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虽然在原始社会的斗争中得以萌芽发展,构成了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只 是处于萌生阶段,还没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因而真正的武术是在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在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武术开始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军事技能,并开始向专门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夏朝还出现了 “序”和“校”等以武术为主 的教育机构,进行各种武艺的传习和演练。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 《史记》记载,夏王桀就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殷商时期,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那时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田猎 已经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而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田猎时,将士们驱驰车 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田猎的记录。随着青铜冶炼技 术的发展,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开始出现,大大增强了武术的杀伤力。商朝还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土气,形成了四面八方的臣民来殷习武的局面。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为了维护贵族专政,对贵族子弟进行“六艺”训练。所谓“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射”、“御”都是与武术有直接关系的训练内容。“射”、 “御”分别指射箭和驾驶战车,“乐”则是周朝开创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 做四次击刺的动作。这种套路后世称为“打四门”,在后来的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也能见 到,足见其影响深远。另外,学校还请著名的将帅讲述武术课程,武术文化教育的气象由此萌 生,武文化开始成为中国古文明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列国图霸的阶段,也是武术的格斗技能迅速发展的一个 时期。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据《管子• 小匡》记载:为使齐国强盛,齐国宰相管仲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 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为了发掘人才,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会举行全国 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人才充实到军队中去。经过训练的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 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人,如入无人之境,使齐国成为后来的 霸主。在这一时期,武术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列子•汤问篇》中有“纪昌学射”的故事,其将 学射的教、学、效果评估三部曲一气呵成,成就了古代武术教学难能可贵的一页。甘蝇是古时 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他只要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 卫曾向他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工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 “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 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就这样一天、两天……两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 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 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上,每天都 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 再看其他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得很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 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却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学到了射 箭的真本领。

奴隶制度的崩溃,使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武术技艺开始以个体性为基础向多样化发展。 为了提高武术技能,习武者之间比试武艺已经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打法也出现了进攻、 防守、反攻、佯攻等。而且,随着武术的发展及技术日趋完善,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武术理论 也开始形成。《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国有一位著名的女击剑家。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还有一套技击理 论。其剑术理论阐明了其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等矛 盾双方的关系,是技击理论的千古经典,也成为后代剑法的基本要诀。值得注意的是,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 表演艺术。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 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 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时,自己再动手。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急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 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庄子曾对剑术评价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由此可见,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 这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第三节武术的发展与现状古代武术的发展概况(一)先秦时期的武术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同时战争的频繁,促进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 商周时期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战车为两轮四马,方形车厢,上立三位甲土。左方为一车之 首,称“车左”,又称“甲首”,持弓箭主射;右方甲土称“车右”,又称“参乘”,执戈、矛作 战;中间为御手战车上的武器还有:戟、殳、佥限《晏子春秋》日:“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可 见当时既有弓箭远射,又有长兵击刺,还有短兵相接。《楚辞•国殛》日:“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盾的发明和改进, 当时光盾就有大小形状不同之分,所谓“五盾”。为了步战的需要,短兵、拳搏、角力也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武士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西周射术与礼乐相结合而形成“射礼射礼共有四种:①大射,天子与诸侯在举行 盛大祭祀之前为选拔参与祭祀的人而举行的射礼;②宾射,诸侯来朝天子或诸侯互相朝拜时举 行的射礼;③燕射,天子、诸侯娱乐宴会时的射礼;④乡射,乡大夫举行乡饮酒礼时举行的射 礼。这四种射礼根据身份不同使用不同的侯(箭靶):天子自射用虎侯,诸侯射用熊侯,大夫以 下用豹侯。每人皆四矢,设置众多职事人员管理竞赛,如司射(掌握射法,测量距离)、梓人 (制侯张)、太史(点记射中之箭数)、司常(举旗报告射中成绩)、射鸟氏(取回射出之箭)、车 仆(供应报靶、记分者之护具)、大司乐(射箭竞赛中的奏乐)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战争方式由车战渐变成车、步并用,进而发展 成以步骑为主的形式。武技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 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形成了多样化的武术文化。这一时期人们斗剑成风,不但涌现出越女、 庄子等击剑高手,还造就了一大批侠义之上,如荆轲、专诸、曹沫、聂政等。最重要的是出现 诸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军事巨著。同 时,随着斗剑之风的日益激烈,兵器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超,制造出的武器也越来越精良,而 且具有地域特色,正所谓“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 然也”(《周礼•考工记》兀《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详细记载了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 及龙渊、太阿、工布等名剑之特色与神异。如巨阙,能穿铜釜、绝铁。纯钩,“扬其华,淬如美 蓉始出,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20世纪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时两千余年仍光华灿 烂、锋利无比,可为确凿物证。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尚武强兵一直是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主要政策,国家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如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 展,同时也促进了武器的改进。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