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舞狮对于武馆来说,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门技艺 的传授,也是一个武馆是否强大的标志。武术和舞狮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 秘书长张杰奎先生说过,舞狮可以体现一个武馆的实力。在佛山•大多数武馆都有舞狮队,这 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也是武馆强大的体现。舞法。从外形上来说,佛山的大头狮子俗称“佛庄、笑狮”,它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 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笺。中山、鹤山的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和豹 仔”。此外还有龙头狮、公鸡狮等,都各具特色。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以神似 为基础,同武术相结合,摆脱了具体形态的限制,它塑造了一个夸张、威猛的形象,具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南狮在动作上和武术中的象形拳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一种模仿性创造,区别在于 武术追求的是将模仿动作中的技击提炼出来,而南狮的表演却意在模仿外在形状和动作本身蕴 含的意蕴。武术的起源决定了武术的技击本性,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健身功能日益显著,但 武术是因为技击功能的存在而成长发展起来的。南狮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产生 的,内容借助狮子的生活习性来展现人们的思想,内容充斥有抗暴等内容,武术内容被吸收进 取也就合情合理了。武术和舞狮有着内在的技术和文化交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弱化, 表演竞技功能发展越来越快。南狮的发展也逐渐向着竞技表演方向在发展。两者在发展方向的 思路上有了共同点,发展过程中的借鉴也变得日益经常起来。

三、悦神、祭神中的武术

武术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武术的实践最早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 技能,也是最能表现各个民族护身获食的一种技巧。但在以后的宗教生活中,我们看到各个民族的武术实践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变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在宗教仪式中举行武术活 动的目的丝毫没有了原先再现武术行为是为强体献艺,或是以技术求生的目的意识。无论是 从实践的目的、表演者的心态,还是武术行为所施的对象,都是为了愉悦神灵、驱撵鬼魂, 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神鬼之舞。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纳西族最晚形成于明代初期的东巴武舞 中看出来。东巴武舞的主要表演者即是祭司或参加祭祀仪式的旗人。东巴武舞的主要内容即纳西族早 期体育活动的刀、棍、拳术套路。但东巴武舞传统上只能在种种与祭祀神灵、驱撵鬼魂的祭奠 仪式中举行。从现场表演的东巴武舞以及东巴古籍的文字资料中知道,东巴武舞的表演不是为 了人,而是为了神。例如,在东巴跳“丁巴什罗舞”时,整套动作都在表现丁巴什罗(传说中东巴教创始者) 所经历的某件事,以及描绘什罗英武智的形象。舞蹈一开始,先跳丁巴什罗出世时他母亲萨绕 罗孜吉姆分娩的动作:东巴跪在神前,举左手,上下连续三次。举毕,起身抬起左脚,朝神的 方向看一看,又做踩鬼样。尔后,做什罗学走路,学跳的样子。跳什罗踝鬼时,先在神前做三 次侧身展翅飞的动作,起左脚,向左前走两步,举板铃摇两次,起右脚,向右前走两步,然后 又跳什罗被荆棘刺脚的情形,要做来回于毒鬼地方的动作,即左脚一踮一踮地向前走三步,朝 右走两步,回转身跺两次右脚,表示踩住了鬼。跳“胜生苟久神舞"时,在神前做侧身展翅飞 的动作,从左边半转身,抬左脚;转向右边,抬右脚,一步踏下,踩住鬼。从右边半转身,抬 右脚,上左脚,跺步,踏住鬼。跳“罗巴塔格神舞”时,在神的前面做三次飞翔的动作。抬腿, 举板铃摇一次,踏下去踩住鬼。左脚一伸一缩,接着做三次抬脚摇身。抬右足,摇动板铃三次, 双足腾跳一次。向前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向后走三步。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又先后跪左脚、右 脚,向左右各做牛顶角动作三次,最后起身站立,抬左脚右脚各三次,做左、右原地自转各一次。纳西族东巴舞中有许多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动作舞姿。这些虽然没有标明“神舞”,但跳这类 舞时,都是为了表现某位神灵的行为,在东巴古籍《东巴舞蹈来历》一书中见,对于各种模仿 动作的舞蹈应在何时跳,为什么而跳都做出明确阐述。例如:“跳萨利伍德神(舞)时,要跳白 海螺大鹏鸟(舞)。跳依古窝格神(舞)时,要跳绿松石青龙(舞)。跳欧潘神(舞)时,要跳 前脚白的神马(舞)。跳教祖丁巴什罗(舞)时,要跳他的白马(舞儿 跳九头神享依格空(舞) 时,要跳大脚赤虎(舞)。跳胜生萄久神(舞)时,要跳白海螺狮子(舞)。跳玛米巴罗神(舞) 时,要跳他的白色神马(舞)。跳默贝汝如战神(舞)时,要跳黄金色大象(舞儿 跳巴哇优麻 护法神(舞)时,要跳胜利神的白耗牛(舞)。"书中还明确了跳各种动物舞时,舞者要将各类 动物舞的动作当做是表现某一神灵的姿态。纳西族的其他以武术动作为内容的舞蹈也同样反映 了族人的神灵信仰。摩梭支系人在古老的丧葬仪式中要跳“含摆舞",舞者以腰甩动大铃串、脚 跟击响垂于臂后的小铃串和双腿屈膝、大蹲、跨步、各种刀法等动作为基调,舞者先向灵台而 跪,作默哀状,并请“达巴”(即祭司)念诵祷文。然后,以左脚为圆心,右脚擦地从左转体 360°,同时转动刀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砍杀,然后双屈肘将刀横托到额头上方。“含摆舞” 的动作主要表现在下肢部分和脚下动作的变化,主要特点是双腿屈膝、跪、蹲、跨步均脚击铃 等。舞时,随之半脚掌着地,颤动上身,而伴舞刀。并且,每段舞蹈中部有模拟禽兽生活的动 作,如“耗牛挑角",主要反映耗牛俯身挑泥的形象动作。很显然,在上述东巴舞蹈中各种挥刀 动作和“什罗踩鬼”、胜生苟久神“侧身展翅以及为学各种神灵而跳的大鹏鸟舞、青龙舞、 神马舞、赤虎舞、海螺舞、金象舞、耗牛舞等,都是人们从早期的武术动作或其他禽形拳套路 动作中提炼发展的结果。其他民族的巫舞也同样将武术行为作为祭献神灵、表现神灵生活行为的方式。如白族的绕 桑林舞、霸王鞭舞、八角鼓舞、双飞燕舞、羊皮鼓舞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年遣逾七旬的 神汉(旧时白族人对习巫者或对有特殊技能者的俗称)赵嘉武在跳羊皮鼓舞时,左手执羊皮鼓, 右手拿棍,边击边跳,边唱,无论跳什么动作,完成什么技巧,他总是在不停地上下起伏的颤 动中进行。当跳到神仙逛海一节时,越加运用身体的颤动感使舞姿增加神秘的色彩。在各民族 以武术为基调的舞蹈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种舞蹈中都寻找到直接以神灵有关的起源传说, 以此证明武术在宗教仪式中担负的神圣使命。

 

第三章武术与健康

武术是一项古老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长达5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中,积累了丰 富多样的健身、养身保健理论和方法。并以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吸引着无 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参与。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追求高 质量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武术健身的行列中,在掌 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希望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据史料证明,我国很早就注重应用武术运动进行健身和防治疾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 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而且早在1800 多年以前,华佗就提出了 “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的理 论,并创编了 “五禽戏"用以健身活动,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武术中的太极拳在运动方式、特点和要求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因此具有特殊的健身功效。 练习太极拳时.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参与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 且特别强调人们在打拳时,要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 作用,从而促进了其他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有效改善。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