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罅,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至廷宫中」 这些举措大大限制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在暴秦的残酷压迫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没有武 器的情况下,起义军只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而秦军则“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 刺,强弩不射”,最终灭亡。汉代刀、剑、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武术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汉 书•艺文志》把当时的兵书归为:《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三篇; 《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就载有大量 的射法和武术技法,如《逢门射法》两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 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武术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从史料看来,武术技法 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不但有兵器的对练,甚至出现了空手夺白刃。曹丕的《典论•论 文・白序》中记载的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容入白刃到汉代武术套路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从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密授项庄假以剑舞为名, 行刺杀沛公之实来看,当时剑术套路已流行于军中。汉代沂南墓剑饰图中帝王欣赏剑土舞剑充 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兵器的对练、角力、练力、试力、比武已经相当流行并发展壮大起来。 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汉代的刀、剑、相扑之术也东传日本。由于骑兵的发展,剑已经不 适应马上作战,刀逐渐代替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以其他非军事用途继续发展下去,佩 剑之风盛起,而且有严格的佩剑等级制度。至此,武术已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紧密 地围绕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渐形 成的套路技术。套路技术的艺术性较强,具有固定的动作次序;既有单练,也有对练;既有短 兵对短兵,也有短兵对长兵等形式。这样,在军事方面具有实用性的套路与以表演为主而突出 演练技巧的套路,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力,因而长期并行不衰。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匈奴、鲜卑、揭、 氐、羌等西北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 南迁以后,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 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 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间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世兵制,士兵全家为兵,家传武艺促进武艺的提高另外,世家大族和地 方豪强为了自卫或扩大势力,建立“坞壁”,农民成为依附豪强的“部曲”,经常练兵习武,使 得武艺在民间推广。直到北朝末期,才创立府兵制。由于作战方式以骑兵为主,所以马上兵器如矛、稍等长兵器得到了发展,较之以前更长、 更重,称为“丈八稍。”傅玄《失题》诗有“弄我丈八相”《释名》日:“矛长丈八日稍,马上所 持”刀剑等短兵也发展较快,而且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兵器,赋予新的意义,晋人多佩带刀佥h有的用木剑代刀剑,此时的刀剑除了兵器以外已成为饰物。《宋书•礼制》:“剑者,君子武 备……自人君至士人,又带剑也。白晋代以来,始以水剑代刀、剑。”各朝君王都重视习射、练武。《南齐书•礼志》:“秋金之节,讲武习射。”人们习射主要有 两点:练准;练力致远。由于弓矢威力强大,因而可以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周书•蔡祜传》 记蔡在一次战斗中被东魏人围困,“乃弯弓持满四面据之,东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 取祜……敌人渐进,可十步,祜乃射之,正准其面,应弦而倒,便以刺杀之敌乃稍却,祜徐引 退”。此时的拳术也有非常高超的技艺《魏书》记“孝文帝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髀 骨”。《梁书•杨侃传》:“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尝于兖州尧庙,踏壁直上 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同时娱乐性 武术发展也较快,拳术套路雏形已经出现。《魏书•奚康生传》:“正光二年三月,肃宗灵太后于 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康生乃为力士舞,及于折旋,每顾视太后,举手踏 足,瞋同颔首,为杀搏之势”,生动描述了拳术之动作神态。为躲避战乱,保护寺院,许多寺 院、道观开始组织习武,武术与佛教、道教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袭。其 特点是“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选取.这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 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这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把武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这在中国历 史上功不可没,使得武术更加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内容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 穿劄、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盛唐时期尚武任侠之风,涌现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同时唐朝文化与武术也结下了渊缘,出 现了大量描写武术的唐诗。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贾岛也在《剑客》 中写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股剑》:“愿 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杜甫的《观孙大娘舞剑器行》详细描述了剑器舞的奇妙之处。由于少 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习武更盛,少林武僧也闻名于世。角抵又兴起,而且盛况空前。 《隋书•炀帝纪》:“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 帝数微服往观之。”唐代的君王大多也喜好角抵,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与飞剑、走索、早船、击 鞠、杂戏等一同表演。远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等。武舞和武术套路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此外,随着刀制代替剑制,枪是阵战的主要兵器。徒手格斗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开 展兴盛,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发展贡献极大。两宋时期的武术两宋武术主要表现在武艺多样化发展。军事武艺继续沿用武举制,招募优秀士兵入伍,进 行统一训练,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弓箭等远射兵器已达高峰,最强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 “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在短兵 器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输入中国。宋元时期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民间 —70 —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如“弓箭社”等。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 (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 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 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 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 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 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民间练武结社的习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 扑社”等。在城市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出现了大量的以卖艺为生的民 间艺人,其内容不仅有单练套路,还有对练表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当然这 些场所少不了角抵表演。理论方面著有军事名著《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 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等都有所论述。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