患者。可显著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 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 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注意事项】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式”, 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 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