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诸族,均极重视军事。契丹兵制,凡男子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 下,皆隶兵籍。蒙古族在备受金朝残酷压迫下奋起斗争,擅长骑射的蒙族人民,更是全民皆兵, 男子从十五岁到七十岁都要入伍,成吉思汗把其臣民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军事组织编 制起来,加上骑射精通、武器精良,所向无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元代文艺戏剧的发展,给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地,在元代戏剧中有很多武打场 面,如:“三战吕布”、“单鞭夺槊”、“关大王单刀会”等。促使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为后来武 术套路发展打下基础。元朝少数民族执政,政权建立以后,吸取汉族武制,选拔军事人才。但 是,他们在重视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为巩固其统治,禁止民间习武,尤其是汉人习武。元代 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 属犯罪。武艺虽然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传授,因而阻碍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但是民间武术仍然艰难地向前发展。明代武术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剌 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 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为了抗击倭寇,军事 训练被重视起来。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 实记》、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 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 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因此,明 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武术项目之 多,是过去所没有的。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概括为“十八般武艺”,即“一 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 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 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 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清代武术清军入关以后,随着火器的出现,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意识到火器 的厉害,在强调骑射、长枪等训练的同时,军队以开始配备洋枪、洋炮。至甲午战争后编练的 “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 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开始兴盛,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大量流入民间,成 为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也成了白莲教、天地会、清水教、义和团等组织的主要装备, 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武术与传统文化 结合,产生了许多武术流派,诞生了近百种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查拳、太祖长 拳、洪门拳、翻子拳、螳螂拳、虎拳、鹤鸣拳、少林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武术名著有:《手臂 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茂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另夕卜, 对武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逐渐分离开,并在更广阔的民间 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使得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此期间最终形成。 主要标志是: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武术内功的形成;武术套路的形成;内家拳的出现,以及 对武德的明确要求等。
近代武术发展概况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 的负面影响,但在“强国强种”理念的号召下,武术曾一度兴盛。它的发展特点有二:一是以 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 规范化的方向演化,由于备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强国强种”。一些社会名流 和教育家,广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对传播和发展武术 起了积极作用。1910年,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191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体育研究社,同 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武士会。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国家 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 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的 中央“国术馆”等,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武术专业人才1924—1935年,历届全运会上武术都被列 为正式竞赛项目。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表演。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旧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 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武术受到严重的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已经沦落到奄
浏览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