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一种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 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 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 能的作用。(一)“两手托天理三焦”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松垂身侧,然后徐 徐自左右侧方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 托天状,同时顺势踮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 轻轻着地,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 深呼气。(二)“左右开弓似射雕”法直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两臂在胸前 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 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接着左臂向左推出并 伸直,头随而左转,眼看左手食指,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 平拉作拉弓状。动作复原后左右互换,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 则展臂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三)“调理脾胃须单举”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 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Q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 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四)“五劳七伤向后瞧”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心紧贴腿旁,然后头 慢慢左顾右盼向后观望,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向后望时 吸气,复原时呼气。(五)“摇头摆尾去心火”法两足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的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式。 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 作圆环形转摇,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摇。在转腰的同时,适 当摆动臀部。如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六)"两手攀足固肾腰”法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如 碰不到,不必勉强),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 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反 复多遍。本式采用自然呼吸。(七)“攒拳怒目增气力”法两腿分开屈膝成骑马式,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 右拳向前方缓缓击出,右臂伸直,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 虎视。然后收回左拳,如法击出右拳,左右交替进行。如配合 呼吸,则击拳时呼气,收拳时吸气。(八)“背后七颠百病消”法直立,并足,两掌紧贴腿侧,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 离地数寸,同时昂首,作全身提举式。然后足跟轻轻着地复原, 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足跟提起时吸气,足跟着地时呼气。[自我保健应用】两手托天理三焦”法可吐故纳新,调理脏腑功能,消除 疲劳,滑利关节(尤其是对上肢和腰背);“左右开弓似射雕” 法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力,加强呼吸和血 液循环,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病态;“调理 脾胃须单举”法有助于防治胃肠病;“五劳七伤向后瞧”法可 消除疲劳,健脑安神,调整脏腑功能,防治颈肩酸痛;"两手 攀足固肾腰”法可增强腰部及下腹部的力量,但高血压病和动 脉硬化患者,头部不宜垂得太低;“攒拳怒目增气力”法可激 发经气,加强血运,增强肌力;“背后七颠百病消”法可疏通 背部经脉,调整脏腑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可增强体质, 防止疾病。第三节易筋经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 意思,“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 息,外动以强筋壮骨。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 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撰成。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式。易筋经 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 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 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势及锻炼法有12式,即韦驮献 杵(有3式)、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 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式、工尾式等。易筋 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 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 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 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 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 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易筋经内功.预备姿势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腭微向里收; 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 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2 .韦驮献杵式(第1式到第3式)o(1 )第1式“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0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左足 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 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式,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 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13〜17厘米。或取合掌式: 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 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2)第2式“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 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3)第3式“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咬紧牙 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 处,用力还将挟重看。”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 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 为3厘米;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 调匀。收式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 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 足跟随式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摘星换斗式。”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 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只手擎天掌覆头, 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 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式身向左微侧。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 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视右掌 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 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 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倒拽九牛尾式。“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 观拳,两膀用力”;“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 膀,观拳须注双瞳”。(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 屈膝下蹲成马裆式;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 对,拳面近地;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式,随式直腰; 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 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式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 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式(面向左方)。两上肢同 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 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 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 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 炼,姿势相同。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