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六年(1826),英国殖民主义支持张格尔叛乱,张纠合安集延,先后攻陷 新疆喀什嚼尔、英吉尔沙、叶尔羌、和田等城池。周悦胜随扬威将军长龄入疆讨伐, 屡立战功,赏戴花翎,升为参将%平定张格尔叛乱后,周1胜督建英吉尔沙城,竣工 后升为副将%道光十年(1830) ,浩罕、安集延又入侵新疆,围攻喀什喝尔,周1胜星 夜率兵迎击,击退敌军,授四川绥定协副将,署喀什喝尔总兵,很快又提升为凉州 镇总兵,但仍留守喀什喝尔,监修城垣。由于此城地处新疆要冲,几经战火,城垣残 破,人口锐减%周悦胜多方筹划,高筑墙,深挖壕,广积粮,可供十年之用,并在城外道光二十年 ,周升迁直隶提督,驻天津大沽口 ,防御英国殖民主义侵 犯。事后,朝廷赏大缎2匹,官加一级,赐乾清门侍卫道上行走。随扈道光,车驾, 校阅八旗官兵演习%后调任甘肃提督%道光二十二年(1844)冬,青海贵德藏民踏冰迁往黄河北岸。第二年,陕甘总督 富呢扬阿奉旨率甘肃提督周悦胜等出兵镇压%周悦胜将活佛请至大营,优加赏赍, 活佛保证十年之内太平无事,于是宣宗旻宁又加封周1胜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底,青海藏民再次反清,道光帝连下三旨召周1胜进 京。周1胜恐惧,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初四吞金而卒%朝廷赐祭,葬桑园3, 六、金耀6 (1820.3—1907.4),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金家圈村人。清朝道光甲 辰恩科武魁(1844年)。七、金永清(1824—1899),字沧州,金崖镇寺背后村人%出身清朝军吏家庭,青 年时期在其叔父军营任职。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清廷允许各地办民 团,金永清遂以国子生办起团练。因有成效,获六品军功。清同治二年(1863),镇压 河州(今临夏)、然州(今临潭)一带回民军有功,官升五品,任把总%同治三年,东解安 定(今定西)、清远之围,官升千总同治五年(1866),回民军围攻兰州,金永清带兵 副将总兵,其父金铿衡被封为“武显将军”,其母被封为“一品夫人”。金耀鼎佳城(地址在榆中县城关镇金家圈村六九、范",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马坡村人。清朝同治年间,跟随左宗棠在新疆 抗击英、俄侵略军,收复失地,武功精绝,作战英勇,威震敌胆,屡立战功。尤其枪法 精准,拦拿扎劈、搬挑缠扫,迅捷威猛,名扬武坛,是卓有成就的民族英雄、武术家% 晚年解甲归田,研习武学,传授门徒十、郭永忠(1850—1932),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郭家营村人。 !5岁拜师甘 肃都督府武教头段炎亭为师,习文练武,文武兼备。清同治年间,在河州平乱中, 屡立战功,升任偏将,为此民间称为“郭将爷”;又因武艺超群,枪法绝伦,势如雄 狮,浑称“郭狮子”。晚年解甲归田,课徒授艺。弟子较多,如:王云汉、王行渭、陈元 十一、豆三连(1850—1932),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大营村人%少年拜师范A, 练功习武,功力深厚,膂力过人成年后卖艺为生,在天水、岷县、漳县、武都广交朋 友,切磋武艺。他身体雄健魁梧,拳大如钵,为此,人称豆把式%晚年授徒多人十二、陈元秀(1873—1950),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人。少年从师郭永 忠,习练武术,机敏过人,又因身体瘦小,被称为“&猴把式”。授徒较广,如其得意 弟子:李生柏、岳子明、齐继功、康进财等十三、魏贵喜(1979—1964) ,甘肃省榆中县定远乡定远村人,原籍皋兰县什川 乡,1925年迁居定远幼年随其祖父练武;后拜师白孝天,练习排子棍、九子棍、盘 龙棍%其为人仗义豪迈,曾经利用所学武术打跑土匪抢劫,保护村民财产,为此,村 民称其为“魏老爷”。其棍术精湛%授徒较多,如魏学义、魏学成等,再传翟清恩等十四、马凤图(1888—1973),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 自治县)人,1926年随国民军入西北后定居兰州%自幼学文习武%幼年受伊斯兰经 堂教育,读私塾,继入沧县高小,宣统元年(1909)以不第秀才资格考入天津北洋师县武术 范学院幼年随马捷元(父亲)学劈挂拳,随吴懋堂(舅父8、孟村吴世柯习练青龙志 拳、八极拳;1899年,拜盐山县黄林彪先生习练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六合枪、双手刀、七十三剑(宣化剑)等拳械,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 :所倡导的通备学说;为深研八极拳底蕴,又请教于罗瞳张景星(张拱辰 1915年, ;携弟马英图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 “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 :奉三、杨俊峰)、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己,结为金兰之交。期间,从郝鸣九、胡 ;奉三习练翻子、戳脚等拳7从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习练螳螂九手等拳械, :并将劈挂、八极、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赠教于郝鸣九、胡奉三、程东阁等人:1950年,携弟马英图、长子马广达在河南投奔冯玉祥部50 195(年,在张家口与张 :之江创办冯玉祥部队的新武术研究会,主编《破锋八刀》《白刃战术教程》。期间,以 :沧州“五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汲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 ;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风八刀”以及劈挂拳 :第三路飞虎拳% 1926年,随刘郁芬部经宁夏入西北甘肃,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 ;19#5年,甘肃国术馆成立(甘肃国术馆:在王福辰先生再三申请,热爱国术的邓宝 :珊先生批准、民政厅长林镜支持下,甘肃国术馆址设在民政厅花园,经费由民政厅 ;开支成立甘肃国术馆%组织了董事会,邓宝珊任名誉会长及馆长,包鼎、马凤图、卢 :空隐等任董事长及副馆长%内设三科:教务科、总务科、教练科%郭汉队任总务科 :长;王福辰任教务科长;王德卿、王天鹏、刘靖国、张天和等任教练。训练内容:弹 :腿、溜腿式、大红拳、小红拳、八门拳、太极拳、形意拳、棍、刀、枪、剑、双钩等),特请 :马凤图先生在国术馆任董事长、副馆长、顾问等职。抗战爆发后,脱离政界,专心研 ;讨武术及中医学,以中医为业,自食其力,治病救人% 1945年,任西北师院体育系教 :师(副教授8,期间创编了劈挂拳第四路“太淑拳”。他追求众多武术门派各从其类 1的归一趋势,2破门派壁垒,由小块块向大块块发展,极力倡导文武并重,以德为 :本%马凤图先生定居西北4年,以“盐山劈挂”与“罗瞳八极”为核心,创立“马氏通 ;备武学“在北洋师范学院,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因其 :精通武术,胆气充盈,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与了许多爱国活动;奉同盟会之命,为 1对抗日本武士精神,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叶元表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练;以武士会代表身份与在天津某校任教的日本剑道教练比试击 :剑,连胜三局,大涨中国习武人之士8无偿培养大批弟子,如王天鹏、刘仁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在平型 关战役中,他率领晋军二一五旅与八路军配合 作战占领了老爷庙,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3忻口战役中,与日军浴血奋战 53天,歼敌1万余人,受到蒋介石通令嘉奖,晋升他为师长、副军长。后任晋军中将 高参抗日战争胜利后,隐居故里,筹建了杜家嘴小学1953年,任甘肃文史馆馆员 十七、黄应6(1897—1981),甘肃省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人。少年时拜 陕西张道(佚其名)和豆三连练习武术,精撕拳、炮锤、登州捶、大红拳、小红拳、行 者棍、白蛇条子等,拳法以巧见长,并与袁世武经常切磋技艺,在当地有很高的威连练习流星锤、鸳鸯腿、玉环步等拳7%功底深 厚,技艺全面,被人们尊称为“金把式”。多次参加 榆中县武术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其弟子有陶普 道、陶立山等。十九、武宗(1905,3—2005,7),初小文化, 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甘肃省甘谷县 武家河乡人民国十七年(1928),在甘谷县善华 寺出家,拜狄理忠道长为师,接受道教学习,同时 随甘谷县黄大夫学习针灸% 1937年从甘谷县武 家河来到榆中县兴隆山修道,跟随财神殿戴爷、 金道等练习武术、针灸技术,无偿为群众针灸治 病,积德行善,修炼内养 1971年被遣散到榆中 县三角城乡丁官营村劳动。因其针灸技艺高超,刘仁,字靖国,1906年1月出生于榆中县小康营,刘家营村。刘仁从小酷爱武术,从9岁起,拜当地拳师习武。1919年考入兰州农校,师从本校教师王福 辰学习太极拳,同时又拜兰州“八门”武术名师曹子玉学习“八门拳”,1922年兰州 农校毕业% 1924年考入国立江西南昌师范学院历史系%在南昌读书期间,曾拜神枪 李淑文学习枪法他目睹中华大地军阀混战,祖国满目疮痍的情景,立志以武救 国,遂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后到爱国将领冯玉祥部二十一军吉鸿 昌带领的手枪营任连长、副营长、营长、少校武术教官等5%抗日战争爆发后,于 1939年到阎锡山部胡凌云师任团长。在部队期间,多次赴河南嵩山少林寺,拜少林 武术名僧田润为师习武,并拜访多位武术名师,请教、切磋、交流武术,如河北沧州 “八极门”名师张玉‘、河北盐山铁胳膊张益三等。1941年回到兰州,因与中共地下 党员陆长林、赵定九、李屏堂等 交往,被当局以有共产党嫌疑逮 捕,关押在兰州监狱。不久,保释 出狱,在甘肃省国术馆任教官 曾拜通备武学大师马凤图为师 习武% 194#年因父病故,返回家 乡榆中县刘家营村194"年应 聘任兰州志果中学("兰州二中) 历史\武术教员年% 在期 间,由该校校长赵元贞倡导,在志果中学高中部开设武术课,由刘仁担任武术课专职教员,教习武术。1949年8 月,兰州解放,组织派刘仁到西北革命大学学习 1952年,省政府秘书长陈成义举 荐刘仁到甘肃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任武术教员,以期发展甘肃的武术事业。1954年 至1955年,被聘为甘肃省博物馆馆员,协同兰州大学教授何洛夫研究秦汉时期的 陶器和古钱币。196!年,刘仁以“历史问题”被开除公职,遣送原籍榆中县刘家营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0年逮捕入狱,关押长达5年。1975年 12月出狱。1976年1月病逝。1979年2月平反。在武术生涯中,他悉心钻研,刻苦演练,对刀、枪、棍、剑、拳等方面都有研究。 刘仁擅长“八势剑”、“劈挂刀”、“迷踪拳”。对各派武术,他细心探究,认真总结和吸 取各家专长,独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靖国翻子”徒手短打拳术。“靖国翻子”注重侧身内摆吞吐,手法上讲究勾挪控挂,步伐上配以灵活多变 的拌勾盘联,使眼、手、身、步与精神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念。“靖国翻 子”的创立,为中华武术的弘扬光大做出了贡献。他深厚的武术理论、精湛的武术 技能,深受武术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赏识。在武术教学工作中,他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将平生所学毫不保留地授予学 生。即使在他身处逆境回乡劳动期间,白天劳动,晚上给乡里青年和诸多武术爱好 者传授武术。榆中受教者达几十人,不同程度地奠定了武功基础,其中一些弟子在 参加省、市武术比赛中获奖,个别的获国家级奖励。他常教诲习武者,习武只在健 身强体,不能施暴与人、逞强好胜,他的武德和武艺深受武术界同仁的敬重。刘仁多次参加武术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48年在西北五省区武术表演 大会上,获得“银盾奖”。
浏览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