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贤达 回族,祖籍河北省沧州。武术教授,武术教育家,中 国首批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当代著名权威之一。 中国著名武术流派“通备”武学的当代宗师,掌门人。马贤达为武术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传袭和研练武术,为中国 武坛望族。幼年从父——武术宗师马凤图习武,并深受二叔马英 图的熏陶和辅导。马贤达得其父的真传实授,专攻“通备劈挂”、“开门八极”、“八 闪翻”、“戳脚”、“九字螳螂手”、“太祖八斩手”等正本大艺,及通备 劲所融会的“六合大枪”、“奇枪”、“风磨棍法”、“双手刀、剑法”、“通 备七十三剑、通备袍剑(通备小剑)”、“劈挂刀法”等,尤受舅父罗文 源所传“扭丝”系列、“蒲团”系列棍法嫡传。他研习的驰名中外武 坛的“马家鞭杆”更是独出一门,人称“马家拳,马家鞭杆”武林一 绝。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家拳”(含器械)成为武林志士所追求、向 往和喜闻乐见的武术流派。为了承继和开拓中国武术,他兼习拳 击、摔跤、击剑,并系统地学习了体育学专业。马贤达在西安体育学院执教22年,把他最好的年华倾注于西 体的武术学科建设,给西安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的建设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培育了 数以千计的师资队伍。他除体育科班出身外,自身还具有丰厚、扎 实的家学渊源,把驰名海内外的通备武学无私地传授给在校学生 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他在校执教期间,全国武术界视 西安体院为通备劈挂、通备翻子(人称“马家翻子”)、通备八极以及 各类棍法、鞭杆、短兵之重镇。马贤达虽在校执教22年后调离了 西安体院,但他所传授的艺业以及他在国内外武坛的影响,已深深 地和西安体院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初,马贤达多次出任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的裁 判工作。他受国家体委委托,执笔修订了 1973年国家体委审定的 《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为日后武术竞赛确立了规范。自1972 年起直至1984年的十多年间,一年一度的全国性赛事都由他出任 总裁判长、总评议长或仲裁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全国性的大型竞赛 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显现,而且成为广大武术工作者、运动员们 尊重和信赖的武术专家之一。1983年3月,国家体委举办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拳师讲 课”,进一步培训全国所有国家级裁判员和各省、市选送的部分国 家一级裁判员、各体育院校的骨干教师、专业队主力教练以及活跃 在国内武坛的助理裁判等均与会学习。“十大拳师”承担12个拳 种课题的讲授,其中马贤达承担《通备劈挂拳》和《通备翻子拳》两 个课题的讲授。学习班为期一个月,讲课结束后,学员对讲课拳师 进行了排比,时在西安体院执教的马贤达名列榜首,在结业考试选 题中,60%以上选择了马贤达所讲的题目。1952年,马贤达获中国自1949年之后的首次武术擂台赛(散 手)冠军,不足20岁的马贤达,以不败的纪录击败通臂大师邓鸿 藻、戳脚大师李学文,名震中国武坛,并在同届大会上夺得中国短 兵格斗冠军、武术表演金奖。1953年春,获华北区(北京、天津、河 北、山西、内蒙古)短兵冠军;1953年秋,又以不失一局的成绩获全 国短兵格斗冠军。鉴于马贤达在武术事业上的成就与贡献,1983年被晋升为陕 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中华全 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协 会副主席、陕西省武术协会主席,并兼任陕西省政协第六届、七届 常委。1985年,中国国家体委授予其“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1988 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 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持评为“当代中国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 1998年,被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评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九段(评 为九段者全国仅有五人工马贤达先生兼资文武,堪称文通武备,他在执教术课之余,著 述颇丰。他曾发表过“中国武术史上的少林寺与达摩”等数十篇学 术论文,并主笔著有《武术基础练习(一)》、《通备拳》(日文版)、《大刀王五传奇》长篇武术历史人物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大刀王 五》,主编了中国武术史上首部大型武术辞书——《中•国武术大辞 典》等,他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短兵专著——《中国短兵》、《中国八 极》、《马家翻子》、《马家劈挂》、《中国长兵》等十多部著作。“武术女杰”——王菊蓉 女,回族,河北沧州人,民盟成员。著名武术家王子 平之女,原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原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荣誉顾 问。王菊蓉5岁起随父习武,精通查拳、洪拳、炮拳,通晓射箭技 艺,国家级武术裁判、射箭裁判,是我国唯一具备两项国家级裁判 资格的人。她兼任上海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第七届全国政 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射箭 协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席,上海 市体育科学学会文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武术比 赛总裁判长。王菊蓉从1954年起任教于华东体育学院直至退休,退休后在 上海体育学院任教2年,后又去美国很多城市发扬中国武学。她 长期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在武术教育、教学和竞赛裁判方面有较 突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她主要的出版著作有《拳术二十法》、《龙凤双剑》(以上两书有 日文版,日中文对照)、《王子平与武术》、《花架拳》等,参与编写了 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山西鞭杆传人”——陈盛甫 武术家,国家级荣誉武术裁判,山东省武城县人。陈 盛甫出身武术世家,13岁始随祖父习武,学八段锦;后从鞠朝栋学 练基本功数年,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械套路以及扬眉 剑、四门刀与技击术等;又曾在曲阜师范从杨明斋学孙膑拳。1926 年,其毕业于上海东亚体专,期间随王怀琪学易筋经、五禽戏等,随 赵保成学少林门拳械,后从张含之精习鞭杆,成为山西鞭杆传人。陈盛甫于1926年起执教,1937年以后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曾 任山东省府视察员,莒县、恩县县长等职,多次冒险犯难,坚决与敌 伪斗争。1942年被日寇俘获,后率众难友脱险,继续抗日。1948 年起为济南女师、太原国民师范教师,调太原市人民体育场任场长 兼中华体育总会山西省分会副主席。1950年创办武术研究会,培 养武术人才。1951年创办山西大学体育科(系),历任副教授、科 (系)主任、教授,培养出大批体育和武术人才,其中有武术博士、硕 士研究生及省、市、县体委主任。陈盛甫一生著述颇丰,编写、出版 了《鞭杆》、《十六手对打》、《中老年健身操》、《扬眉剑》、《技击制敌 三十二掌》、《五手拳》、《陈盛甫养生功》等书,以及《我的健康要 诀》、《萧瑟秋风话当年》等专文。他多次担任全国武术竞赛裁判长 和总裁判;1986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曾三次 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均获一等奖。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 暨山西省分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山 西省政协委员、体委委员、武协主席、形意拳协会顾问等。1985 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 颁发的“武术贡献奖”。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 “优秀老体育教师”,同年任中国武协荣誉委员。1993年,被太原 市评为“十佳健康老人”。1995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中 华武林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教授”之一。“武术名师”——邱丕相 山东青岛人、汉族、教授。师从蔡龙云教授,曾任上 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武术 九段,国际级裁判,现任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兼武术分会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常委兼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体育学 院武术教材组组长,全国武术教练员岗位培训指导组副组长,全国 武术十大名教授之一,曾多次担任国际、国内武术裁判员培训班教 学组长兼教学,出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亚运会武术比赛和第二届 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总裁判长,历任全国武术大赛的总裁判长,并多 次参加国际、国内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与修改。邱丕相是我国武术界较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并 取得成就的专家之一,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武术理论和科学训练、 竞赛做出了贡献。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武术运动员体能特点及其 评价、中华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国传统健身源流与方法、运动 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等。他还主持了对武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应 用性研究,该成果在十几个省级运动队中推广应用,并获1992年 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对武术运动员负荷强度与耐力水平的 研究》的论文入选第二届国际奥委会世界科学大会,使中华武术方 面的研究成果首次登上奥运会世界体育科学论坛;《中国武术的民 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的论文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科学大会上 报告;《武术运动员在演练中的心率变化分析及其在训练中的应 用》在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上报告;《对中国太极拳 修心养性问题的探讨》、《初学太极拳的诱导方法与原理》等多篇论 文入选国际研讨会并在国外杂志发表。邱丕相对中国传统健身术 的历史、理论、方法也有深入研究,并亲自编著了《大众太极拳》、 《双人身心修炼法》、《马王堆导引图再现的探索研究》等,深受国内 外拳众的欢迎。
浏览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