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颠 河北束鹿(今辛集)理顺井村人,著名武术家,为李存义 之徒,精通形意拳,又自创象形拳学,对于形意拳的推广有着重大 的贡献。薛颠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不久即弃文从武,投李存义门 下,学习形意拳。他是李存义晚年最得意的弟子,李存义经常在人 前夸赞他,认为他日后可以继承他的事业。薛颠在李存义门下,以身法快捷、有如鬼魅著称,擅长猴形,据 说他曾经在师兄弟面前表演过,摆一张长板凳,之后以猴形穿梭在 板凳之间,没有人可以看得清他的动作。他嗜武成痴,平日看来极 为和气,像是教书先生,但是一动手起来,面貌癫狂,下手极不留 情。刘奇兰这一系的河北形意拳,原先以五行拳为主,并不重视十 二形,但薛颠自李振邦处重新引进了十二形,在他之后,河北形意 拳又开始学习十二形,在结合山西派与河北派武术上,薛颠有着极 大的贡献。薛颠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即是创象形拳。虽然他自称是 从五台山僧人处学来,但是许多人皆认为是他自创所得。他提出 “飞云摇晃旋”五法,为形意拳另辟新径。尚云祥认可他的象形拳, 对于增长形意拳功力,有很大的助益。薛颠著有《形意拳拳术讲 义》、《象形拳学》、《灵空上人点穴秘籍》。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人物“日本太极拳之父”——李天骥李天骥 武术家,河北省安新县人。自幼随父李玉琳习武,并 受到孙禄堂、张兆东、李景林等前辈指导。1931年,以全优成绩毕 业于山东省国术馆。精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武当剑以 及散打、摔跤、拳击、短兵、推手等武技。1932年,任山东省国术馆 教师。1936年,任山东省陵县国术馆馆长,曾获山东省国术比赛 甲等奖、县国术馆长培训考核第一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国术 馆武士队,对日作战。1938〜1949年,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协助其 父创办太极拳研究社,为东北地区开展太极拳活动做了开拓性 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武 术讲师,兼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主任、市武术队教练、东北区武术 队教练。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 会上任裁判。1954年,调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任武术班总 教练,培训了新中国第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 国内武术事业的骨干。1955年,调国家体委武术研究室,从事武 术研究和整理工作。在贺龙主任的关怀下,经集体讨论,执笔编写 了新中国第一部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之后陆续整编、出 版了《六路弹腿》、《八段锦》、《八十八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 推手》等书,为推动国内开展武术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1957年,任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干部、处级调研员。1964年,当选为中 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李天骥在长期武术行政工作岗位上,尽职 尽责,廉洁奉公,深入实践,勇于探索,为发展武术事业、完善竞赛 制度、提高武术水平做了大量组织、调研和后勤服务工作。李天骥曾参与历届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的筹办,多次担任总裁 判长、竞委会副主任等。他还参加《武术竞赛规则》的编订和甲、乙 组及初级武术规定套路、全国体育院系《武术》、《四十八式太极 拳》、《六十六式太极拳》以及陈、杨、吴、孙四式和四十二式太极拳 竞赛套路的编写和审定工作。1979年,获国家级武术裁判称号。 1980年,当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1985年,获国家体委授予 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 委会颁发的“武术贡献奖”。1995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 “中华武林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李天 骥毕生献身武术事业,武功基础扎实,技术全面,风格鲜明,常以 “艺在精,不在广”律己警人。1951年,在天津市抗美援朝捐献义演中表演了纯阳剑。1954 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表演了武当对剑,表现出走、变、 快、灵的高超技艺水平。他的太极拳造诣尤为武术界赞赏,尊重传 统,大胆创新,形成了端庄、圆活、舒展、流畅的技术风格,在海内外 有着广泛的影响。1959年,在周总理提示下,受国家体委派遣,向 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古井喜实传授太极拳。之后三次以专 家身份赴日讲学传艺,推动了太极拳在日本的开展,被日本太极拳 界誉为“日本太极拳之父”。为探讨武术奥秘,挖掘武术遗产,李天 骥先后四访少林寺,两上武当山,广泛走访、求教于老武术家与民 间拳师。曾与唐豪、徐震、吴图南等切磋研讨武术诸艺及其源流。 其专著有《形意拳术》、《武当绝技》、《武当剑术》、《中华武术瑰宝》、 《太极拳真髓》等。“武林泰斗〃——张文广武术教育家、著名武术教授、当代“武林三泰斗”之 一,被称为武术界的巨人、高山仰止的武林不老松、永远屹立于武 术之巅。1915年1月15日出生,河南省通许县人,回族。他在德 国柏林第一次将中华武术的魅力尽情散播,第一批获得中国武术 最高段位——九段,在北京体育学院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武术 系,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武术硕士研究生。张文广自幼喜欢武术,从1929年起跟随近代查拳大师常振芳 老师钻研查拳体系的各种拳械套路。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 馆,系统地学习了长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术器械,以及 摔跤、拳击、散打、短兵、长兵等众多对抗性项目,系统地掌握了武 术各流派的特点和风格,善于套路演练,又长于对抗搏击。20世纪30年代,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摔跤冠军。1935年, 被选为南洋旅行团武术队队员,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 国家和地区表演。1936年4月,荣获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 术选拔赛男子组第一名。同年6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武术队 队员远赴德国柏林、法兰克福和汉堡等地表演。他的查拳、梅花 刀、锁口枪刚健潇洒,动迅静定,令人叹服,第一次成功地在国际体 育舞台上宣传了中华武术。从1936年起,张文广走进校园,在各类学校教授武术。1953 年开始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武术,并和同仁一起创办了新中国第 一个武术系,长期担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其中 包括被誉为“当代武林四头牛”的吴彬、门惠丰、夏柏华、张山。此 外,他还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武术硕士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张文广领导、组织和参与了众多重大的国际、国内武术竞赛, 是武术、举重、摔跤三个项目最早的国家级裁判员。曾负责组织、 领导过在河南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云南 等省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或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担任过多届 国内外重大运动会武术比赛总裁判长、仲裁主任等。多年来,张文 广一直广泛地进行着国际武术学术交流和传播工作,先后以运动 员、教练员、裁判员、武术专家、代表团团长等身份出访。通过丰富 多彩、形式各异的武术学术交流活动结交了许多朋友,很好地宣传 推广了中国武术,使武术运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及世界各地蓬 勃开展。张文广还在工作之余编著出版了《中国查拳》、《查拳综合套 路》、《中国查拳典型器械套路》、《中国式摔跤》、《广播太极拳》、《女 子防身术》、《散手拳法》、《弹腿》等十多种武术专著,并担任《中国 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武术学科组组长。他从实践到理论为武术 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鉴于张文广对武术发展的杰出贡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给他 “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武术教授之 一,1998年被授予中国武术九段。“侠之大者”——金庸本名查良镭,生于1924年。1955年,查良镭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 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自《书剑恩仇录》后,金庸一发不可收。《雪山飞狐》一出,石破 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 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铺34岁。35岁,查良铺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 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铺凭着他 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 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铺把近20 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 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从1955年第 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该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银屏,有的武侠小 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经久不衰,直至今 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 剧,仍是中国银幕、银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 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 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 庸迷。金庸用传奇的形式展示民族的文化精神,小说大俗大雅、至幻 至真。他笔下的英雄,用“武”征服世界,用“侠”完成道德,在真正 自我的“情”与道德禁锢的“理”中矛盾纠结。或许文人与武者都是 要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文人用笔,而武者用剑罢了。金庸 的武侠小说着墨最多的无疑是中华武术。说不清有多少人为金庸 小说中的武侠神功痴迷,也说不清有多少孩子在看过金庸小说后 立志学习功夫。虽然也有人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阻碍了现实武术的进一 步发展,但是金庸对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古老艺术的传播功不 可没。如果说金庸塑造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神妙绝伦的形象,并不 为过。
浏览32次