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三)武术的健心价值通过武术训练,预防心理因素诱发的疾病人的心理因素与疾病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 明确提出,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疾病的内因。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过:“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 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存。"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许多疾病都有心理根据。心理因素可以改变体内激素的平衡,扰 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能力。在生气、紧张、焦急的时候,血液中的儿茶酚氨、 五羟色氨等生物活性物质数量增加,从而诱发高血压、溃疡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溢血等 疾病,若精神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或压抑,会导致精神病、癌症、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 偏头痛、神经性厌食症等病。恶劣情况就像细菌一样,可直接侵犯人的机体。练太极拳是最佳 的休息方式之一。在练拳中,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又要精神集中、舒适、安详。因此, 对忧愁、焦虑、痛苦心情,是一剂有效的良药;能使身心方面的紧张状态全面放松,使大脑皮 层在运动时得到充分休息,提高大脑皮层的机能,使机体反应敏锐,动作灵活,从而减低神经 系统的紧张性,防止因精神紧张诱发的许多心理疾病。通过武术训练,培养自信心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以意识指导动作,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使 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怡闲境地,故可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情绪开朗,乐观向上。接受调查的665名练太极拳者(短者3个月,长者58年),100%的练习者反映自我感觉良 好或较好,无一例自我感觉不良,亦无一例出现精神病症状。年轻人感到精神振作,生活美好, 须加倍努力工作;中年人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须大干事业;老年人感到青春焕发,对生 活充满希望,晚年幸福,再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心情。更有八旬老者能去全 国旅游,爬名山、过大川,从而延缓了心理的衰老,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习武防身是个传统观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必然的联系。我 们的祖先利用格斗方法保护自己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防卫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我国处于改革开 放和经济建设时期,流动人口增多,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致使社会治安恶化。国际风云 变幻莫测,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人们渴望学几下擒拿、格斗、危难时刻能保护自己生命财 产的安全。社会上各种武校和散打培训班多如牛毛,许多大公司老板都重金聘请保镖,这都充 分体现了武术的防身价值。在以防身为目的长期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武术训练,培养沉着冷静的心态武术中的部分练习,要求练习者思想高度集中,用意念引导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 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式随神移。因此,通过武术的练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击水 平及心理境界都不断得到提高,信心大增,智慧提升。有了信心,有了成绩,有了涵养,有了 智慧,心态就会趋于沉着冷静。通过武术快速攻防练习,提高反应能力武术在对抗练习时,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防守对方的进攻,并寻找机会做出反击,经常的 练习与实战,练就了高速的反应能力。武术有专门的练习听力、眼力的功法,通过这些功法练 习,可以练出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武术平时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与形体动作相融一体, 配合默契,长期的练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通过武术的立体性思维训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武术的套路练习时,动作的方向感,招式的立体性,训练了形象思维,增强了想象力。武 术对抗练习时,经常要想象对手的进攻与防守,所谓“视无人时为有人,视有人时为无人”,这 些都是立体性的思维活动,对训练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具有不可思议的显著效果。武术高级 阶段要练习“意想体证"等功夫,这是完全依靠想象,来达到功夫修炼与攻防技术的提高。通过武术的攻防练习,培养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武术动作的每招每式、进攻与防守都包含轻重、疾缓、上下、内外、刚柔、进退与虚实等 辨正思想,在武术的教学与练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了辨证思考的思维习惯。 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矛盾统一的辨证思维后,才能真正学好武术,所谓“非循阴阳变易之理不能 把握胜算,能利用阴阳变化之先机,即可所向无敌”。此外,学习时老师还要求学员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地逻辑推理,提高了思辨能力。通过观赏武术竞技和表演,培养审美能力武术的美能激发人们积极求胜的斗志,又能陶冶情操。武术的审美可分为技击美和技术美。 两者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以美启真”,的独具魅力的审美特点。在演练套路时人们可 以感受到“打”的氛围,在散打中又能体现到“演”的韵味。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摔打跌扑 等不断变化的形体表现,通过演练时的刚与柔、快与慢的节奏变化,通过动如脱兔、静如处女 的性情体现,使我们获得一种悦目的美感。审美能力在观赏武术竞技和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得到 提高。武术要发展,需要靠竞技来提高。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增添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 希望。李小龙等武术明星,将中国武术搬上银幕,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中华武术走向世 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观众如云。2001年全国第九届全运会上,武术作 为非奥运项目,其金牌数又增加3枚,而这3枚金牌又全部增加到“散打”项目中,这预示着, 体现竞技性的武术散打竞技观赏功能的进一步加强。通过有目标的武术训练,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要求立身中正,头容正直,形神一致,动作匀速缓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中 求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处处充满哲理,故常练之,可使人的A型性格(冠心 病易患者)改变,使急躁、焦虑、易怒、小气、多疑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 观,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习武者长年坚持不懈,晨起晚归,风雨无阻地锻炼,还能培养 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消 极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加上清晨的宁静、空气的新鲜、柔和的拳术,更能让人心旷神怡。因而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健体强身的拳术,还具有博大精深的太极精神,它既能提高人的修养,又能 健全人格,使情操得以陶冶。武术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也有良好的激励,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目标逐渐接近,积 极性就原来越高,如此长期的训练,就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了担忧、恐惧、自卑等不 良的阴暗心理。武术学员之间,由于水平不一,故老师要求学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得对任何人有轻 视、嘲笑的行为,老师也不时地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故有利于改善消极性格,培养积极心理, 使每个人都不断进步,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风尚。武术在技击中,要求学员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全力以赴,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变得积极向上,勇敢坚强,自信坚强,开朗豪迈。通过武术运动训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武术运动经常是集体习拳。虽是群体活动,但因大家都是为健身而来,彼此无猜疑、隔阂, 无利益冲突,容易亲近,谁缺席大家都关心询问,并常相互切磋技艺。在交流拳艺过程中,交流了情感,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改善了人际关系,从而疏导了因工作中造成的心理压 抑和感情危机,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达到心理相容,心理相通。在改善人际关系 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修养,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奉献,培养了人的精神文明,也提高了人的 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行为水平。通过武术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武术教育可以培养 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武术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造人生观和道德观, 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纯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武术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武术比赛中,中国武术健儿夺金摘银,中国武术散打对抗拳击、空手道、泰拳等国外搏 击中,大获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操,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自豪。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