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一个人能否积极和谐地与他人相处。社会是人 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谁也少不了与他人交往,交往 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气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并不断追 求高水平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他 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不仅能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包括道德、文化、思想修养在内的精神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也将全面增加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承受能力,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 所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健康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和条件。(一) 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一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不管具备多么强的业务能力,如果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也 终将与事业的成功无缘。社会适应,是指人在一生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特别足对某 种社会困境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如对新的工作环境适应、对新生活节奏适应、对价值观念的 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积极热情的社 会参与,健康稳妥的社会行为等等。(二) 武术与社会竞争意识现代社会进步的显著性标志是竞争。现代人不停地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竞争,更重要的还 有与他人、生活、工作、社会资源等的竞争。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具有健—70 —身而且还有防身的功效,练习者在锻炼武术的过程中强健体魄,不断提高攻防技能,在艰苦的 环境中经过不断的身体和意志的磨炼,培养不屈不挠地与环境、对手竞争的意识。武术文化不 断贯穿于武术练习中,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练习者形成追求仁义之心、礼仪之行的竞争特点, 追求精神的胜利多于比赛的成败。这种对竞争的认识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起到调节不良情 绪、缓解竞争压力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个人竞争心态的平衡,对正确的竞争 意识的培养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三) 武术与社会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否成功 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人与社会适应最直观最客观的体现。武术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 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是武术集体竞赛项目, 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人们在投身于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 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四) 武术与现代生活方式武术运动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健康的 生活方式可以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武术运动是一种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人们 选择各种各样的武术运动形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舞台、不同的区域实现各自不同的健身、 表演、防身、娱乐及社会交往等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武术运动开展已经成 为新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第二节武术的健身作用身体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体魄强健、无疾病和体弱状态,即体重适宜、耳聪目明、牙齿 完整、头发有光泽、肌肉丰满、皮肤弹性好。武术动作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类别的 武术项目其功法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群都可 以在武术博大精深的海洋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和方法都 有各自的运动特点,并且可以互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一、长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长拳类武术动作内容有屈伸、跳跃、平衡、翻腾等,人体各部位器官几乎都参与运动,这 对人体的肌肉、神经等系统产生一定的良好影响。青少年进行长拳类武术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新 陈代谢机能良好发展,从而有利于甑软骨最大限度地骨化,促进人体生长和发育。系统的长拳 类武术锻炼耐心脏血管系统良好影响的表现为:安静时脉搏较慢,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低。安 静时脉搏次数低,在运动牛理学中称为“脉搏徐缓它说明一个人的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收缩次 数较少,血液循环能保证人体机能活动的需要,心脏能得到较多的休息。收缩压和舒张压低, 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低血压”现象,这是血管运动的神经调节机能改善的种反映。长拳类武 术套路静力性工作较多,强度大,时间又短,造成氧债百分位较大,达70%〜80%。氧债完全 消除约需8~9分钟,这就是说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8~9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其 相对代谢率为15. 9〜19.5,约相当于5千米跑步的强度。因此也说明长拳类武术运动能提高呼 吸系统机能,对于吸系统是个良好的锻炼。长拳类武术讲究六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协调 一致的要求,这一要求导致神经系统支配运动器官的能力提高,促使内脏器官和运动器官更趋 协调。比如长拳类武术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像闪电流星一样快速;静止定型,要像山岳一 样安稳。做各种攻击性动作时要求快速爆发出种“寸劲",发力结束,则要求马上放松。这些都 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所以坚持武术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必然能提高。二、 太极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在中国武术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健身作用,而后的两千多年中,中 国武术的内家功太极拳类武术,就一直在为人类的养生健身服务。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 统体育项目,它融养身、健身和修身功能于一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深 受国内外男女老少的喜爱。太极拳类武术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其动作要求处处呈弧形、 螺旋式的伸缩旋转,始终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以腰脊为 轴心,微微转动来带动四肢进行有节奏的运动;要求全身松静,畅通气血,达于手足尖端。练 习太极拳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并刺激身体,使内分泌物质保持适度的均衡。太极拳讲究内劲, 而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 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长 期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较好的 医疗保健作用。在练习太极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 增强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 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动作、呼吸一者同时协调 配合,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一大特点,可以对人体整体的和 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三、 南拳类武术的健身作用南拳是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诸多拳种的统称,目前也是国内外武术套路比赛的重点项 目之一。南拳虽然流派繁多,但是有共同的风格特点:手法多样,而且“多短拳",故有“南拳 北腿"之称;动作紧凑,劲力刚健,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 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稳有力;身法吞吐浮沉,腰腿身手贯穿一致,手起肩随,完 整一体;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气催力,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声,以助动作饱满刚劲,突出南 拳的刚烈风格。南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经常锻 炼,能使肌肉发达,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又由于南拳的蓄劲闭气 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 有很好的作用。四、 导引养生类武术的健身作用武术与中国古代导引养生之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引养生类武术要求调 息运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等都说明呼吸和动作的结合,不仅使动作完成得更加 合理,而且通过呼吸增加了对内脏器官的锻炼。导引养生类武术强调放松,即全身心放松很明 显,松而后能活,活而后能通,从而有助于通经活络。导引养生类武术的整体性、全面性、协 调性,有利于促进经脉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中运行。其所特有的在放松的基 础上圆润转动、阴阳交错的大小动作,能使经络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和经脉 循行路线上300多个腌穴,受到广泛的、深层的触动。可见,导引养生类武术锻炼可以使经络 渠道避免发生故障,保持疏通贯达,从而发挥经络系统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保持身体健康,防止或减少疾病。五、 对抗类武术的健身作用对抗类武术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器官积极参与,对于全面发展练习者各项身体素质有重大 作用。对抗类武术练习强度较大,对爆发力、速度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 量。这一机能变化,使心肌代谢加强,收缩压升高、从而刺激心肌使血流量增加、张力增强、 收缩有力;另外,耗氧量增加,对肺通气功能的提高,肺泡活性的保持、改善等心肺功能的增 强有一定作用。长期坚持对抗性武术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肌肉结缔组织弹性改善,肌腱弹 性和韧性加强,使练习者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大,体格健壮。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